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成家立业后,与父母的相处,没那么的箭弩拔张了

 愚伯的自留地 2020-07-15

文:云开云散

图:来自网络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龙应台《目送》

父母年龄越来越大,我们陪伴的时间越来越少了。

我爸出生于1955年,今年65虚岁了,我妈出生于1956年,今年也64虚岁了。

假设人的平均寿命是75岁,那么人生其实只有900个月,而这900个月你是可以用一张A4纸画上一个30X30的表格直观地表现出来的,每过一个月你可以在小格子里打钩,你的全部人生所耗费的时间与剩下的时间就会在这一张白纸上呈现出来……

现在的子女一般都在异地工作,甚至于定居异地,平时我们也很忙,工作压力也很大,和父母在一起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了,假如我们一年见一次面,就会是这样。

看到A4纸上,仅剩一个小格的时间能与父母在一起相处,让我思考了好多哦。

思维观念不同,导致了我跟父母相处起来总是箭弩拔张

在没成家之前,甚至于在前几年,每次回来,不管是五一,还是十一,抑或是春节,我都是开开心心的回来,最后跟父母赌场气走。

我父母是属于那种不善于好客类型的,过年了回来我喜欢热闹,我就希望他们能够邀请亲戚来我家玩,抑或是去亲戚家做客,但是每次跟他们谈到这个话题,他们都会说:没事干了,哪里都不去,去人家干嘛呢,让人家忙,当然既然这样,他们也怕麻烦,也不邀请别人来我家做客。

我就很苦恼,觉得他们的这种人际关系处理方式我接受不了。于是就气呼呼的说:下次不回来了,回来了也没有意思,冷冷清清,但是他们却很热衷于这样的生活方式。

还有我妈总觉得我买衣服太多了,太浪费了,根本就不需要穿那么多衣服,就2-3件衣服换着穿就行了。

又比如每年接近过年的时候,家里农活几乎没有了,我跟妈妈讲:妈妈你来无锡住几天吧,我带你去周边景点逛逛,我平时工作压力也大,你来了之后我也可以借此机会出去散散心。

妈妈依然会说:我不去,那里都不去,有啥好玩的呢,有那玩的钱还不如直接把钱给我呢,我说这能一样吗?你在家跟去景点玩,显然去景点玩能够给你带来不一样的体会,心情也不一样,但是依然不为所动。

前几年,我回来后喜欢去县城找朋友,找同学玩,爸爸知道后又开始说我,一天到晚回来就知道出去玩。我不知道爸爸他是觉得我出去玩了,浪费时间了,还是埋怨我难得回来一趟,也不知道在家陪他们呢,我真的不明白他们心里的真实想法。

还有妈妈平时只要有空闲的时间就想办法去挣钱,她虽然勤劳,但是很多时候思想很固执,即使我们回来了,她还是出去挣钱,而不是选择在家陪我们。

成家立业后,和父母的相处越来越轻松了

和他们的相处中,我越来越明白已经很难改变父母的思维了。尤其是当我成家立业后,我为人父母后。我开始慢慢的理解父母的行为了。

出生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父母,经历过困难时期,经历过计划经济,懂得勤俭节约的重要性,积累和储蓄成了安全感的来源。那么与其要去改变父母的思维,还不如慢慢的去理解父母,因为改变他们真的很难,他们的思维已经固化了。

在与父母聊不来的时候,“假意顺从,坚决不改(或坚决只按自己的心意生活)”或许便是我们能在“尽孝”和“做自己”之间找到的唯一的平衡木了。

比如现在我回来如果没有人约我,就留在家里陪伴父母,跟邻居们聊聊天,说不定聊天的内容也能变成我以后写作的素材呢。

从网上学点新颖的菜,做的菜给他们尝尝,享受着这慢时光。记得今年国庆节的时候我们在家做了一道酸菜鱼,爸爸说味道不错,元旦我们回来的时候,爸爸又说我明天去街上买条草鱼给你们做酸菜鱼吧,其实那会我也不想做,爸爸念叨了几遍。我恍然大悟,原来是他自己想吃酸菜鱼了,要知道我爸很固执的,以前我们烧的新花样的菜,他就说没得吃头,还不如我们这些家常菜呢。

我知道他已经慢慢的接受我们的观念了,那天晚上我们还做了剁椒鱼头,他们也是满心的称赞。

至于父母不愿意出来玩,我尽量想办法用一种能让他们接受的方法,开开心心的来跟我们出去玩。

若父母嫌我们买的衣服或者其他东西贵了,那么我们就把价格故意说低一点,简单举个例子,明明一件羽绒服买1000多元,可以跟父母说:不贵,200多元钱,对于200多元的衣服父母还是能接受的。这个方法屡试不爽。

父母在,人生即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人老了都会这样。能在一起的日子会越来越少。我们永远无法报答他们的恩情,趁着在世,好好的孝顺,等真的去了,不留遗憾。

世上最伤感的事,大概就是父母倾尽一切抚养我们长大,而我们只能望着父母老去的背影,渐渐远去。

如果时间富余的话,我们还是尽量回来多陪伴父母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