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觅画记】陆俨少:创“陆氏云水”新程式(下)

 真友书屋 2020-07-15
陆俨少将自己的观念同样教授给弟子,尹舒拉在《穆如馆纸篓拾得》中讲述了如下故事:

七十年代初,我将八页临石涛的册页和二十多幅临陆俨少先生的杜陵诗意向陆先生求教。因为是“文革”期间,没有好的临本,记得石涛的临本是一套墨白照,而杜陵诗意则是凭陈我鸿铅笔勾本,加以我仅见过的几幅陆先生作品,按自己的理解去临摹的。陆先生看过后,说:“你临石涛的这套比临我的这套好。但是,我劝你不要学石涛,石涛的笔墨习气太重,要学坏的。你初学画,就学石涛,一旦染上恶习,一辈子没得救。”学生问:“老师不也是学石涛的吗?”陆俨少说:“我怎么会学石涛呢?石涛是我师兄弟,我们都学王蒙。不过,石涛由王蒙往后学,学了明代的董其昌。我则由王蒙学到董其昌再上追北宋,品格不一样的。”学生又问:“学石涛一路有成功的吗?”陆俨少答:“唯有潘天寿一人。只可惜酒未醇,人已去。”

陆俨少《王安石诗意》


他的学生在“文革”期间仍然努力的学画,想办法找来一些前人的作品尝试临摹,虽然弟子临摹得很不错,但陆俨少还是耐心地劝弟子不要一味地模仿石涛,要学习分辨究竟哪些风格更适合自己。他还强调一定要练出很好的基本功,要想做到这一点,必须要博采众长。他在《陆俨少论艺》中谈到了基本功问题:“学画早年成名,不一定是好事。成了名,应酬多了,妨碍基本功的锻炼,也没有功夫去写字读书,有碍于提高。所以学画切忌名利心太多。年纪轻,扎扎实实做些基本的功夫,博收众长,冶炉自铸,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但这种风格也不宜凝固不变。30岁定了型,到60岁还是这样,说明不再探索,坐吃老本。所以必须变,不断的变。一个成名的画家,有早年、中年、晚年之分,各个阶段,虽然可以看到有一条线挂下来,其个性笔性是有踪迹可寻。而其风貌,每个时期,各不相同。因之可贵者老年变法。黄宾虹早、中年画,在七十岁以前,无甚可观,及其晚年,当八九十岁时,突然一变,墨法神奇,开了面目,这点精神,我们应该学习。”

学习古人之长,而后形成自己的面目,但又不能吃老本,必须始终让自己保持求变之心,这正是陆俨少在绘画方面能有如此成就的原因所在。比如《自叙》中还提到他在76岁时,依然想效仿黄宾虹让自己的绘画展现出新面目:“我今年七十六岁,方诸黄宾虹先生,还可再创作二十年。我不能满足过去,总想老年变法,为适应时代要求,要继续有大变,我深信只有根植在祖国的土壤上,我的艺术生命才能获得无限生机。”

陆俨少《雁荡采药图》

在上面的引文中,尹舒拉谈到其曾临摹过陆老师所画的杜陵诗意,虽然陆俨少并未评价这样的临摹是好是坏,但是陆俨少确实喜欢创作杜甫诗意画作,这个观念应当是受王同愈的影响。抗战期间,他在四川辗转多地,颠沛流离的生活跟杜甫因安史之乱避难入蜀有着相似之处。当年陆俨少带领全家人前往四川时,随身携带的就是一部《杜甫诗集》。为此,他根据杜诗中描绘的景象创作了许多作品。李仲芳在专著中写道:“他究竟画过多少幅杜甫诗意图,已经无法统计,单幅的不计,成系列的,就每册自八幅至二十幅不等册页,笔者所见,前前后后陆俨少也画过十余册,还有一百幅的《杜甫诗意图百开册》。”

可见杜甫诗意图乃是陆俨少最为喜欢的绘画题材,他为此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以一百幅的《杜甫诗意图百开册》为体量最大者。这本画册曾出现在2004年春北京翰海拍卖会上,预展之时,这一百幅画作一一展开,成为了该场拍卖会体量最大的作品。我到现场观看了预展,同时也参加了拍卖,而本件作品加上佣金,最后的成交价竟然高达6930万元,当时这个价格令所有竞拍之人都大感吃惊,后来得知拍得此册页者乃是南京的一位企业家,这件事使得陆俨少的画作更受世人关注。

二楼展厅全景

暖壶上的作品


陆俨少为什么要画这么大幅的作品呢?李仲芳在专著中称:“陆俨少一开始准备杜甫诗意册,是打算画四十幅,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吴湖帆先生。吴先生觉得陆俨少山水画各种技法全面,就鼓励他画成一百幅。吴湖帆说,画史上唐伯虎有一部一百幅的山水、人物册页;华新罗也有一部山水、人物、飞禽、走兽的百幅册页。因为册页每幅需要变化,笔墨章法风格设色应各不相同,才能使观画者逐幅翻看时有新鲜感,引人入胜。一部山水册页,作者必须掌握多种笔墨,具备各种技法,才可以胜任。他鼓励陆俨少不妨一试。”

陆俨少创作出如此巨制,并无商业目的,因为他创作这个系列作品乃是为了纪念杜甫诞辰1250周年。如此大体量的册页,要保持绘画风格的变化,绝不雷同,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陆俨少山水画刍议》中称:“手卷易好,同页难工。因为卷子可以用同一个笔墨面目画下去,册页必须每页各具面目,切忌雷同。通常一本册页十二开,如果同一面目,多看使人意倦,所以必须面目不同,让人看了上幅,还想看下幅,幅幅有新鲜的感觉,才算是达到艺术的目的。”

布置成了画室的模样

陆俨少家中用过的餐桌


可以想见,陆俨少为了创作这个系列作品耗费了多大的心血,而他创作完成后:“此一百幅杜甫诗意册,当时准备捐献给杜甫草堂的。陆俨少曾经要他的学生陆一飞写信与成都杜甫草堂联系,不知道由于什么原因,草堂未作回应。”(李仲芳《陆俨少传记》)

这是何等奇异之事,如此大体量的画作捐献给相关部门,对方却如此冷淡,陆俨少只好将自己保存着这件画作。“文革”开始后,此画册成为了造反派批判陆俨少的罪证之一,认为他创作这样的作品乃是借古讽今,而这百幅画作也就因此扣留在了画苑的资料室。后来这些画作被人拿走了35幅,“文革”之后归还时,陆俨少拿回65幅。之后经过友人的鼓励,陆俨少又补绘了35幅,使该画册完整如初。但后来为什么出现在了2004年拍卖会上,就不是我所能了解的情况了。

大幅作品

一丝不苟的手稿


但是,对于陆俨少为什么创作《杜甫诗意图百开册》,尹舒拉在《穆如馆纸篓拾得》中却有另外的说法:

陆俨少说:“当年潘天寿先生要振兴中国山水画教育,要在中国美院华东分院来全国第一个山水科,要聘主课教授,当时广东的黎雄才、上海的俞子才等画家都去美院办过画展。我于当时在上海刚刚看过美国水彩画展,因为想讨形势的好,吸收英国水彩画方法,画了几十幅册页。潘老看过后说好是好,只是有点洋兮兮。因此,我对潘老说,你给我三个月时间,我再来。就这样我用三个月时间画了杜陵诗意一百帧,再来美院展览,潘老很是喜欢,即聘我来讲授山水。”

在这段叙述里,陆俨少的所言与李仲芳的记载有了较大出入,而李仲芳在《陆俨少传记》中也引用了尹舒拉文中的这段话,而后其注明“录此聊备一说”。究竟哪种说法更接近正确,李仲芳在专著中未作结论。但无论哪种说法是事实,都不影响陆俨少这部宏篇巨制的重大价值。

陆俨少墨迹

电视中的讲解


陆俨少创作出了这么多好的作品,但他当年的处境却并不好。陆亨在《伟大的艺术,简朴的生活——缅怀我的父亲陆俨少》一文中写道:“长期以来我们一家七口蜗居在上海二十多平方米的阴暗的屋子里:父亲的画桌,既是写字台,又是饭桌,也是我们读书做功课的桌子,这样的环境我们整整住了三十年,就在这张桌子上父亲创作了数以万计的作品。”

在这样局促的环境下,笔下竟然绵延出那么多的山山水水,真令人感叹,而他在1990年谈到自己绘画经历时,也提到了艰苦的探索过程:

予今年八十二岁,回忆六十余年学画经过,老迈健忘,不能尽记,其间可喜可愉笔墨顺适之日极少,多为探索前进,困而复学,如过急滩,奔流如箭,篙楫并举,奋力鼓气,而不自知舟之前进也。当此之时,食不甘,寝不熟也,一艺之成,甘苦自知,有不足为外人道者。及其深入传统,入之弥深,出之弥艰,行者凝神以视,休则窅焉以思,睡则梦中瞿然而醒也。盖精神所注,无时不在画也。长想及今犹未甚老,当崭然出新,以别于旧,贾其余勇作最后之冲刺,完成老年变法,此予之志也。

各种证书

老照片


这真应了《滕王阁序》中的那句名言“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晚年的陆俨少仍然在探索绘画上的创新,而这时候他的画作已经呈现出强烈的视觉震憾,别有一番气势。对此他在《陆俨少论艺》中专门有一节谈到“气势”:

通幅看气势。四平八稳,则不见气势。破平之法,是在险绝,险绝一定要有倾向性,即倒向一面。如下方坡脚重在右面,则上面峰头倒向左面。反之亦如是。但总要有个重心,要把重心放到边缘的线上,过了这根线,失其重心就要跌下去。这样越是险,越是有气势,这是一种取势的方法。又有一种是欲擒故纵的方法,即势欲向左倒,而下面的东西先向右倒,以蓄其势。下面的势蓄得越厚,则上面的势越足,这是第二种取势的方法。又有平正取势的方法,虽然左右平均,没有轻重欹倒,但上下却有虚实轻重的不同以取势,这是第三种取势的方法。

陆俨少艺术院位于上海市嘉定区东大街358号,2018年11月2日,上海文艺出版社社长陈徵先生、刘晶晶女史、陈诗悦先生三人陪同我在嘉定区内寻访人文遗迹,其中一站就来到了陆俨少艺术院。艺术院处在嘉定有名的园林秋霞圃马路对面,这一带无法停车,故陈诗悦把车开往他处寻找停车之地,我等三人下车步行走入艺术院之内。

陆俨少书法碑廊

艺术院不收费,走近一楼展厅,影壁墙上的招贴画上写着“时代风采——上海现实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草图观摹巡展”。这里用的是“观摹”而不是“观摩”,想来有特定的含义,而陆俨少是否创作过现实主义的题材,我还真不了解。于是在展厅内一一看过去,直看到最后一幅也未见陆俨少的作品,于是回到门口向工作人员请教,对方告诉我,这个画展与陆俨少无关,陆俨少的画作则在二楼。

整洁的院落


沿着玻璃楼梯登上二楼,首先看到一面影壁墙,这面墙上悬挂的全是陆俨少的照片,有他单独照,更多者则是他与别人的合照。在展厅内一一看过去,这里既有陆俨少的画作,也有他的书法作品,同时还有陆俨少生前用过的物品。其中有两个传统的暖壶,虽然样式陈旧看上去也有些破烂,但细看之下,原来上面的图案乃是陆俨少所创作,其中一幅就是著名的陆家山水。

碑廊入口

另一个区域布置成了陆俨少画室的模样,所摆画案面积却并不大,陆俨少晚年有很大的名气,我本以为他的画案也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变得十分阔大,看来一个人的艺术成就跟他的文房用品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关系,这么小的画案上依然能够创作出那么多精彩的作品。

树有病,人知否

展厅内还有一些展柜,里面摆放着一些陆俨少的手稿,看到那一笔不苟的字迹,可以想见他做任何事情都十分认真。展厅内的屏幕上则播放着他讲话的录像,另一些展柜内还摆放着陆俨少生前的一些证件和证书。

刻在石头上的书法作品

从展厅望过去,艺术院的后花园有一座长廊,廊壁上嵌着一些刻石,这引起了我的兴趣,于是我们走出展厅来到后院。廊头悬挂着的匾额上写着“陆俨少书法碑廊”。陆俨少在《题自书卷》中曾说道:“予无书名,然每私自与今之善书者比,进而窃与古之大家相高下,则亦无甚憾焉。而为画名所掩,又不表曝于人,故知之者甚鲜。然知与不知,予之书固在焉,后之人可以考论,则庸有伤乎?”

对联的形式


陆俨少认为自己在书法方面的成就并不低,可惜被画名所掩,所以人们不知道他的书法同样很不错。孟繁玮所著《书画同源:陆俨少》一书中引用了陆俨少写给学凯的册页上的一段话:

夫书贵于当而已,故知外强中干矫揉造作,貌似惊人,取媚俗子,皆非善书者也。于字宜有趣,趣至而韵生;于篇宜有势,势立而气盛。盖积字成篇,以是未得字之趣而徒欲于篇得其势末矣!反之,徒欲得篇之势而未能得字之趣,亦未见其美也。字起于点画而终于结体,点画有关结体,两者俱美而韵生;篇章行于行间,行有气而篇亦势随之矣。总其成归于自然而已。一字之成,俯仰正侧不失其重心;一篇之成,疏密错落而互相映带,行乎不得不行,出乎不得不至,则又自然之极则也。

“画人陆俨少”


这段话可谓陆俨少对于书法之美的见解。如今的艺术院内修造起了这样的书法碑廊,以此展现陆俨少在书法上的成就,碑廊和展馆之间的空地上树立有陆俨少胸像,下面写着“画人陆俨少”。看来,人们还是只把他看作画家而非书法家。

碑廊的拐角处


但是,陆俨少的的确确对于画史的贡献要大于他对书史的贡献,尤其是对于中国山水画,他提出了独特的见解,比如他曾把北宋时期的传统山水画分为三个流派:“传统山水画到了北宋形成三个大流派,即董巨、荆关、李郭。三家鼎立,构成中国山水画的丰富传统。三家面目,各不相同。董巨写江南山,峦头圆浑,无奇峰怪石,上有密点,是树木丛生的样子。荆关写太行山一带石山,危岩峭壁,坚实厚重,很少林木。李郭写黄土高原一带水土冲失之处,内有丘壑,而外轮廓没有锐角,树多蟹爪,是枣树槐树的一种。三家各因其对象的地域不同,达到真实的表现。因之他们外在风貌各不相同,截然两样,但也有相同之处,即是都达到艺术上的高度境界。”

展厅外观


陆俨少讲述了地域性对画家创作风格的影响,而这些心得,与他年轻时的游历不无关系。俗语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画万里山水,亦由脚下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