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艺术·观点 | 艺术收藏,从富豪新宠到大众狂欢!(上)

 艺头条 2020-07-15

近年来画廊业市场不稳定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一级市场的画廊业市场甚至遭遇了经营困难等情况。这种情况下,传统画廊产业如何改变窘境?

鸥洋作品:《蹉跎岁月》(麻布.砂胶.油彩)

140x150cm 2012年

广州艺博会艺术总监兼策展人彭文斌对此表示,从艺术市场的发展轨迹来看,艺术机构将从“坐销模式”转向“行销模式”,艺术机构与艺术家都将面临新的运营模式的思考。可以说,艺术机构乃至艺术家唯有转变思路、改变经营模式,才能改变窘境、获得重生。

王阔海作品:《马上封侯图》69x139cm

比如,随着电商时代的来临,越来越多的画廊在网上拓展业务,传统意义上的等门上客已经不合适了。再比如,近几年不少画廊热衷与艺博会抱团,但抱团≠取暖,参加艺博会是必要的,但也需要精挑细选,重量级的艺博会才是最佳选择,否则,对画廊可能会产生毁灭性的影响。

柯桐枝作品:《荷潇潇》68x68cm 1999年

彭太武作品:《瓷花四屏图》(四连屏) 

 138x34cmx4  2012年  纸本水墨

从全球范围来看,策展人的角色尤为重要,策展人对于一场展览的成败有着举足轻重的关系。

张永海作品:《丹青铸魂耀五洲》185x190cm 2016年

“艺术+”时代的来临,这是艺术将成为生活常态的有效转变,并将真正撬动中国万亿艺术消费的金矿。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艺术的后市场时代”,1美元的艺术消费将带动200美元的艺术后市场消费。尤其是拍卖市场逐渐进入理性阶段,艺术消费更是迎来无法限量的新契机。

张思燕作品:《春霭》34x26cm 2017年

一个健康的艺术产业生态链,首先是艺术生产、艺术鉴赏、艺术消费,然后是艺术投资,最后才是艺术金融——艺术消费在整个链条中,是最为重要的一环。这不仅适用于整个艺术市场,同样也适用于艺博会产业。南中国艺术消费经过这十多年时间的培育,正在进入爆发期,而广州艺博会将是国内艺博会中最先尝到艺术消费头啖汤的艺博会,首先受益的就是我们的客户群体。

【彭文斌简介】

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艺术总监

北京大学访问学者(美术学)

知名艺术评论家、策展人

20年,走访了全球20多个国家的2000多位艺术家工作室,为全球5000多位艺术家提供了艺术学术创作和艺术市场的解决方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