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觉得自己最大的孝顺,就是让种地一辈子的母亲,学会了摄影!

 愚伯的自留地 2020-07-15

图:时念芹

文:红艳

我们做儿女的,孝顺乡下的父母有很多方式,给父母足够的零花钱,让他们不再为金钱所累,多回家看看父母,让他们不再感觉孤单。如果离得较远,可以多打几次电话,和他们拉拉呱。但我觉得,这些方式,都是治标不治本的。

事实上,每个孝顺的儿女都有一样的心境,不想让父母再种地,或者让他们少种地,但勤勉惯了的他们常常会说,闲着也没事干,还不如干点活。但勤勉惯了的他们哪里收得住手,一旦忙起来,常常是不堪重负。

随着乡下的父母年龄越来越大,我觉得一定要给父母培养出一点爱好,基于此,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让父母的晚年活出属于自己的色彩,我在这个月的月初,我首先给喜欢接触新事物的母亲卖了一部智能手机和一台单反相机,同时也给她开通了微信(父亲暂时还无法适应),并教母亲先学习手机摄影。

如今,母亲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走到哪里拍到哪里,有时还会发些自己拍摄的图片向我们“炫耀”,昨天,我又教母亲学会了如何使用单反相机,母亲感到很有成就感。母亲拍摄的图片,基本以农村的生活背影为素材,从她的内容里,可以解读到浓浓的乡亲乡情。

今天第一次把母亲的“作品”发布出来,我想母亲看到后,肯定会欢乐开怀。


11月的乡村,稻田里的水稻已经全然退去,在一周前,都先后种上了小麦,由于最近少雨导致干旱,农人们开始在田间浇地。

一位去赶集的老大爷,吃力的推着三轮车上坡。

在乡村,都是在家门口的树与树之间,拴一个根绳子,然后将要晾晒的被子和衣物放在上面。

在农家,都喜欢搞一个这样的小塑料棚,种点小菜,到天冷时享用。

这位勤劳的大婶说,自己才63岁,因为出力太大,如今走路都要拄着“拐杖”,母亲和她攀谈了好久,劝她要多注意自己的身体。

村里的房屋不少是荒芜着的,有些院子里的柿子成熟了,也没有人采摘。

这位77岁的大娘在田间种油菜,干得时间久了,她才直起腰身休息一下。

农民将拾好的棉花,放在篮子里,虽然画面很平常,但却透溢着浓浓的乡情。

村中的路边,两个可爱的孩子在玩耍时,不知什么原因产生了争执,母亲拍下了这值得回忆的一幕。

母亲和同村的小姐妹们,在西头的大娘家,一起唱赞美诗。

母亲最好的朋友——本明大娘。

和母亲经常一起的二奶奶。

这个也是母亲拍下的二奶奶影像,二奶奶说,这几年里,她还是第二次拍照片。

懂事的孙子,把好吃的先给奶奶分享。

在一户人家的校园里,懂事的孩子在认真的做作业。

一只刚产仔的猫妈妈,为了给自己的宝宝一个更安全的地方,它衔着一只出生不久的小猫咪,向选择好的“窝”跑去。

正在摘菜的姐姐身后,有两只调皮的小狗陪伴。

母亲自己喂养的土鸡蛋、土鹅蛋。

村里,邻居家门口挂着的刷黍、晒干的丝瓜。

一个载着棉柴的老人,飞驰电掣般地开过去。

田间,拔洋葱苗的乡亲们。

母亲自己做的实面锅饼,我和哥哥、姐姐的最爱。

母亲拍摄的乡村草垛,写着满满的乡愁。

也许母亲拍摄的画面,看起来有些稚嫩,但有个美好的开端,也是件极其令人欣慰的事。

我想,如果农村多一些像母亲这样的“拍客”,乡村的生活也会变得流光溢彩,真的好希望,在我们的家乡,能够涌现出更多像母亲这样的老人,他们用自己独有的方式,记录自己真实的生活。

带着兴趣投入农村生活,这样就会远离孤独和寂寞,从而让“留守”这样的字眼,不再那么疼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