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上最牛“自然引导师”之一亚里士多德:自然教育是真正的博雅教育

 基础教育研究 2020-07-15

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的目的及其作用,有如一般的艺术,原来就在效法自然,并对自然的任何缺漏加以殷勤的补缀而已。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自由的、自然而然的“博雅教育”,与“谋生教育”和“功利教育”相对立,这才适合人的身心发展。

作者:谷雨(自然教育·研学旅行基地 / 策划师)

在一堂哲学课上,一位学生问老师:到底什么是“主体”?

老师没有说话,起身走出了教室。

学生们默契的尾随着他,一起来到校园里的林荫路上。

老师指着一只梧桐树说:对于梧桐树叶来说,它是绿色的,但是绿色离了这叶子就不存在了,比如到了秋天,叶子可能就变黄了。可是,叶子离了绿色还是存在,所以叶子就是梧桐叶的“主体”。

随后,老师又指着周围的树说:这些松树、槐树、杨树的叶子也是绿的,我们是先看到这一个个叶子的颜色,才把这些颜色统统归结为绿色,而这些叶子是原本就存在的、实实在在的主体。我讲的明白了吗?好,现在你们再找一些例子讲讲。

学生们立刻到树林里、花丛中找到了他们要说的东西:各种颜色的花,他们通过生动的“实物”讲解,不仅明白了“主体”是什么,甚至达到了触类旁通的地步。

老师高兴地说:看来到外面上课收获更大,以后我们常来吧!

是的,你没有弄错,这位老师,就是两千年前的古希腊先哲,著名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亚里士多德。

这一幕,就是他在课堂中最平常的样子。

在西方历史上,效法自然的教育和自由教育,都是亚里士多德首先提出的。

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有如一般的艺术,原来就在效法自然,并对自然的任何缺漏加以殷勤的补缀而已。

他认为:真正的教育,应该是自由的、自然而然的“博雅教育”,与“谋生教育”和“功利教育”相对立,这才适合人的身心发展。

所以,在亚里士多德的课堂上,想让他安安静静的坐在讲台上上课,那简直是不可能的。

在他著名的吕克昂学园四周,是一片茂密的森林,他经常率领他的学生们,在林荫道上边散步边上课,所以后人把亚里士多德学派称为“逍遥学派”。

看到这里,您还认为近些年方兴未艾的自然学校或森林学校,太新潮、太离经叛道吗?

早在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的吕克昂学园,实际上就是一座标标准准的森林学校了。

那么,在这所开放的教学园地里,学生们都学些什么内容呢?

亚里士多德的学术研究范围,简直广到令人瞠目结舌,涉及到物理学、生物学、逻辑学、修辞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等。

他是将生物学分门别类的第一人,对五百多种不同的植物动物进行了分类;他创立了形式逻辑学,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对科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据说他撰写的著作,有四百到一千部,仅流传下来的就有47部,比如《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

说他是古代的百科全书,一点都不夸张。

他的研究内容有多广,他的教学内容就有多丰富。

所以,单从学习科目来看,“逍遥学派”的学生,可能很难逍遥的起来。

简单的说吧,从咕咕叫的、会下蛋的鸡,到下坠的小球、一片树叶,再到一束白色的光,全都是这些学生们的学习对象。

但是,如此繁杂的学科,其中不乏高深的物理、烧脑的哲学、晦涩的逻辑学,学生们的确是在“逍遥”的状态下学会的。

那么,亚里士多德是如何一边在林荫道上散步,一边不留痕迹的教会大家的呢?

答案就是:自然教育。

现在我们提到自然教育,很容易就想到一个词:跨学科。

自然教育,就是一种跨学科的教育。所以,这点又与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方法不谋而合,虽然他那个时代本身就没有分出各种学科。

两千年后的今天,虽然我们只能从零零碎碎的记录,窥探亚里士多德的课堂和教育,却也能从中明白,在大自然中,最应该也最容易培养出孩子的哪些“潜质”。

博物

在神奇的自然界,很多知识其实都是互相联系的。

所以人类在与大自然打交道的过程中,才形成了一门古老的学问:博物学。

亚里士多德就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博物学家,看看他的研究范围和著作就知道了。所以,他被恩格斯称为“最博学的人”。

培养孩子博物精神,能让他们从多种角度了解大自然,了解周围的世界,热爱与理解生命及其多样性,从而树立科学与人文的精神。

好奇

对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保持无穷的好奇心,这是亚里士多德教给学生们最重要的品质。

因为有了好奇心,自然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

鸡蛋是如何变成小鸡的?有一次,他决定彻底弄明白这个问题。

他把同一天下的20几个鸡蛋,放到母鸡身下去孵化。每天,他从孵蛋的母鸡身下拿出一个鸡蛋,把它敲开,记录观察到的情况。

这样,一天天加起来,他就有了一套从鸡蛋到小鸡变化的完整记录。

除了鸡蛋,好奇心还驱使亚里士多德,至少对五十多种动物进行了解剖研究,并得出了很多研究成果,比如他就指出鲸鱼是胎生的。

因此,才有了他在生物学方面的重大成就。

质疑

作为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深受其爱,被恩师称为“学园之灵”。

不过,亚里士多德可不是个只崇拜权威、在学术上唯唯诺诺的人。

在上学期间,亚里士多德就在思想上跟老师有了分歧,因此他说出了那句最著名的话: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勇于质疑,敢于挑战经典,因此亚里士多德才在很多方面超越了自己的老师,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作为世界上最“资深”的自然教育者之一,亚里士多德曾由衷的发出感叹:

大自然的每一个领域都是美妙绝伦的。

的确,正是因为对大自然的懂得和热爱,促使他产生出无穷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并将其充分运用在了自己的教育事业之中。

亚里士多德把自然理解为人的本性,认为教育只有适应人的自然,才能发展儿童天性中潜在的能力,他效法自然的“自然教育”思想,开西方自然主义教育传统之先河。

而他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教育的生活化”,提倡教育目的与生活目的的高度统一,也足以令今天的我们陷入深深的思考。

来源:参见自然| 编辑:于飞|视觉:冉冉

·END·

中国自然教育与研学旅行首席行业平台

参见自然-微信号 : cjzr360

·合作机构·

参见庄主

自然引导师学院

U然-自然教育

U然-研学实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