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月二,龙抬头

 魔弹文化 2020-07-15

二月二,龙抬头

文/彭维锋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龙是吉祥之物,不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农历“二月二”这天,便是龙欲升天的日子。

二月二龙抬头之俗,最早刊载于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二月二日,曰龙抬头,放元旦祭余饼,薰床炕,曰薰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清代仍沿其俗,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二月二日,古之中和节也。今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

不掉书袋了,还是说说俺们农村那些事儿吧。

农村讲究多,特别是腊月里,正月里,一个是年终岁末,一个是正月开头,该说的要说,不能说的,也坚决不能说。说了,大人不高兴,皱眉头,训斥几句;自己呢,也低头耷拉角的,没意思。啥时候,才能敞开说呢,嘿,二月二!

是的,二月二。

二月二,一个和春天最接近的字眼。没来的时候,就觉得,虽然正月十五也过了,但年还没过完,还有那么一点想头和盼头;二月二来了,那就真的一年,又重新开始了,春天也马上就要来了。

一句话,二月二,眼前一亮,心里一亮,整个人都一亮!

小时候,过了年,就盼过正月十五;等过了十五,打完了灯笼,就盼着过二月二。人啊,就活着一个“盼”字。盼天盼地盼节气盼日子,盼啊盼啊,生活眨巴眨巴的就过去了。人活着,不就是活出一个“盼”字来吗?

二月二,龙抬头,黄河水,向东流。

二月二,雪化了,冰解了,地醒了,树绿了,人心亮了,春天来喽!

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

正月里,在我们那里的农村,是不准剃头理发的。那当然是过去的事情了,但现在仿佛还仍然有一些约束的力量。其实,不光我们那里,全国几乎都是如此。

那什么时候,才能剃头理发呢?二月二!只有到了这一天,剃头才名正言顺、理直气壮、堂堂正正、光明正大。

但是,为什么呢?据说,正月里剃头,死舅舅。

民谣说:正月里,不剃头;正月里剃头,死舅舅。

民间一些模棱两可的故事,开头和结尾一般是这样的——一个小孩不听话,正月里非要剪头发——结果:他舅舅死了!

这种禁忌,颇有些吓人,甚至令人毛骨悚然,战战兢兢。外甥的头发小事,关系到舅舅的生死大事,这真是“千钧一发”。头发事小,人命事大,特别是和自己的亲舅舅相关,那就责任大了。所以,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其实,想一想,也没啥,不就是理个发吗,咋就牵扯到舅舅了呢?天知道,这个习俗是怎么来了,能想出这个习俗的人,也只能说是个天才。

查了下资料,竟然颇有点意思。

一个说法是,外甥的头发和舅舅生死的关系,究其源头,源于一种附会和误传。民国二十四年版的《掖县志》卷二《风俗》篇中说:“闻诸乡老谈前清下剃发之诏于顺治四年正月实行,明朝体制一变,民间以剃发之故思及旧君,故曰‘思旧’。相沿既久,遂误作‘死舅’。”

正月不剃头,原是“思旧”。也就是说清军入关,强行要求汉民剃发留辫;而汉民则由于心怀故国,相约正月里不剃头,以示不忘旧君,成为“思旧”。

在我看来,老百姓“思旧”能思多久,没几年估计就“更新”了吧;于是,估计是一些遗老遗少,想出办法来,把“思旧”改成了“死舅”,而且还确定了因果双方——外甥和舅舅——这就不是一个家庭内部的事情,而成为了两个家庭、宗族之间的事情;用吓唬老百姓的手段,来实现自己反清复明的想法。时间久了,最终以讹传讹,成了“正月里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的民间禁忌。

另一个说法是,“正月里不剃头”,与古代汉人对头发的重视有关。《孝经》里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头发虽然长在自己头上,但不是自己的,是父母赐予的,自己无权处理,所以,“剃头”不是把头剃了,而是“理发”;理发,仅仅是整理、梳理头发,而不是割断剃掉,所以古代人常束发为髻;除非做了和尚,万事皆空。

古代人不理发,当然也有缅怀祖宗的意味。腊月里,新年里,都要祭祀;过完了年,祭祀的形式虽然结束了,但心里的那份尊崇,还不能结束,必须要过了正月,才能“理发”。但这个说法不足之处就是,至于外甥头发和舅舅生死之间的关联,似难以考证了。

当然,正月里不剃头,还是有点医学根据的。《黄帝内经·素问》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也就是说,春天是万物萌发、推陈出新的时节,而不应该阻止新生事物的生长。对应到头发上,就是要让头发披散开来,任其自由生长,而不应该剪断,违逆春生之气。

这仿佛颇有道理,从这个角度来讲,遵从古制,似乎于人于己,于外甥于舅舅,都“有百利而无一害”。

二月二,龙抬头,吃炒豆,理新头。

想起我们小时候,吃炒豆的事情来。

那时节,家家日子紧巴巴,也没几个富裕的,吃饱穿暖已经是没有大问题了,但吃零食的钱,却几乎没有。过年时,吃点水果糖,吃点瓜子;好的人家,能吃块“大白兔”,那就是顶上天了。其他时间,哪有什么零食吃?

即便从家里寻摸出个一分二分的钱,买上一两块水果糖,那简直就是“逆天”了。买了糖,放到口袋里,没人的时候,把糖纸小心翼翼的剥开来,咬一小口,甜丝丝,香甜无比,那就是最大的享受了。

吃完后,再细细的包上,留着明天吃,后天吃,大后天吃。有时候,吃上一两周,或者更多时间。糖纸也不舍得扔,放到铅笔盒里,夹到书本里,没事看看,心里也甜丝丝、甜蜜蜜。

这样的日子里,二月二是一个特例。

这一天,能有零食吃,而且是光明正大的吃零食。

吃啥?吃炒豆,炒玉米豆,炒黄豆,炒面棋子;还有最好吃的,吃炒地瓜条。

我们那里,叫做炒“蝎豆子”。现在看,这个名,颇有些道理,二月二,是万事万物复苏的时节。

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

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蛐蜒都出头;

二月二,龙抬头,虫虫蚂蚁往外游。

和人一样,蝎子也又准备出来了。这个时候,炒“蝎豆子”,把豆子炒熟了,蝎子也炒熟了;豆子是人吃的,吃了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蝎子呢,炒熟了,就吵死了,害虫死光光,就风调雨顺,丰衣足食。

所以,我们那里叫做炒“蝎豆子”,吃“蝎豆子”。

那时节,往往是离着二月二还有一周,甚至是过了正月十五,就开始准备炒豆用的料了。

炒豆,用的是一种土,好像就是观音土,我们叫做蝎豆子土,细细的,白黄的,软绵绵,松散散,给人的感觉是甜甜的,柔柔的,酥酥的。

离我们村不远,二里地吧,有个大沟,沟很深,深的很可怕——那当然是小时候的记忆了,前几年我回老家跑步锻炼,偶尔走过,感觉并不深,也并不可怕——沟里还有一些坟地,有些动物洞穴,就有了一些很鬼魅的传说。总之,怕怕的。但那里,有土,有观音土,有炒豆子用的土。

往往是,好几个孩子,结成伙,去那里的大堰上,挖土。土从大堰上,用䦆头劈下来,一敲打,就碎了;再敲一会儿,就快成了粉;然后装到袋里里,背回家。然后,再用筛子过一遍,留下来的,就成了很细很细、很软很软、很面很面的细末末。

这就是炒豆子必须的土,我们那里叫做蝎豆子土。

备了土,还要准备炒的吃食。

最普遍的吃食,是豆子。炒豆子前一两天,洗一下,泡一下,加点盐,晾干了,候着炒;炒玉米粒也是如此。

再有就是炒面棋子,和面,擀面,擀成大厚饼,切成小方块,大方块,小粒子,小菱形,反正随意切。机灵些的主妇,头脑灵活的,有心眼的,就切得细致,有花样,样子俊,好看;那些憨头憨脑,没头没脑,迷迷糊糊的呢,就切得也憨头憨脑,笨头笨脑。也没几个人注意,不就是个吃食吧,心情都是一样的,大了,小了,丑了,俊了,不都是吃个心情吗?

最好吃的,就是炒地瓜条。把地瓜提前蒸熟了,或者好像不蒸也行,当然好像蒸熟了更好;然后切成小指头粗细的长条,或者再加一刀,直接切成方块;然后太阳底下晾晒了,快干的时候,开炒。炒完了,拿一块,那个好吃劲儿甭说了,芳香四溢,外酥里嫩,软糯甜香,有咬劲,有地瓜的清香,有蝎子土的素朴,甜的掉牙,香的掉腮。

那时候,没听说过冷库,地瓜又难以储存,温度高,就发芽,生斑,腐烂掉;温度低,就冻坏,最后也腐烂掉。保存地瓜,就只能靠地瓜窨子。

什么是地瓜窨子?简单说,就是地洞,很深的地洞,或者地窖。在我们那里,往往是十几米甚至更深,挖井一样,直插插到地底下;然后最深处就扩大一些,挖出宽大的面积来,用来装东西。

我们家里没有地瓜窨子,亲戚家好像除了大姨家,其他人家也没有。于是,就盼着大姨家,什么时候能给带点来。

炒地瓜条,那味道,说不出,但要说什么最好吃,就是它了。

炒地瓜条,顶好吃。

二月二,龙抬头,农家忙着修犁头。

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

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剃完头,吃完炒豆子,新的一年,正儿八经的开始了。腊月里的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都过去了,该修理的修理,该拆补的拆补,该备料的备料,该干活的干活。

那个时候,再过那么个一两天,或者三五天,街上就摆上了铁匠炉,摆了铁匠摊子;街上就立着那个黑黝黝的铁匠大爷,蹲着那个拉扯着风箱的小学徒。等到火炉里那件家伙什红彤彤的时候,师徒俩就一个大锤、一个小锤,你来我往,敲敲打打,叮叮当当,收拾起农具,准备新的一年的物事了。

那个时候,大街上,就满满的都是叮叮当当的声音了。伴着那声音,新的一年,就这么开始喽!

- 作者 -

彭维锋,山东章丘人,北师大文艺学研究中心文学博士,中央编译局政治学博士后,现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授、新农村文化研究所所长,江苏华西村、山东西霞口村等中国经济强村首席研究专家。现从事乡村文学、农村文化及乡村治理研究,长期关注“三农”问题特别是中国经济强村的改革发展,共出版发表各类研究成果计500余万字,撰写《“三农”中国的文学建构》《在文学与政治之间》《华西道路》等著作16部,有论文或调研报告100余篇刊发于《求是》《光明日报》等刊物,相关研究成果曾多次获得刘云山、李源潮等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和批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