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年家里养蚕的日子,终生难忘

 愚伯的自留地 2020-07-15

文:朱迅翎

图:来自网络

岁月匆匆流逝,我忘记了很多人很多事,但家里养蚕的曾经,清晰如昨。

每当春天,妈妈裤腰里鼓鼓的,缠着厚厚的欶欶的麻布,布满了密密麻麻的蚕卵。

一周后,蚕姑娘从蚕卵里钻出来,看上去又黑又瘦,比蚂蚁还小。这时,妈妈从屋后桑林里摘下大把大把的桑叶,切得碎碎的,撒在簸箕里,那些小生命真是机灵,一触碰到新鲜的叶,立即往上爬,摇动小脑袋,瞬间在叶面留下许多小豁口。只听“沙沙沙沙”,那是蚕宝宝吃桑叶时发出的美妙声响。

村里人,都亲切地称呼娘:“蚕妈妈!”那时候,我还小,上小学三年级。

每次放学回家,我都像猴子一样爬到桑树上采摘桑叶,桑树叶绿森森的。近看,那铜钱大小的桑叶,在春阳的映照下,熠熠生辉。

蚕宝宝渐渐长大了,簸箕盛不下了,换成了簸篮。为了防止鼠、狗、猫、鸡、鸭的伤害,爸爸(木工)叮叮当当制作了网罩,牢牢的罩住簸篮,妈妈见了,露出了满意的笑颜。我大姐、二姐也前来助阵,全家上阵,成了养蚕专业户。

发展养蚕,村镇支持。队长、村支书、妇联主任,一拨拨的,前来参观。时不时,召开养蚕现场会,把刚刚生出的南瓜秧踩伤了几株。蚕妈妈上了电视,上了报纸,名声大振。

周末,宋庄小学的语文李老师,听说妈妈养蚕,她正教《蚕姑娘》,便领学生实地察看。李老师一边看,一看对学生讲,蚕姑娘从蚕卵里出来,又黑又瘦,吃桑叶发生了变化,由又黑又瘦变得又白又胖,最后变得白胖发亮,吐丝结茧。

这一次次的变化,蚕宝宝付了艰辛,付出了牺牲。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们要学习蚕宝宝的奉献精神,想把作文写好,就要一遍一遍地思考,一遍一遍地修改,才能成为美文。

伫立在我们面前的是蚕妈妈,蚕妈妈养蚕为了什么?同学们纷纷举起了小手回答。顿时,俺家成了“养蚕的课堂”。

蚕宝宝一天天长大,桑叶一天天增多,簸篮换竹箔,那白白胖胖发亮的蚕姑娘,像豆虫似地蠕动。用妈妈的话说,蚕上初,等于姑姑出嫁了,那时候,大姐、二姐和我拼命摘桑叶,密匝匝的桑树,变成了光禿禿,大把大把的桑叶,撒上去,沙沙沙,顿时“一扫而光”。

最壮观的是春蚕吐丝结茧。爸爸将家什扫帚、杈子、木棒捆绑一起,像夏日的瓜棚,妈妈说这叫扎架。一夜之间,扫帚、杈子、木棒上结满蚕茧,一个个蚕茧,像一个个宝葫芦,滴溜叭拉,爬满架,妈妈望着,似春风拂面,笑盈盈。

一晃,我也跨入古稀之年,每当我看到售卖桑葚的小贩,还是会想起养蚕的日子,想起夏天微风拂过的桑叶,想起做饭用的桑枝,想起妈妈那双喂蚕的巧手,想起了我们一家人曾经那么努力的养蚕岁月.....

如今,春风和煦,初长的新叶盛而密,闪光的叶片哗哗浅唱,那是一首曼妙的岁月的赞歌,是一份永恒的温馨的记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