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知县王德嘉

 优游哉客栈 2020-07-15

南山石刻,其精彩不在于石像,而在于碑刻,最考验游客的文化水平。没有古文底蕴,看不懂《宋邑令何光震饯郡守王梦应记碑》,没有足够的历史知识,不能明白文中的国仇家恨;没有一定的文学素养,精彩的摩崖题诗不解其意;没有一定书法功底,无法鉴赏精妙的书法碑刻,连内容都可能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

比如南山石刻三清古洞有这么一则题记:

“但以功绩既高,恩泽莫二,出入王命,众人不敢为比,不可令居本位,须别示有尊崇,只可于宰相师条座南横安一位。”

兀独独这么一段话,既与洞窟石像没有任何关联,也不是供养人题记。如果不知道出处,打破脑袋也想不出意思。

查阅资料,才知道出自书法名篇《争座帖》,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登峰造极的代表作,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合称“行书双壁”。

清代大足知县王德嘉好而书之,碑刻于此。

大足历史上三个著名的清代知县之中,王德嘉是一位狂热的书法爱好者。在南山石刻,如果有莫名其妙一段文字,而又书法高明,那一定是老先生大作,且一定出自某个名帖。王德嘉本身是一位书法家,他在大足留下多幅墨宝,宝顶石刻2件,南山石刻5件,南塔1件,另在文庙遗址出土碑刻2件。

楷书作品:

南山石刻11号,王德嘉楷书“寿”字,体现道家思想的“长生久视”。

字体浩然方正,端庄雄伟。

落款:同治癸酉春三月,城固王德嘉书。又有两方小印:“王德嘉印”与“大足县令”。

同治癸酉即清朝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其时太平天国运动刚刚结束,国疲民弱,外国列强已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生产力相比满清呈碾压之势,且虎视眈眈。

南山石刻13号碑刻,

王德嘉楷书:绝尘。寓意南山之超凡脱俗仙家气象。

字体端庄,清雅,秀丽,如大家闺秀。

落款:大清同治葵酉夏四月知大足县事城固王德嘉书。

四月能称为夏吗?存疑。三月与四月都去了南山,可见王德嘉对"南山翠屏"的偏爱。

王德嘉在大足的所有书法中,这块碑刻最著名。位于宝顶山石刻入口的山壁上,迎面硕大两字扑面而来,气势逼人。公认大足石刻里最好碑刻。

“宝顶”二字,笔划饱满圆润,刚劲有力,结构大开大合,气势磅礴。深得颜体之精髓。

字好,刻工也妙,雕刻的笔划是内凹的,但是视觉上却是凸出的,如同浮雕给人以强烈立体感,明暗结合,虚实相应,如同有生命一般。

宝顶山圣寿寺,另有王德嘉书《前游宝顶记》碑刻,该文为历任大足知县大学者张澍所作,文辞瑰丽,文采斐然。王德嘉好而书之,字体方正匀称,端庄劲美,正面不拘,庄而不险。又刻工传神。文绝书绝刻工绝,被称为三绝碑。

南山之“文峰塔”碑刻,气势雄浑如渊岳,用笔厚实,又虚实结合,动静相宜。

另有王德嘉书“九成宫醴泉铭”碑。1997年,于文庙遗址的大足师范学校出土两块碑刻。

《九成宫醴泉铭》是唐贞观六年(632)由魏征撰文、书法家欧阳询书丹而成的楷书书法作品。现存于陕西麟游县博物馆。它叙述了"九成宫"的来历和其建筑的雄伟壮观,歌颂了唐太宗的武功文治和节俭精神,介绍了宫城内发现醴泉的经过,并引经据典说明"天子令德"感召了醴泉的出现,最后提出"居高思坠,持满戒盈"的谏诤之言。《九成宫醴泉铭》结体修长,中宫收紧,四边开张,左敛右纵,化险为夷。字形随势赋形,左右结构作相背之势,上下结构上窄下宽,间架开阔稳定,气象庄严。其布白匀整,字距、行距疏朗,为九宫最准者,全碑血脉畅通,气韵萧然。它是欧阳询晚年得意之作,历来为学书者推崇,视为楷书正宗,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楷书"。

王德嘉好而书之。笔划刚劲有力,结构严谨,看似平正,实则险峻。

隶书作品:

2号窟,碑洞

王德嘉隶书碑刻

内容:“雅歌吹笙,考之六律,八音克谐,荡耶反正,奉爵称寿,相乐终日,作穆肃雍,上下蒙福,长高利贞,与天无极。”

落款:光绪元年乙亥夏日城固王德嘉临。

碑文出自书法名篇《史晨碑》。

学过书法的都知道《史晨碑》大名,它是书法爱好者入门必学的隶书范本。

《史晨碑》为著名的汉碑之一,传为蔡邕所书。碑文记载鲁相史晨祭祀孔子的情况。分为前后两碑,前碑载奏章,后碑叙飨礼之事。

《史晨碑》为汉隶成熟期方整平正一路书法的典型,对后世影响深远。现珍藏于孔庙,与《礼器碑》、《乙瑛碑》并称为孔庙三大名碑。

此处王德嘉所书之碑刻,字形扁方,粗细结合,肥瘦相宜,笔势变化无穷,各尽其妙。

行书作品:

南山石刻碑洞另有王德嘉行书诗碑一块,竖刻。

文首:“同治十二年岁次癸酉,春游南山寺,步吕、张二公留题原韵。”“吕”指宋代吕元锡,先后两任石照(今日合川)县令,偕家人于炎炎夏日游览南山。“张”是清代乾嘉时期的大学者张澍。译文:1873年,春游南山寺,作诗三首,以唱和吕元锡和张澍二人在石壁上的题诗。

诗一

万壑争流涌似潮,一峰独秀势干霄。

空王殿阁云中现,香国川原画里遥。

暖日筼筜眠醉影,春风杨柳舞纤腰。

石龙祷雨前贤赞,异代情同若见招。

译文:山沟如万流涌潮,南山一峰秀出云霄。寺庙道观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四望香国风光,如画中仙境缥缈。暖阳里修竹醉眠,春风里杨柳飞舞,摇摆她纤纤细腰。吕元锡等先贤曾赞美这石龙祷雨,如今我站在同样的地方,心有所感,好像,来赴这隔了几百年的“见招”。

诗三

仙山洞府为谁开,偷得闲生踏屐来。

诗煅花间倾白酒,棋敲石上拂苍苔。

斜阳归路稀人迹,绕郭柔桑喜自栽。

忽捧九重亲政诏,定知贤佐有伊莱。

译文:偷得浮生一日闲,踏青南山,仙山洞府为我开。醉卧花丛诗佐酒,拂去苍苔,铺开棋盘,静听花谢花开。夕阳斜归路,人迹稀,大足城边,我带领百姓栽种的桑树,柔媚得可爱。回来就读到天子亲政的诋报,看来,朝廷还是有伊尹和莱朱一样的贤臣。

南山石刻三清古洞石壁有王德嘉另一幅行书碑刻,开篇所提到的《争座贴》中的一段文字。

《争座帖》又名《与郭仆射书》,为颜真卿行草书精品,是颜真卿56岁时于唐广德二年(764)十一月十四日写给仆射郭英乂的直诤书稿。

为何贴名“争座”?文中“于宰相师条座南横安一位”,指的是大宦官鱼朝恩,唐肃宗和代宗时期权势滔天,炙手可热。皇帝往菩提寺和兴道之会,仆射郭英乂两次把鱼朝恩排于尚书之前,擅自抬高位次献媚讨好鱼朝恩。颜真卿怒起抗争,写下此信。故名《争座帖》。

忠义之气充之于心、赋之于文、形之于书,《争座帖》全篇理正、词严、文厉、书愤,洋洋千文, 如长水蹈海, 无可阻挡, 历代书家无不为之服膺倾倒。此帖本是一篇草稿,作者凝思于词句,本不着意于笔墨,却写得满纸郁勃之气横溢,成为书法史上的名篇,后世以此帖与《兰亭集序》合称“行书双壁”。许多书法大家争相临摹,刻碑传世。

有人评价王德嘉行书碑刻:如行云流水,字字连贯,似游丝牵线,整行大小变化,欹正呼应,虚实对比,形成强烈的韵律感,给人以一气呵成,酣畅淋漓之美。

篆书作品:

1997年文庙遗址出土的另一块碑刻,为王德嘉篆书作品,与他的《九成宫醴泉铭》一起,保存于大足石刻研究院,其拓本可能在宝顶山大足石刻博物馆里展示,有喜好书法的游客可以留意。

由上可知,王德嘉痴迷书法,具有精深的书法功力。

那么,王德嘉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碑刻落款“同治葵酉夏四月知大足县事城固王德嘉”,“同治葵酉“是公元1873年,与之前张澍任大足知县相差五十多年。

这个时期的中国,正处于太平天国与义和团两次重大社会动荡之间,国际上处于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两次入侵之间,内忧外患。从同治皇帝开始,慈禧太后开启了长达48年的垂帘听政,清朝日益衰朽。与此同时,日本明治维新,西方列国进入轰轰烈烈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内燃机投入使用,电气化应用于生产生活,生产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王德嘉就是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时代。

“城固王德嘉”,表明他是陕西汉中城固县人。

发现没有?大足知县李德、张澍、王德嘉,都是外地人。古代与现在制度一样,必须遵循异地为官的原则。

汉中自古盛产碑刻,汉中的城固历来文风昌盛。仅清代就出现了许多书法大家,有唐公鼎工书善画;田种玉曾任国子监博士,善书法;高树勋官至道尹,曾刻《九成宫》字贴传世;与开国元帅同名的城固人陈毅,初募颜体,继研篆隶,其书法成就与康有为齐名,有“南康北陈”之称。

现在西安碑林有王德嘉《争座位贴》碑刻,可见其书法造诣为世人所认可。

新编《大足县志》有王德嘉传,据载,他出身拔贡。古代求学两种途径,一是官学,一是私塾。相应地人才选拔也有两种,一是官学体系的科举,一是私塾的贡举。南山三圣母石窟的供养人何浩属于贡举,只是最后礼部贡院考试没有通过,称为乡贡进士。王德嘉是贡举及第的进士,张澍是科举及第的进士,从出身上,王德嘉远远不及张澍。张澍这样的科举进士铁定出仕当官,王德嘉这样的贡举进士能否出仕则要看运气。

王德嘉的相关资料少之又少,倒是从南山题诗获得蛛丝马迹。其中一首:

故乡群盗肆穷搜,犹幸余生虎口留。秦蜀乱离经十载,骆多勋业炳千秋。城非贤令谁婴守,岁适饥时我宦游。抚字催科勤夙夜,农桑并劝预为筹。

“城非贤令谁婴守”一句,即1860年,李永和、蓝朝鼎起义,其部属彭绍福围攻大足城,大足知县江西人饶顺守城退敌。这一年,王德嘉在干什么呢?“岁适饥时我宦游”,正遇上大饥荒,外出找门路当官。这年王德嘉44岁。可见贡举出身,想要当官非常不容易。

《大足县志》记载,1872年,王德嘉出任大足知县。是年56岁,知天命的年纪,他历经坎坷,少了年轻人的毛躁,多了历经事故的稳重,这点体现在他稳健的施政上。他在大足推行三大政策:一是劝农,以求足食。二是大力发展蚕桑,以求用度宽裕。三是兴办教育。增设7所乡塾,提高教师工资。是否王德嘉深感中国内忧外患,如同当时兴起的洋务运动,希望以教育救国?一百多年后的我们不得而知。

大足县志里的编年史记载,王德嘉当政的最后一年,1875年,“全县总计44490户,203510人,人口突破20万大关;龙水镇铁器形成十八行,盛极一时。”可见其施政得当,成效显著。

1875年,王德嘉大足任满,回到城固老家。1877年病逝,享年61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