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忆父亲和小人书的年代

 愚伯的自留地 2020-07-15

文:似水流年

图:来自网络
         

去镇江游玩,在西津渡古街的一个小商铺门口的摊位上,我的眼睛一下子被一堆不起眼的东西吸引,那是一堆久违了的小人书。看到它们,父亲和那段阅读的“饥荒”岁月又浮现在我眼前。

         

小人书,我们又叫它连环画。每页上面部分是图片,图片基本都是黑白色的,下面有几行文字说明,和现在的各类儿童读物相比,显得异常简单而又古朴。小人书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已经非常陌生了,因为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它早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离开了现在孩子的视线。可是对于七八十年代的少年儿童来说,它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欢乐,是我们那时最主要的精神食粮。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们没有现在孩子这么多的玩具,没有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没有更多的娱乐活动,没有作业学习的压力,放学后,书包一扔,小伙伴们集中在一起捉迷藏就能疯到深更半夜。唯一能让我们安静下来的可能只有小人书了。
          

那时,除了课本,可供我们阅读的书少之又少,小人书在当时十分盛行,它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有关于战争的,有戏剧的,有童话故事,还有各类名著……有的是绘画本,有的是摄影页面本。小人书也非常便宜,薄的大概七八分钱一本,最厚的也就两角左右。

那个年代的我们没有零花钱,想存够钱买一本自己喜欢的小人书,就要花很多心思。因此,帮父母买东西是我最喜欢做的事情,因为剩下的零钱征得父母同意,就可以据为己有了。这样,反复几次也就能买到自己心仪的小人书。那时候,收集小人书是我们最大的爱好,谁收集小人书多就成了在小伙伴跟前炫耀的资本。
          

新入手的小人书,宝贝似的揣在怀里。及至到家,坐下来,才舍得认认真真地一字不落地一边阅读一边看图。一遍看完,还要反反复复地再看上好几遍才感觉过瘾。如果是别人的,那更要争分夺秒了。因此上课偷看小人书就成了我们的家常便饭,那些我们心中的“宝贝”经常被老师从书本下拽出来,扔出好远。
        

如果知道班级哪位同学有一本小人书,下课铃一响,同学们便迫不及待众星捧月般地围住那位同学,顿时,一个个黑乎乎的小脑袋便挤在了一起,哪怕看不到文字,只是模模糊糊地看到图片也感觉特别幸运。有时放学回家的路上,几位同学也经常搂着肩膀挤成“一”字形,边走边看。尽管看的很不清楚,但是仍然看得津津有味,乐此不疲。
         

记得那是一个即将麦收的农忙季节,班级里传了一上午的《西厢记》小人书,在放学路上才传到我的手中,我如获至宝,便马不停蹄地看起来,等到家时已经看完了。 

走进家门,母亲正在烙馍,父亲在烧鏊子。父亲也喜欢看书,但是那时家里书很少,仅有的几本书已经被他翻阅很多遍了。父亲还喜欢唱一些戏曲,《拷红》《凤还巢》等都是他经常哼唱的。到家后,我故意拿着那本小人书在父亲面前晃来晃去,不停地炫耀,父亲抬起头看到书名时,脸上漾起了孩子般的笑容。
        

他站起来,从我手里接过小人书,尽管烟熏得他眼泪直流,不断地咳嗽,但仍然一边烧火一边饶有兴致地翻看起来,看的高兴了,还忍不住唱几声。可能是因为看得太仔细,等到我吃过饭,要上学去了,父亲还没有看完。我急得叫起来,不停地催促,父亲也加快阅读速度,但是任性的我就是不肯给父亲多留一点时间等他看完。最后父亲只能依依不舍地翻了翻剩下的那几页,把那本小人书还给了我。
        

那时父亲已经生病很久了,家里农活基本都不能做了。当时我还小,感觉父亲的爱好就是看书,高兴时哼唱几句戏曲。半年后父亲病情加重,不久就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父亲病逝后,每次想起这件事我都会深深地自责。他那么喜欢哼唱《西厢记》,那么喜欢看书,为了不耽误我的上学,烟熏火燎中他仍然坚持看,剩下的那几页我却不能让他看完,他那一点点小小的开心我都没有满足他!
         

一转眼,父亲去世已经30多年了,可那时的场景现在仍然历历在目,至今仍是我心里的痛。
         

如今,看小人书的那个时代早已成为过去。家里早就有了明亮的书房,有了大大的书橱,里面摆满了各类书籍。我也办了县图书馆的借书卡,可以随时借阅,尽情阅读。书店的书更是浩如烟海,应有尽有。可是,亲爱的父亲,你却在哪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