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村纪事:我的二爷爷

 愚伯的自留地 2020-07-15

文:蒋雪花

图:来自网络

在我写作的十几年的生涯里,写过我的朋友,我的同学,我的奶奶和姥姥,却从来没有写过我的二爷爷。偏偏他就是一位关心我,胜于关心他自己的亲孙子的人。

以前,我在脑子里想过很多遍,一定要写一篇关于他的一些事迹的文章。可,迟迟没有动笔,因为我怕我写不好,就我这才华和水准,哪能配得上写古道热肠,和蔼可亲,才华出众的二爷爷。那么,在今天,我彻底的不想再拖下去了,说写就写,立马行动。

年前时,我们见了一次面。83岁高龄的他,精神矍铄,腰板挺直,步伐矫健,要不是看到他花白的头发,真的让人难以读到他是八十多岁的老人了。身高一米七五以上,不胖不瘦,绝对寻不到一点老态龙钟的样子。我想,之所以他能保持有如此健康的体魄,这绝对与他善良的品行分不开的。更与他从事的职业有着深深的关联。因为他当过武警战士,警察,任过秘书。

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那会,一个乡下孩子,让本来平凡无色彩的日子,能出奇制胜的过得有声有色,与众不同。不经过一番彻骨的疼痛,哪能换得梅花扑鼻香。当然,他的成功绝对和我的二奶奶是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俗话说得好,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一定有一个有能力的女人作为他最坚强的后盾。而这句话,就在他们之间得到了应验。

我的老奶奶和老爷爷一生共育有5个孩子,三儿俩女。我的爷爷是5姊妹中的老大,而我的二爷爷呢,他是姊妹5个当中的老四,之所以我一直称他为二爷爷,是按我爷爷他弟兄几个的年龄大小叫的。

我的二爷爷他出生于1936年的4月,也是出生在了一个贫苦的农村家庭里,生活自然是拮据的。一家七口人,全部挤在三间土墙草屋里,有时候会过着吃着上顿没下顿的日子,恨不能将一个红薯干分成八顿吃,遇上下雨天,外面下多大,屋里就会下多大,家里仅有的那么几床粗织布烂棉被,经常被从屋顶漏下来的黄秸秆水打湿。

可,听话懂事的他们几个,从不去向我的老爷爷和老奶奶叫上半声苦。在阴雨连绵的日子里,没有太阳晒,愣是靠着自己的身子把被子暖干。感冒了,咳嗽了,咬紧牙关坚持着,熬一熬就过去了。在这样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想想他们是怎么活过来的,也许给今天在蜜罐里长大的孩子讲,他们也许都不会相信。但这就是事实,是不可否定的历史,是不可否定的过去。

童年时期的二爷爷,自然是饿得面黄肌瘦的,两腮的颧骨耸得老高,嘴唇似乎没有一点血色,头发如同冬日里河边上的干草,没有半点生机。尽管在这样的情形下,热爱学习文化知识的二爷爷,还是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在那个温饱都没解决的年代,当然很多人是没有吸取到多少文化素养的,绝没有像今天的家长们对文学的追求高。仿佛那个年代的人,只要求能吃饱穿暖,顾得上这些,就赢得了全世界。

是的,都食不果腹了,哪还有精力让内心充盈。就算是自己想,家里的大人也是没有太多的钱供孩子读书的。但通情达理,爱孩子如爱命的老爷爷顶着极大的生活压力让我的二爷爷读到了六年级。这一年,二爷爷他已是一个健壮的15岁的小伙子了,也有了一把子力气。可以“独当一面”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已经能为这个家挑起大梁了。于是,老爷爷就张罗着给他介绍个对象。早成家,早分家,早减轻家里的一些负担。于是涉世未深的二爷爷就遇到了我现在的二奶奶。就这样,在一个炎热的夏季,当年15岁的二爷爷和临近村上19岁的二奶奶结婚了。

二奶奶她不识字,但她是当之无愧的秀外慧中的女孩。做事能当机立断,也有着一定的远见。有着人生大格局的人,怎能没有着人生宽阔的前路和耀眼华丽的舞台。

他们结过婚之后,除了干些家里大人安排的农活外,二爷爷一有空就找个墙根或树底抱上一本书看得津津有味。这一幕幕,都被二奶奶她那一双明亮的眼睛看得个一清二楚。读书识字,咬字嚼文,被那时的很多人当作是耍清高,故意弄姿显摆。不中吃,也不中喝的,能干啥,这是当年很多乡村人的心理反应。但,二奶奶,她不这样认为,她知道自古以来还是有学问的人能当道。

一大家人(当年我17岁的奶奶也嫁了过来),几乎要把三间草屋子挤爆。吃着刚能填饱肚子的红薯干和高粱面,晚上连灯都不舍得多点一会。处在夜晚黑暗的二奶奶,她认为二爷爷就是那黑暗中的一盏明灯,可时刻照亮她前行的方向。她似乎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二爷爷的身上。

初秋微凉,秋风起舞,晨露未晞。空气中弥漫着的全都是秋的气息,满地里已经呈现出了收获的迹象。雷厉风行,干脆利落的二奶奶,第二天时,没有吃早饭,披上一件衣服就奔去了她的娘家。因为她心知肚明,唯一能帮助二爷爷的是她的娘家人,因为她的娘家比二爷爷家的经济上宽裕点,并且二爷爷的谦恭有礼,落落大方,早就在那儿形成了很好的印象。

到了之后,她把一些自己的想法,都推心置腹的说给了她的父亲听。老父亲听着她振振有词,言之有理的诉说。心中多了的是欢喜和欣慰,愿意举一百只手赞成他的女婿继续读书。就这样,我的二爷爷又在他深明大义的岳父的帮助下,又找了个补习班深造了一年。

在老爷爷和老奶奶的思想意识里,以及他们的骨子里,感觉读书识字完全是在浪费时间和精力。不如来点实际的,多出点力,干点活,好为这个家多弄上几斤粮食。就这样,一向尊求父母之命的二爷爷不得不与书本“绝缘”。因为他看到了比他小几岁的妹妹,穿着打满补丁的衣服,天天唯命是从的干着一些父母分配给她的活。手上全是血泡,嘴角干裂得直冒鲜血。

二爷爷他猛然间意识到,自己真的太自私,太不设身处地的为这个家多考虑。但,对知识的追求,他从没有真正放弃过,反而更是如饥似渴。通常在全家人都安然入睡时,他从床底下摸出一个自己偷偷制作的小油灯,轻轻的划开一根火柴,点燃了那只只有豆大点儿的火苗的灯。在昏黄的灯光下,他忘记了时间,忘记了睡觉,常常读书到深夜。可他从不认为自己花费的这些时间和精力,是在做生命中的一些无谓的牺牲。尽管在执着着他的执着,热爱着他的热爱。

时间如流水般一泻而下,不知不觉间已到了1954年,二爷爷已经18岁了,算算他和二奶奶结婚已有三个年头了。日子还是一如往常的往前过着,苦涩,空乏,无味,无论从哪个角度想,都完全不是自己想要的。他茫然失措,六神无主,也无可奈何。因为,在他的躯壳内时刻装有一个高贵的灵魂,在他的精神世界里仿佛有着一匹骏马正在哒哒哒的驰骋在辽阔的草原。野心勃勃的二爷爷,真的想即刻背上行囊去看看外面的大世界。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残酷。想象中的一切总是和现实那么的不着边际,那么的大相径庭。命由己造,别人并不是一个人生活上真正的羁绊者。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独立的思想和人格。虽没有多么大的雄心壮志和理想抱负。但一颗肥沃的心田里已经有一颗强有力的种子驻扎在最坚实的地儿,仿佛一夜之间就要破土而出,生根发芽,蓬勃向上。

想出去闯荡,这只是一个大胆的想法。到哪里去?没有方向。出去干什么?也不知道。又更何况那时候的通讯没有今天发达,交通也没有今天方便。仿佛与世隔绝般,犹如井底的青蛙,只见过头顶的那一片天。能到达一个几百里开外的地方,都犹如出国一样。而他这天马行空般的想法,究竟能实现吗?何时又能实现呢?

他自己在给自己找机会,和他相濡以沫的二奶奶仿佛比他还要着急。二奶奶总是在一旁劝说和鼓励着“心高气傲”的二爷爷。反正在家也饿不死,外面的世界不一定比家好。咱就把日子往下这样过着,也没有啥不好的。大他几岁的哥哥,也就是我的爷爷,说他有点自不量力,瞎找事。其实我的爷爷不是数落他,而是怕在那个温饱没有解决的年代里会饿死在外面。

但,机会总是留给有所准备的人。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眼光能放多远,你的视野就会有多开阔!

1955年,19岁的二爷爷,身高已有一米七五左右,精神抖擞,英俊潇洒,血气方刚。常穿一身粗织布深蓝色的衣服,已有些破旧,但却一点没有折扣掉他那标准式的男人身骨。

也就是在这一年的春天,他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了。在给这个家庭带来欢喜的同时,也一并带来了很多的生活压力。一颗想要飞翔的翅膀,只能收了又收,安安稳稳的踱步在自己的乡土上。

时光总是在马不停蹄的往前奔跑着,转眼间到了这一年的炎热夏季。在他认为自己的一辈子也就只有安守在这片土地上时,生命却给了他一次新的人生转机。

二奶奶到娘家走亲戚时,听说青海在招兵。她灵机一动,问了他们一些关于当兵的需要条件。感觉二爷爷绝对是最适合不过的人选。喜出望外的她,饭也没在亲戚家吃,立马就往家的方向赶。回到家包袱往苇箔上一扔,就气喘吁吁的把一些得知的事儿逐一告诉了二爷爷。一席话之后,二爷爷没有不开心,也没有太高兴。仰起头,看向蓝色的天空,几只鸟儿正飞得自由自在。这时的他,长吁了一口气。看了看二奶奶的眼神,然后回答了一句,去试试。

可想而知,二爷爷他绝对是一试一个准。就凭他的勤学上进,就凭他那一副好身板。胸有成竹的他,也就是从这个炎热的夏季正式开启了他人生的新征程。

进入到了一个高寒缺氧的地方,他努力的在让自己适应,努力的去融入到部队的这个大家庭。

除此之外,他一直在鞭策着自己,不能懒惰,哪怕每天训练的再累,他都要到文学的天地里去走上那么几圈。翻看一些积极向上而又励志的书籍。看书时,他的面前从不忘放一个本子和一支笔。必要时,方便记录。然后再仔细的琢磨和推敲。正因如此,为他的后来创造了更优厚的条件,打下了更坚不可摧的基础。

一年过后,他所在的部队,要招考一批公安。二爷爷他踊跃的报了名。显然,敢于拼搏,敢于尝试,敢于挑战,这是他的一贯风格。而他的能力也足够配得上他的野心。就这样,他顺利的通过了这次考试,登上了又一个新的人生台阶。

考取公安干校的二爷爷是部队中的佼佼者,是整个家庭中最有出息,最值得引以为豪的一个人。

他仿佛就是一位时刻被阳光照耀着的人,哪里有他,光亮就跟随着他到哪里。更犹如一个自行的发光体,人生的路上永远都是光明。与其这样说,那么我更相信,正是在晦暗中磨练了很久,坚韧不拔的努力了很久,才会有人前的光辉形象,才会有不菲的成绩。

两年多过后,也就是到了1958年的9月,顺利分配到青海的一个地方当警察。沉着稳重,机警灵敏的他,更是恪尽职守,以身作则。

听从上面的安排,服从上面的命令。一步一个脚印的往前走,从不肆意妄为,或者太自以为是。

半年之后,也就是1959年的3月,在青海省霍德生钢铁厂应征入武。1965年他成为了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1968年的2月转业到青海省西宁市的市运输公司工作。

也就是这一年,二奶奶第一次离开了家乡丰县,带着自己的孩子去往了二爷爷在青海的工作地。在哐当哐当前行的火车上,她不时地把目光放眼于窗外,不时地给自己的儿子讲述着一些小故事,以及一些二爷爷单位的事情。笑语连连,乐不可支。

欢喜之余,她越发的感觉坐在她对面的那个和她年龄相仿的妇女,好像一直在哄着她怀里的孩子入睡,可那个看上去大约只有三个月多的孩子,一直在哭,哭声时大时小。怎么都安生不下来,热心肠的二奶奶急忙搭讪,问孩子怎么了。

这时的那个妇女先是拭了额头上的一把汗,然后很难为情的说:“大姐,这孩子是饿的,由于自己没钱买东西吃,奶水几乎没有了……”说着说着泪已如珠子般一滴一滴的落在了她那破烂不堪的衣服上。

这一刻的二奶奶赶紧接过孩子,红着眼眶,一时不知该说什么是好。真的想帮帮她,可就是不知从何下手。忽然间,她想到自己的衣兜里有十几斤粮票。二话没说,手伸到衣兜里,摸出来一个浅蓝色格子的手帕,一层一层的,小心翼翼的打开,总共有六张,她拿出来五张,准备送给那位素不相识的孩子的妈妈。在一阵推来推去中,她愣是强加塞给了她。顿时间,她轻松了很多,开心了很多,感觉又帮助了一位需要她的人。

这件事是我后来听我二爷爷说的,总共就十二斤粮票,给了人家十斤,自己只留下了二斤。也许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里,很多人会说她傻。其实最了解她的人,都知道我的二奶奶她是最精明,最大方的一个善良之人。在诸多时候都是这样,宁愿自己吃亏受罪,也要顾及到别人。

心中有他人,目中有远方。这样的女人,可歌可颂,令人尊敬,令人仰慕。

四年之后,时间到了1972年的2月,二爷爷从工作了十几年的青海调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丰县。任徐州市丰县交通局的秘书一职。工作中的他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一丝不苟,严以律己,刚正不阿。

1993年9月在丰县经委退休,光荣的完成了他的人生使命。

从二爷爷的身上,我总结到,机会总是留给有所准备的人,昨日里留下的每一滴汗水都会在未来的人生路上变成最璀璨耀眼的珍珠。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只要肯努力朝着正确的方向走,成功是必然的!

退休后的二爷爷,他的年龄还不到60岁。身体健康,气宇轩昂,容光焕发。好像时光不曾从他这儿经过的一样。我相信这是和他开朗的性格有关,也更和他善良的心地有关。

九十年代的那会,他的工资并不高,但他却宁愿自己受罪,也不让自己的四个孩子受苦。特别是在我的两个叔叔读大学的那会,为了贴补家用,他重新扛起了锄头,顶着烈日耕作在田间。家里的菜,很简单,通常以咸菜为主。

当邻居们看到他如此的艰苦时,还笑他这哪里像是退休的干部吃的饭。他总说:为了孩子的将来,吃点差的,不要紧。熬一熬,就过去了。不光是对家人如此,对邻居,对亲戚,他都在尽他的所能。

听说邻家的孩子在学校里吃不起饭,他总会走到人家的家,给上个几块钱。有人到他家去要饭,他恨不能把自家馍筐里的馍都送给别人。所以说,他的那些工资,再加上从地里劳动得来的粮食,紧紧巴巴的刚够用的。而在别人的心里,总以为他会存上了很多钱。其实不然。

行一份善,积一份德。所以说今天的他得到了最好的福报。儿孙满堂,承欢膝下,在享受着天伦之乐。四个孩子,老大,老二,老三都把生意做的风生水起。老小是徐州人民法院的一位正式工作人员。这在外人的眼里,让人好生羡慕之情。

二爷爷,他无论在哪方面,都是一流的,工作上是,种地上是,那么,他还有这样的一份技能,那就是养蜂。最近的十几年里,他每年都要养上几十箱子蜜蜂。一是他的乐趣,二是他太勤劳,总闲不住。

很多人都知道他的为人处世,诚实,厚道,绝不掺假,绝不缺斤少两。所以说,他家的蜂蜜总是供不应求。

二爷爷和二奶奶,自我小时候起,就把我当成他们的亲孙女一样的看待。他们一直在教导我,鼓励我,支持我。这之中,我认为他们对我是充满喜爱的,但更多的是疼爱。

特别是在我嫁到外地的那会,年龄已过七十多岁的两位亲人,总想去到几千里路之外的我那个地方去看我。其实,我知道,就在那几年里,两位老人的身体都出了一点小毛病。反而是我没有去看您,而您却一心的想去看看我,看看我远方的那个家究竟如何。这,禁不住让我心痛了很久。

后来的我,在那几年里,身体一直不是太好。在您每次刚一见到我时的头几句话里,就担心的问我好了没有。并且在这中间的时间里,您给我打了很多次的电话。

我在外面做生意的这么多年,您总是在担心着我的生意做的好不好。怕我亏本,怕我没有恒心。每当我给您说生意还挺好时,我总能听到您在电话那头的爽朗笑声。

由于某种原因,我放弃了在江南的生意,想安心的在家过上几年。您对我说:“那哪行,没有收入怎么过日子呢?”于是,您又在为我谋出路,甚至是为我策划好了所有的路线。一步一步,缜密到了某个地方的气候与环境,操作方法与对顾客的态度,货物的存放与摆设……这样的别有用心,我自己都没有为自己这样细细的想过。

在我到西部来的之前,您总在担心着我的货款足不足,以及能不能找到合适的店面。等我把店开起来之后,您总是隔三差五的打电话给我,总担心我做不好,会亏了本。并且还关心的对我说,搬货的时候,要歇着干。

在离过年还有两三个月的时候,您就开始问我今年回来过年不。并且还安慰着我,说:“赚钱多少也不太重要,只要身体好好的健健康康的就好。”

在我回家的路上,您总是说,路上慢点,注意安全。在我回到家,我说我就要去看您了,您喜不自禁,赶紧去集上买几样菜,准备着。然后您站在二叔的厂门口,不停地往我来的方向无数次的张望。在我回去的时候,您总是把我送到老远,然后直至完全看不到我的身影时,您才悻悻然的,慢慢地回了家。

今年由于疫情病毒的原因,大家都是安守在家,刚一开始时,您就打电话嘱咐我,千万的要注意,千万的不要外出。

人世间,我相信,唯有亲情最温暖!最可贵!一种不求回报,一心想着你的人,这一辈子,我们遇不到几个,如果有,一定要倍加珍惜!不要给自己留下太多的遗憾。

二爷爷,这位八十多岁的老人,依然还是那么的乐善好施,不计回报。笑起来时,声音如洪钟,走起路来,健步如飞。看不得别人受苦,哪怕是一个路人,他都甘心情愿的去帮一把。这样的人,真的不多。亲爱的二爷爷,您做得善事太多太多,哪能用笔墨书写的完!您的积极进取,努力向上,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二爷爷,我知道在远方的您一定在时常牵挂着我,而我何尝又不是?夜已深,就此搁笔吧!愿借一轮明月捎去我对您的思念!希望您能收得到!我真诚的祝您晚年幸福,健康,平安,长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