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沛县一位无腿残疾人“走”过的四十年

 愚伯的自留地 2020-07-15

文:小沛老头

图:个别来自网络

 我今天要讲述的主人公名字叫张言海,今年46岁,是一位双下肢运动功能丧失的残疾人。

他虽然没有正常行走的双腿,但他坚强的走过了走过更迭的40年,走出了自己不一样的人生。40年来,一个残疾人“脚”下的路之变,折射出改革开放40年发展的成果,也是我们老百姓走上富裕之路的印证!

四十年前:四方小凳挪着走

1971年4月,张言海出生在沛县张庄镇的代桥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来到人间的一年多时间里他是健康活泼、人见人夸的男孩,可是在2岁时不幸患上了小儿骨髓炎,因为病情延误发展成为小儿麻痹,双腿失去了站立和行走的功能。从他记事起,心理上就蒙上了自卑的阴影。

张言海平时只能坐着,懂事后看着小伙伴们奔跑追逐,除了羡慕,也有嫉妒。他平时只能靠爬行来挪动身体,那个时候父亲去镇上赶集,总要背一个崭新的小板凳回来,这个情景是幼时最真切的记忆。他用这个小凳子慢慢学会了向前“走”,小凳子就成我走“路”的工具,他坐在地面上,蜷曲着的双腿交叉放在身前,侧面看,他整个人像一个L型直角。他使劲全力用两只手按住凳子的一侧,一左一右地轮换抬起、挪动凳子完成前行的动作。

小板凳充当了他的“行走”工具,由于长期用手抬起自己,手臂得到了一定的训练,上肢练的结实有力。下肢的情况可就越来越糟糕了,由于不能正常的伸曲,肌肉萎缩,骨骼变细,双腿根本无法支撑上身的重量,常年都是将双腿交叉着盘起。

为了不依靠旁人的帮助,能让自己“走动”,小板凳子开始陪伴他走上漫长人生路。由于臂力得到锻炼,使用凳子行走的技巧不断巩固, 他“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有时看小伙伴们踢球,他也竟然也能挥舞着方凳加入其中。一对小凳子使用的时间随着他的年龄增长成反比,有时一个多月小方凳就散了架,所以,父亲去赶集时常就要买两个小凳子回来。

由于只能用双手撑起整个身体向前挪动,张言海臀部时常磨的血淋淋的,有时都露出骨头,疼痛难忍。随着年龄的增长,看到同龄的孩子尽情的释放自己的天性,再看看自己弯曲变形的双腿,心灵上的创伤产生的痛苦感、焦虑感与无助感愈加严重,面对不幸张言海只有选择了坚强。在亲人的的帮助下他勇敢的走出了家门,面对一些的异样眼光,大胆地参加一些简单的体育活动,时间一长,同龄的孩子们也接受了他参加了他们的队伍,共同玩起了杀羊羔、藏马猴、砸纸壳等游戏。

张言海懂得比较,他有时候也庆幸,虽然自己是双腿残废,但他还有一双手,这双手能让自己一笔一划地学写字,能自己吃饭拿东西,还能帮助父母收拾家务,喂猪放羊。只是在寂静的无法入睡的夜间,感受到最深的孤独不是眼前的一片黑暗,而是他只能看到自己。

听着父母唉声叹气,他会从心底产生一种常人没有的烦恼,恨自己无法站立起来,不过,他知道面对困难,哭泣和逃避是没有用的。他相信用自己的双手,将来自己一定能养活自己。

1979年,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在艰难的环境中起步,那个时间张言海也正用小方凳艰难学走路,看着同龄的孩子背着书包进了学校,他心里如同针扎般的难受,幻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能像他们一样进入学校读书。

三十年前:平车轱辘滚着走

当改革开放的号角响彻神州大地的时候,张言海最大的愿望就是踏进学校的大门去读书,强烈的求知欲望让他时时刻刻缠着父母去上学,让父母找所学校收留他。

说来,这几十年来他一直对时任代桥小学的王永昌校长心存感激之情,是他同意张言海入学读书,他当时说,张言海能读到几年级就读到几年级,因为村里小学只能上到四年级,高年级只有到4里路外的黄寺学校去上,按王永昌校长的想法,因为张言海的腿不能走路,读完4年小学就不可能再去几里外的学校读书了。

就这样,不管刮风下雨还是酷暑严寒,张言海都用小板凳支撑着身体,用双手替代双腿往返于学校与家之间,尽管行走十分艰难。五年的风雨求学路他顽强的坚持了“走”了下来。接下来去外村上五年级成了极大的困难。黄寺学校离他家有4里多路,按说这一点路对身体健康的孩子算不了什么,可是对于用板凳当双腿的张言海来说就相当遥远了,但他依然顽强地坚持着,每天比其它同学早起半个多小时,就拄着板凳嘎嘎嗒嗒地向学校方向“走”去,小板凳撞击地面的声音,也成了乡亲叫醒他的同学上学的定时钟。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邻居家的平板车轱辘,就试着趴在车轴上,用双手按着地面,滚动着走了一段路,速度非常快,飞起来的感觉让张言海惊喜不已。可是因为车轴是转动的,很难掌握平衡,稍有不慎就会掉下来。尽管危险,他还是尝试滚着车轱辘去上学,开始都是父母亲一路保护着,后来就有同学用木棍拉着他坐在车轱辘上行走,再后来张言海就放了“单飞”,也有几次因为速度快,失去平衡掉在路沟里,都是同学喊来村里的大人把他拉上来的。

黄寺学校读书的时光在有痛苦和有欢乐中很快过去了,张言海坚强不屈、不向命运低头、积极笑对人生的生活态度感染了周围的同学和老师,赢得了大家的赞誉和帮助。初中毕业后,他又坚定信心继续读高中!高中是在十几路外的张寨镇北边,求学的路更长,更远。于是在代桥通往张寨的乡间小路上,又出现了他趴在平车轱辘上“划”动的身影,这期间,他还坚持去30多里外的敬安中学补习英语。就这样,在平车轱辘他以优秀的成绩终于“滚”出了高中毕业证书。

也是在这段时间里,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神州大地。

二十年前:手动轮椅摇着走

张言海(右一)慰问贫困残疾人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张言海也一天天的长大成人。在1997年的春节前夕,县残联的理事长韩德碧等一行人走进了他家,这时候他才知道残联是我的“娘家人”,韩理事长不但给张言海带来一台轮椅,还给他带来正确面对生活的勇气,打那以后,有了轮椅方便多了,就好像自己有了腿,长了翅膀一样!在这同时,他与残联的领导和工作人员结下了不解之缘,只要去城里,一定要到残联去看看。

苦苦等待了5天,国家残联的领导热情地接待了他,耐心听了他的倾诉,让他安心回家等待消息。从北京回来后,可能由于通讯地址的原因,没有收到北京的消息。他的大学梦至此也破灭了。不过,让他欣慰的是,以后的残疾考生在教育制度的改革中迎来了改变人生的春天,不但普通大学,就连名牌大学都为品学兼优但患有不同残疾的考生提供了提供了学习机会。

 正确的人生态度,总要从不抱怨开始。张言海没有因为自己有读书潜质没能上大学而抱怨,虽然他的轮椅没能摇到大学的校园,可是摇进了农村的学校和村民的庭院里。

由于他的学习成绩好,他如愿应聘担任了黄寺中学的英语老师,实现了从台上听课到上台讲课华丽的人生嬗变,他尽最大的努力把自己学到的知识传授给每个学生,正是他的身体残疾和仍刻苦学习的励志精神,于无形中鼓励着学生努力学好每一个英语单词,学好每一节英语课,班级学生的英语成绩一直遥遥领先。

1999年的10月,在代桥村委会换届选举大会上,他意外地当选为村民委员会的主任,为了履行职责,他又把轮椅摇到了田间地头和家家户户。村委会的工作是异常繁杂的,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不管是白天黑夜,村民有事都会找到他来解决。

张言海说,村民能找到我,就是对我的信任,相信我能为他们排忧解难。调解村民之间矛盾时,当他摇着轮椅三番五次地去做工作时,许多村民看到他摇着轮椅上门,都被感动了,矛盾自然也得到了化解。对此,他也感受到了群众对残疾人的尊重和理解,从群众的信任中找到了归属感。在村委会主任的位置上,他一干就是10年。

在这里不能不说发生在张言海身上的爱情故事,对于高度残疾的他而言,一直认为爱情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但是在黄寺学校当老师的时候,端庄文静的女老师朱海燕出现在了他的视线里,由于他们两人都是教英语的老师,接触的机会多,一有空闲,海燕就会来找张言海聊天。

张言海的英语教学水平和对身体残疾的乐观态度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这让海燕从心底对言海产生好感,在后来的接触中,海燕对他的特别关爱和热情,这让张言海很快明白了她的一片苦心,面对她的表白,张言海多次让她慎重考虑,毕竟这是一辈子终身大事。没想到海燕并没有退却,而是更加坚定了自己要跟张言海一辈子生活在一起的决心。

 “从今往后,我就是你的腿!”海燕对张言海的一片“痴心”理所当然地遭到了父母的反对,对此张言海也很理解,不会有哪个父母把自己心肝女儿嫁给一个重度残疾的人的。

1996年的五一节,张言海与朱海燕登记结婚,她的父母见女儿对一片真心,加之他们两人相亲相爱,生活也越来越好,发自内心的幸福感常常写在女儿的脸上,她的父母也就渐渐接受了这位不能下地行走的女婿。张言海和海燕很快有了爱情的结晶,有了一对健康活泼的儿女。

认识和了解张言海家庭的人都说他很幸运遇到了海燕,而张言海却说,是改革开放让他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没有改革开放他根本连媳妇也娶不上,更别说娶上德容兼备的好老婆了。因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里他们相识相爱,翱翔的海燕,她是张言海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也许在别人眼里张言海是个不能行走的残疾人,可是在我心里,他却是肢体健全,完美无缺的人。”朱海燕也经常说,这辈子她会一直背着丈夫走下去。她的态度,与我们在改革开放道路一直走下去的意志一样坚定。

十年前:机动三轮载着走

人生只有走出来的成功,没有等出来的辉煌。

婚后有了孩子把生活的甜蜜冲淡了许多,小家庭有了欢乐,也有了沉重的负担。为了生活,张言海还要跳出命运的漩涡,以男子汉的担当,不当被改革开放列车甩出去的人,他要用双手撰写自己的创业故事——《无腿走出生活路》。

经过反复考虑,他决定在村子开一个小商店,一是服务于村民,二是增加些日常收入。资金是东借西凑来的,房子是家中原有的靠近大路的,经过简短的筹备,小商店终于开张了。开业那天,乡亲们都过来捧场,张言海清楚地记得全村的村民都前来或多或少的买点东西,当时路上人多,有一辆轿车堵在路上过不去,司机下车打算买一瓶矿泉水,可听说是残疾人开的商店,一下子就买走2箱装在车上。商店开业忙碌了一天虽然有点累,但当他和爱人在晚上清点一天的收入时还是挺开心的。

开商店就是进与销,进货对张言海来说是最大的难题,销货的问题不是太大,爱人和家人都可以接待顾客。为了进货,他购买了一辆机动三轮车,三天两头天不亮就向40里路外的沛县城里跑,在沛城商都、新庄路和七彩街进了货,然后以最快的速度赶回家,到家后还要动手卸货,分类上架。   

村里的小商店从不起眼,到引人关注,生意也逐渐红火起来。因为有了点名气,邻近的姜庄村一名想创业的残疾人找到张言海,希望能得到他的帮助,张言海说,干我这行就可以啊!张言海给他介绍了投资情况,还把自己的供货资源也给了他,甚至把家里的一些闲置货架也送给了他。

因为资金不够,他还主动去农村信用社为那位残疾人担保贷款,去城里进货时还为他代捎货物。张言海的生意取得了小小的成功,他还想用自己的经验帮助更多人,当时他自己希望以后能够办一个残疾人福利企业,帮助更多和自己一样身体不方便的人。这样的想法是源于他得到太多素不相识的人对他这个残疾人的帮助。

一次偶然得到的素不相识的热心人人的帮助,让张言海意识到即使肢体残疾也可以去帮助别人。

那是2003年冬天,他小心翼翼地驾车行驶在刚下过雪的路上,三轮车突然在前不靠村后不靠店的地方熄火了,正当他一筹莫展的时候,一辆经过他身边的残疾车停了下来,那位热心的残友拄着双拐下了车,帮助他查找故障,发现我的车没有油了,那位残疾人二话不说,用塑料瓶在他的车上放了一瓶油灌在张言海的车里,他的车顺利发动起来了,那位热心的残友开车便离开了。

张言海当时心里非常感动,却没来得及对他说声谢谢。打那以后,张言海就隔三岔五就摇着轮椅为村里行动不便的孤寡老人送去日用品,不管是在哪儿,他只要遇到有难处的残疾人,或因病因灾因贫陷入困境的群众,张言海和家人都会伸出援手。

凭借张言海夫妇共同的努力,他们乡村小商店门庭若市,乡亲们都爱聚拢在商店前谈天说地,他就利用视频播放法制知识和文艺节目,就这样乡村小商店成了守护乡村平安的“安全岛”,调解家庭矛盾的“律师所”,失学少年的的“辅导站”,孤寡老人的“敬老院”。

打拼数年后,随着销货量的增加和消费群体的增多,手中有了一些周转资金,他又把目光放在日用品批发业上。他的机动三轮越开越远,生意也越做越大。为了能获得更多的利润,他竟然开着机动三轮车跑到百里之外徐州南郊的淮海食品城,将食品和水果批发运输回来,及时转手批发给其它经销商。

经历风雨才能得见彩虹,他的创业梦正酣正甜时,一个更大的梦想在我心中酝酿:“靠双手走出困境,凭热心感恩社会。我要向公益事业发展,办为老弱病残的人服务的福利企业,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健康服务,让更多人就业的平台!”

现如今——新型轿车开着走

张言海热爱家乡这方热土,更热爱给他以各种帮助的父老乡亲,他要用爱去回报社会。由于他是残疾人,深知一个健康的体魄的重要,他一直思量着做健康行业才是最有意义的。他虽然失去了健康,但他要让更多的人获得健康。

他摇着轮椅四处考察,在2009年他创办的康亦健健康坊,在城区最为繁华的东风路租用了400多平米的营业场地,设置了免费理疗中心,健康坊主要是为中老年人提供身体健康理疗和心理健康疏导,每一位老年人都可以免费前来理疗,并有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指导。

新型的体验式营销,只体验,不卖货,这对于白手起家的他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考验,房租、工资、水电费,每一项开支都让他犯愁,第二年,健康坊就出现了严重的亏损,跌到了低谷。

而他却咬紧牙关一直在坚持,到处筹钱,四处取经,看到他一天天憔悴,头上的白天一天天增多,妻子朱海燕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几次劝张言海放弃,还是回老家开批发部,但张言海却不以为然,更加付出了超乎正常人十倍百倍的努力,付出终有收获,他所推荐的的产品逐渐得到了体验者们的认可,不少人开始争相购买,他开始尝到了体验式营销所带来的甜头。

但这时候健康坊的产品和他本人又成为了争议的焦点,他坚信自己在做的不仅仅是一门生意,更是一项富有意义的事业,老人们既可以在这里缓解病痛的折磨,又能在这里找到快乐,这也正是健康坊的存在与发展的真谛。

为了丰富前来理疗的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他经常邀请县老年大学和梆子剧团的老艺人为老人献上精彩的地方戏和文艺演出,请富有经验的心理辅导师为老人授课,让走进健康坊的每一位老人充分感受到家的温暖和亲人的关爱。

为了跑的更快,跑的更远,扩大营销范围,他通过系统地驾驶技术学习,顺利拿到了C5汽车驾驶执照,并购买了新型轿车,业务开始向周边地区拓展,先后在丰县、徐州市区及山东、安徽多地,开办了10多个服务点,吸纳了100多人就业,也为更多的人群送去了健康和快乐。作为一名残疾人企业家,在自己的财富慢慢积累的时候,他时刻不忘社会上还有一群需要帮助的人,扶困济贫,捐资助学,也成为了他的另一项事业。

每年的中秋与春节,他都会带着过节用的食品和慰问金回到老家的姚楼、田楼、代桥、朱庄等村庄看望10多户贫困家庭;每当六一节来临,他都要到县曙光小学、特殊教育学校为贫困学生送上学习用品和助学金;每当有祖国有的地方发生重大灾难,他都第一时间赶到红十字会捐款。

当他得到晓鸣寺重病大学生宁丽莎、杨屯卞庄生病学子欧阳广远、只身抚养三个大学生的魏玲等人遇到困难时,他也是毫不犹豫地尽其所能来援助他们;2020年春节,新冠肺炎蔓延,张言海又带着慰问品到农村慰问坚定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和村民……

他用自己的爱对社会、对老人、对弱势群体倾注了无限的爱。他的身残志坚、热心慈善、真情助贫行动也得到了优厚的回报,他先后被县委县政府评为“最美沛县人”和“沛县十佳好人”,还被推选为县肢体残疾人协会的会长。

40年来,他的双“腿”“走”出出一系列的变化:上世纪80年代,他的一家人解决了温饱,他可以在小板凳上寻找简单的快乐;上世纪90年代,他们一家不仅可以衣食无忧,他在轮椅上开始了艰难的创业之路;在新世纪到来的时候,他又开着机动三轮车走上致富路,这几年他又驾驶着轿车外出谈生意,去旅游,还开着轿车进北京,坐在了人民大会堂参加会议。

这么多年来,他一直怀着感恩的心感谢残联感谢那些帮助过他的好心人,感谢他的老师和我的学生,感谢我的爱人,是他们让自己在最困难的时候不再感到孤独也不再绝望,社会和亲人的关爱用一双双温暖的手臂为自己擎起了一片晴朗的爱的天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