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魔弹文化 2020-07-15

今日读到刘禹锡的一句诗:“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一下子内心激起千层浪,想要和古人一样手舞足蹈,以来表达自己的知音之感。

在偌大的世界中,自己渺小的如同一粒尘埃,佛常常劝诫说,一切皆是幻象,看破一切,便能得大自在。可是,有的时候也常常想,如果真的抛弃了这些爱恨嗔痴,得了大自在,是否真的会开心,是否真的能够不留遗憾?

文|默辰

朋友小欢,最近回归了单身,我们一起吃饭,她还是那个没心没肺的样子,什么事情都不放在心上,包括这段恋情。

包括之前的几段恋情。

小欢年轻漂亮,家境优越,走在大街上,总能吸引许多人的眼光,身边不乏追求者。可是认识她多年,身边的男朋友换了几个,总没有安定下来的迹象。

身边的人,都为她着急,她却不以为然。后来有次一起聊天,聊到了这些,却惊讶地发现,她不是不想安定,而是因为怕被伤害,于是从来不肯在爱情中投入半分的真心。“你知道吗?小的时候,我爸妈曾有一段时间把我寄养在被人家里。我害怕那种被抛弃的感觉。”这个美丽的女孩,凄婉地说。

害怕受伤,于是用不在意来做挡箭牌,在一个又一个的“不以为然”中间寻找,可是没有哪一段的爱情,不是用心就能感受到快乐与伤悲。这杯爱情的酒,终归是要自己喝下去,才能品得出其中的滋味。

受伤流泪、绝望崩溃,在每一个午夜梦回的时候痛哭,这样才能够明白自己到底是怎样的人,在寻找一段怎样的恋情。而等到一切尘埃落定,那些伤痕和泪滴,也都会成为人生中熠熠生辉的珍宝,成为成长途中最美的花朵。

之前听说一位妈妈,要在去法国读研和两岁的孩子之间做选择。她经过再三选择,毅然决然地选择去法国读研两年。许多人都在指责这个妈妈的狠心与绝情,认为她不应该在孩子最需要陪伴的时候,自私地去法国两年。

可是这个妈妈却给出了自己的理由:“以后陪伴孩子的时间还有很多,而且等我学成归来,我可以更好地陪伴他成长。可是,如果我现在放弃了这个机会,我一辈子都可能没有这样的机会了。”

我十分敬佩这位母亲的勇气,在中国传统思维中,母亲应该是牺牲自己,来成全孩子和家庭的。身边的许多妈妈聊天时,都会说上一句:“孩子才是最重要的,只要孩子健康快乐,我什么都不求。”但是,这个妈妈,却明确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可以牺牲什么。

然而反观我们许多人,都为了各式各样的理由,放弃了自己的选择。

不满意自己的工作,却没有勇气交上一封辞职信。

想要继续深造,却担心错过了一份家里安排好的工作;

想要提升自己,却深陷在沙发和手机中不可自拔。

.......

我们有太多的想法和追求,却因为担心受伤和失败,迟迟不肯行动,只能给自己戴一顶“淡泊名利”的帽子,或是喝上一碗“随遇而安”的鸡汤。然后收拾起自己内心的不甘,过着年纪轻轻,就颐养天年的日子。

可是,参透世事,看破红尘,哪是这样一蹴而就或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况且,那些真正放下的人,反而都是在爱与憎中,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

诗佛王维,在晚年的时候,只爱山水与佛经,朝政、官场的事情,就像是明镜上的尘埃,无处可惹。这样淡然而平和的心态,不是王维一直都存在的,而是在困境与顺境中,一点一滴打磨起来的。

王维少年得意,年纪轻轻便考取了功名,身居朝廷要职,可以说看见了人间的繁华,可是后来,却因为别的事情牵扯,被排挤、被贬官,生活艰难,吃尽了苦头。这些大起大落、大悲大喜,正是支撑起来王维晚年人生,生命厚度和淡然心态的基石。

诗人于戈说过这样一段话:“你什么都可以给孩子,唯独对生活的经历,喜怒哀乐、成功挫折,你无法给孩子。他经历不到这些,他就没有对生活的获得感。”我们是父母,但我们更是要自己成长的孩子。我们寄身于大化中,或喜或悲,放肆地经历,安心地引导。

所以说,即便是一粒尘埃,我们也不应该辜负这一世的生命,与其平淡而无味地度过一生,还是宁愿选择去尝一尝爱与憎的滋味。

外面的春光正好,有的花开的正艳,有的花却已飘落。但是,他们都不曾辜负自己开花的季节。

作者简介

默辰,一个文字的爱好者。喜欢在文字中漫步,亦折服于文字的魅力。于是想用文字,来记录光阴,体味人生百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