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一束┆你要给你的生命怎样一场盛大的仪式?

 魔弹文化 2020-07-15

仪式

说实话,我一向对仪式无感,甚至反感。

小时候跟着大人们去“吃酒”,实际上就是乡民们以各种名目举办的乡村宴席,诸如小孩出生、满月、周岁和逢十的生日,盖新房娶新媳妇等等,参加人员范围一般在亲戚和邻里之间。人多,也热闹,但小时候像个假小子一般“疯”的我却一直不太喜欢,酒席上的大块肉不爱吃,最后吃饭上的肥肉更是一点不沾,这大概是母亲的遗传,只喜欢喝那贯穿始终的蛋汤猪肝汤肉汤,趁大人不注意在某人身后系上一个草绳,他或她往往要到散席时起身才发现然后四处追问是哪个“缺德鬼”,我们就都哈哈大笑。

大约读初中时,一次家里不知是举办什么宴会,屋里屋外摆满了桌面,很多人忙着做饭洗碗的,还有更多忙着来吃酒的,到处都是人,有我认识的也有不认识的,平时觉得挺大的家里和院子一下子感觉变得狭窄拥挤,我忽然就生出一种厌烦,走来走去,只在家里和大伯家之间的一条狭窄小道上寻了份清静。

少时经历过多位亲人的逝去,除去年幼不懂事之外,每次都让我觉得悲伤和对死亡的恐惧,但是繁琐的葬礼仪式却让我很是反感,记得有年葬礼前一晚还进行了预演,灯火通明的院子里,除了我们一大家子人,还围满了不相关的乡邻,仿佛这是一件热闹喜庆的事,我感觉就像个提线木偶一般任由那些仪式摆布,表演给乡邻们观看,结束之后这些仪式在我脑中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对于结婚我甚至向往过知青小说里写的两人铺盖卷一合的简单,当然我还是按照双方父母要求和村里的习俗举办了婚礼,除了婚宴还有些乡村仪式,我感觉自己是稀里糊涂地走完了那些至今不记得的程序。

结婚之后终于可以自己独立做主时,我们首先简化了人情往来,除了双方父母与亲兄妹,与众多亲戚不再“走亲”(就是与亲戚之间互相请“吃酒”),虽然一开始遭到了父亲的强烈反对与严厉训斥,他对礼节仪式一向很是看重。

对于节庆习俗,我似乎也没有多少好感,除了春社,也许因与我出生有关,一向不喜糯米食物的我对“社果”却格外钟爱,端午节的粽子我从小不喜欢,只记得衣前要挂大蒜子和好看的彩线挺有趣,中秋的月饼我也不太喜欢,只喜欢那圆圆的月亮及与小伙伴们玩和月亮有关的游戏。

当然过年我是喜欢的,有新衣和丰盛的饭菜,有漂亮的年画还有让我又怕又爱的小鞭炮,但我也看到母亲打扫洗晒物品和父亲赶早起身做一大桌菜的辛劳。

结婚几年后一家三口单独过春节,我和爱人开始还兴冲冲打扫卫生,不贴年画了对联还是要贴的(刚参加工作时单位还发年画,听说一位同事从不贴年画还觉得太不可思议了),挂灯笼,逛超市买吃的,逛菜市场买一大堆菜,吃不完就涮火锅吃,没两年就觉得过年也没什么,爱人比我更无仪式感,喜欢简单生活,也都懒散之人。打扫卫生为什么非要过年的时候?菜做多了三个人吃不完,再说现在平时什么买不到吃不到?屯菜也不必,“年货”似乎也没必要购置,超市大年初一照样开门,新衣服也不一定要过年时候才买(当然女儿过年是一定要买新衣的),甚至对联挂不挂也没什么……

有一天,女儿忽然对我说怎么家里一点过年气氛没有啊?现在过年怎么越来越没味道啊。我猛然警醒,确实现在过年的感觉越来越淡,当然有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原因,但和我们对仪式感的不注重有很大关系。

我们小时候盼望着春节固然有对新衣和美食的渴望,但那种过年的气氛是充溢在整个节日的时空里的,有很多快乐都并非物质所带来的。

虽然我不喜欢礼节和习俗,觉得没多大意思,但如果什么都不信都不做,这节日不是更没意思了吗?不知在哪看到一句话:所谓浪漫就是让日子变得和平常不同,节日不也是如此吗?节日本来就是人自己发明用来娱乐自己的,用来让日子变得和平常不同。

所有的仪式其实也是如此,就像《小王子》里的狐狸说的:“仪式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这不同,就是仪式的意义。

在我写下这些对仪式无感甚至反感的经历时,我忽然发现自己其实是在不知不觉中怀念这些仪式,我童年的很多记忆其实都藏在这些仪式当中的,对于某些消失的仪式,我的记录可以说就是一种纪念,有了某种仪式的况味。

其实记录和写作本身也是种仪式——不写字日子也照样过。

我忽然就想通了许多。

就说我一直不喜欢的“走亲”吧,母亲说过一句话:“走亲,走亲,走着走着就亲了。”其实是很有道理的,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说到在亲密社群中“如果相互不欠人情,也就无需往来了。”

回家的路上,看到了新开店铺门前的鲜花,店铺搞不搞开张仪式或者搞怎样的仪式固然不能决定店铺生意的好坏,但开张仪式对于店主人的意义是重大的,它是一种宣示,意味着一个新的旅程,当然也是一种对外宣传。

还有我一直反感的“修谱”,除去宗族房股势力甚或加重重男轻女意识等消极因素之外,其实家谱就是一个家庭家族的历史,有家庭家族才构成了国家进而构成了世界。

我反感修谱有个重要原因就是觉得人死后一切皆空,但这只是对自己而言,对其他活着的人及后人是有不同意义的。

这是从小处来说,从大处来说,国庆节及升国旗奏国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1984年的国庆节,我至今印象深刻,家里借了大队部电视机来,虽是小小的黑白电视,但里面庄严壮观的国庆阅兵仪式和灿烂的烟火都让我们激动兴奋自豪不已。年少时每次升国旗奏国歌我心里都会油然而升一种无比神圣激动的感情。

以“年俗”为代表的节庆民俗,还有其他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这承载了一个地区乃至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记忆。我一直记得那年正月里的板桥龙灯,那是我童年时看到的最壮观的场面,在寒冷的冬天里,它就像一把火,在故乡空旷的田野上熊熊燃烧。龙身游动时,扛板凳的人脚踩在泥泞冰冷的稻田里移动身子很是不易,弄不好就会跌跤,晚上尤其艰难,可他们依然很开心,且常常满头大汗,这“火光”同样温暖照耀着他们。

虽然平淡是生活的底色,但仪式给生活增添了色彩增添了意义。

不过正如店铺开张仪式的气派程度与今后生意的好坏没有必然的关系,婚礼的奢华与否与婚姻的幸福与否更无必然联系,有风光婚礼下不堪一击的婚姻,也有简朴婚礼甚至是裸婚男女的幸福生活。

仪式说到底还是形式,应该为内容服务,婚礼只是爱情的仪式,如果没有爱情,那么婚礼越豪华就越没有意义。

形式过度也可能导致本末倒置,就像现在说的简政放权,程序太多,不仅会影响效率,还会失去原有意义。

为了仪式的风光而不顾自身经济承受力那就更是只有虚荣的份,不只可能让自己不堪重负,还可能让自己坠入深渊。

过于注重仪式,刻意求不同,如果生活每天都不同,那这不同也就成了一种“同”,在这个变化太多太快,物质世界令人眼花缭乱的的时代,一股“返朴归真”,回归简单朴素生活的潮流也在各处悄然兴起。

其实,生命本身也是一场仪式。

从生到死,每个人都是赤条条来赤条条去,从一个虚空进入另一个虚空,这样看来生命也许原本是无意义的,但我们不能白走这一遭,一个虚空与另一个虚空应该有不同,这不同就是我们要创造的意义,就是我们生命的仪式。

每个新生命的降生都令我们充满喜悦和期待,因为一场生命的仪式拉开了序幕,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仪式构成了世界这一人类共同开启创造的仪式。

相比我们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仪式,这是一场盛大的仪式,需要我们每个人全身心地投入,以填充从生到死之间的虚空。

准备好了吗?

你要给你的生命怎样一场盛大的仪式?

- 作者 -

徐淑红,女,1974年3月生,江西乐平人,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爱好文字,喜空想,偶有所得,随手记下。有若干文字发表、获奖、入选相关文集,出版散文随笔集《生活永远值得期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