分享

在村庄荒废的校园里,追忆那逝去的青春年华

 愚伯的自留地 2020-07-15

文:常沐恩

图:红艳

对农村长大的人而言,在乡村的小学生活,是每个人童年记忆里最浓墨重彩的一笔。随着撤点并校的实施,不少农村小学的生源,都到镇上的小学集中就读,在上下班的路上,我经常看到年幼的孩子们,因着生活不能自理,均有年迈的爷爷奶奶,骑着三轮车来回“护送”。

通往学校大门的路还在,当年,有一两百个孩子,在这里结伴走进走出校园,无论春夏,还是秋冬……

那些遗留在村庄原校舍,有的经过改建,做了幼儿园,有的或被废弃,或被出卖,或变为村委会,或另作他用。

先前,村庄上空飘荡着的朗朗读书声、铃铛声、嬉闹声和喧嚣声,以及操场里那体育课上尖锐的哨子声,已永远的成为历史,过往的一幕幕,停留在村民的记忆里,也停留在一批批从该学校毕业的孩子们的心里。

这里,再也看不到在操场里飞速奔跑的身影,再也看不到围拢在水泥的乒乓球桌前围观的孩子们……作家梁鸿说,小学,是一个村庄的文化内核,代表着村庄一种向上的精神。不少村民是在依着学校上下课的铃声估算时间,安排一天的生活。现在,这种铃声已经不存在了。

当年植树节时,同学们栽种在校园里的白杨树,已经长到了十几米高,如今,听说校舍要被拆除,院内的杨树也被全部清理了。

昔日叽叽喳喳的教室,早已人去屋空。我站在这里,感受着它的寂寥和沧桑。只是,这样的安静,让人满了心酸和伤感。各位亲,你的小学生涯里,留给你的记忆还剩下多少?

你,是否还记得曾经陪伴你的那些小伙伴?你还记得当年的同桌是谁吗?你的班长是谁?劳动委员是谁?你是否还记得教过你的那些老师的名字?

这个拱形的门廊,是前院和后院的必经之路,当年,在孩子们的眼中,是何等的“高大上”,如今,它依然停留在这里,里面两块做板报的黑板还在,依稀,还能看到我们当年的影子。

教师门前简陋的花坛,早已被时光消没,但那时的几株冬青和月季花,依然缠绕在心海深处。

底层的红砖,已经被雨水侵蚀的不成样子,我想,即便不被拆除,它也难逃轰然倒塌的命运。

光阴抹杀了一切,脑际里残存的一点点记忆,也将随着时光的剥蚀,只剩下一片无望的回忆。

乡村小学的消失,是城镇化的必然,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可是,这种必然的消失,也让我们倍感疼痛和伤怀,因为,随着小学消失的,是一个村庄和文化的沦陷。

与其说是我们面对着一片满目疮痍的校园,倒不如说是直面将来村庄的模样。我真的担心,在某一天,我们那个叫“故乡”的地方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无家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