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假日游记:秋游“南太行”

 愚伯的自留地 2020-07-15

文:齐超

图:来自网络

经常在电视里看到河南新乡南太行的郭亮村挂壁公路,此次旅游就是冲着这个景点来的。10月4日早上7点出发,下午4点才到辉县南坪,由于下雨加上天色已晚,就先游览了万仙山的另一个景点——丹分村。

听当地导游说:丹分村曾是太上老君炼丹的地方而被誉为仙境,太上老君把炼好的仙丹分与众仙和百姓服用。因此得名分丹村。另一种说法是:有一年,该村人得了一种瘟疫,眼看全村人就要面临灭顶之灾,恰好菩萨路过此地,把治疗瘟疫的仙丹分给大家服用,挽救了全村人的性命。

因此叫做分丹村。后人嫌“分丹”与“分担”同音,感觉不好,所以将两个字颠倒过来,丹分村由此而来。旅游去过不少地方了,我发现几乎每一个景点要么与神仙有关,要么与名人有联系。这些东西你可别当真,我就这么一说,你也就这么一听,不要推敲,也不经推敲。这些无非是景区招揽游客的噱头而已。

我们沿着曲陡峭的山路,冒着蒙蒙秋雨,踏着湿漉漉的台阶前行。一路上四周悬崖峭壁,怪石嶙峋,沟壑幽深,溪流潺潺。终于爬到山顶,丹分村果然别具洞天,它位于丹分沟之上的岩壁边,四周群山环绕,森林密布,环境清幽。

村中的建筑是典型的石头屋,村民因地取材用石头建屋筑路,路边锯齿形防护墙下就是几十米的深涧。本以为是个原始村落,其实早已经拥抱了现代文明,我想在10年前,孩子上学应该都成问题,因为进村道路太难走了,不亚于华山之路,若不是国家富裕了,也重视了边远地区人民的生活,估计这里的孩子要走出大山还真的不容易。

坐了9个小时的车,又马不停蹄爬到了丹分村,回来已是疲惫不堪。夜晚就住宿在景区的农家旅馆,虽然条件不太好,对于我这种吃过苦的人来说,只要能凑合一宿就行。人困马乏,匆匆洗漱完毕就躺下,一夜无话。

第二天早餐后,一行人按计划出发,坐景交车直奔郭亮村。公路弯弯曲曲,盘旋而上,每到转弯处,车身就以二三十度的仰角急转直上,惊得一车人大呼小叫,也许是驾驶员走惯了山路,他淡定从容地驾驶车辆,安全快速的把游客送到郭亮洞口。

郭亮村依山势坐落在千仞壁立的山崖上,地势险绝,景色优美,以奇绝水景和绝壁峡的“挂壁公路”闻名于世,又被誉为“太行明珠”。听导游说:在东汉末年,连年灾荒,民不聊生。太行山区的农民郭亮,率部分饥民揭杆而起,反抗压迫,农民纷纷响应,跟随郭亮,很快形成了一支强大的农民队伍。当时封建王朝慌了手脚,屡次派兵镇压,只因山高路险,皆遭失败。

后来,就采取了封官许愿的办法加以利诱,郭亮不为所动。而他手下有一将领名叫周军,经不住诱惑投降了官府,被封为“平西大将军”,他率领官兵前来镇压。因寡不敌众,郭亮只得退守西山绝壁,后因周军围困,粮草断绝。

郭亮急中生智,找来十余只山羊,拴住后腿,吊在树上,前蹄下置一面战鼓。羊四蹄乱蹬,鼓声咚咚日夜不停,以迷惑敌人,据说“悬羊击鼓”一词就来源于此(与典故出处有出入)同时,郭亮令士兵从山背后用绳索系下绝壁,安全转移到现在的山西,(此地现在叫“会逃站”)。

后周军知道自己回去不好交差连怕带气,吐血而死。人们为纪念郭亮,在建村时便将村名取为“郭亮”。而山西郭亮定居的村子也叫郭亮村,后来郭亮客死在山西的郭亮村。因此这里的人们常说:河南有个活郭亮,山西有个死郭亮。

现在的郭亮村没有姓郭的人家了,绝多数姓申。1972年为让乡亲们能走下山,13位村民在支部书记申明信的带领下,卖掉山羊、山药,集资购买钢锤 、钢钎。在无电力、无机械的状况下全凭手力,三年多就打通了郭亮隧道,当时洞截面不大,后来辉县教育局又增派了200多名教师参战。

对洞进行了拓宽拓高,总共历时五年零三个月,硬是在绝壁中一锤一锤凿出一条高5米、宽4米,全长1300米的石洞——郭亮洞,于1977年5月1日通车。当时,政府把一台解放牌汽车奖励给郭亮村。因这条绝壁长廊这条公路被称为“世界最险要十条路之一”;“全球最奇特十八条公路之一”。

我们沿着这条公路车的生命通道——郭亮挂壁公路,一路前行,时而感叹着这人间奇迹,时而停下脚步看一下洞外的景色。我游过桂林,爬过黄山,但哪一处的山也没有这里的险峻,90度的峭壁悬崖直入云端,斧砍刀削一般,看得你头晕腿软,背冒冷汗。

出了郭亮隧道,就到了一块比较平坦的地方,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拱形石门,这就是由潘长江、郭达联手主演的抗日神剧《举起手来》的影视基地。在这里,我努力的搜寻着与电影里相对应的每一处场景......

错落有致的石屋依山而建,青石铺就的小巷曲折蜿蜒。四周群山环抱,山崖飞瀑流泉……古老而清幽的村庄在向每一个游客述说着历史的沧桑,若不是鲜艳的五星红旗提醒我,我还只有点穿越时空的感觉。难怪有好多部电影、电视剧来这里取景拍摄,这就是一处人间仙境,世外桃源。

忽然听到几声铜钟的声音,我循声望去,不远处有一立着国旗的院落,走近前,原是一“老书记收藏铺,”门票一元钱。打钟的老者见到我,显得格外亲切,主动与我握手,像见到了老朋友一样,我这正有点纳闷,他倒是先开口了:“小老弟,党龄多少年了?”

我有点奇怪:“你怎么知道我是党员?”“哦,不是党员,怎么会佩戴党徽呢?”哦哦!突然顿悟——来旅游之前,旅行社就通知我们,这里有雨,且山上的温度较低,要大家带好厚衣服,老婆就把我一件挂在党徽的衣服塞进行李箱带,今天我穿的时候还真没有注意到,哈哈,我说呢!

我们握手问好,寒喧了几句就得知他曾经就参加过郭亮隧道的建设,而且后来当了一段时间的村支部书记,我顿时肃然起敬,眼前这位就是英雄呀!老婆以最快的速度给我们拍了照合影,后边的几位游客听我说他是英雄,也纷纷围过来要求与他合影留念。

握别老书记的手,我们顺着小径前去另一处景点——观景台。这里有三处最佳的观景位置。居高临下,挂壁公路的全景一览无遗。迷人的景色既有人工创造,又有自然天成。独具特色,叹为观止。难怪日本裕田影视公司惊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

立在此处,面对悬崖峭壁上人工开凿的的挂壁公路,你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同时更是一个伟大的工程。此时我在想,当年的大队书记他也绝对没有想到,他那时只是为村民开凿一条出入通道,没想到它后来会为全村创造出这么巨大的经济利益,从而改变了一村人的命运,也使它成为现在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前人种树,后人乘凉”这句话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折返的路上我发现了一栋不起眼的民居,门前挂在“老村长陋居”。虽是陋居,却门庭若市,游客如织。我也进去看看,只见屋里坐一老者,正在吃饭,这就是当年参加建设挂壁公路的十三勇士之一,当时的村长。

又一位健在的英雄,因为他已是老态龙钟,又操着一口浓重的地方方言,而且口齿不清,所以也没有采访一下他的丰功伟绩,同行的朋友为我与英雄拍了张照片,也算是对英雄的崇拜与敬意。

出了老村长家,我们原路返回,此时天已放晴,中午11点了,山上的温度依然很低,虽然手冻得发麻。但心里还是觉得暖暖的。如果有机会,你可以来看看,绝对会让你觉得不虚此行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