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白的《山中问答》仅仅28个字,却写出了人生的大境界

 读书与思考2 2020-07-16

 2020-07-13 15:59

李白,何许人也?

余光中曾这样描述过李白: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还有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可以说,李白的诗情已经完全融入他的血液,人世间所有的事物在李白的笔下,都可以变得诗情画意。

有人说,李白的诗无人能学,更无法复制,因为他是大唐时期独一无二的李太白,他狂妄至极,洒脱豪放,热爱功名,也热爱自然。

有的人只追求功名利禄,有的人只渴望弃官归隐,功名利禄与寄情于山水之间看似是一对天然的矛盾体,但是这两方面在李白身上却又完美地统一起来,让我们感受到李白既是天上的谪仙人,也是人间的一个凡人。

李白是一个喜好隐逸之人,早年曾和东严子隐居在四川岷山一带,后来他怀揣着仕途之梦出川。

在唐玄宗开元十七年,也就是公元729年,年轻的李白在安陆隐居十年,山下有一个桃花洞,是李白经常读书练剑的地方。

李白在这里写下了颇为经典的《山中问答》。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这首诗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表达了李白在隐居期间的快乐情趣,但从字里行间也感受到一丝丝隐与仕的矛盾心态。

诗中写道:有一位俗人问李白为什么一直隐居在碧山?本以为李白会侃侃而谈隐居的乐趣,结果他却笑而不答。或许李白认为这位俗人是不会理解他心中的所思所想,正可谓可为知者告,难为俗人言。

李白在隐居的这段岁月中看起来非常自在悠闲。满山的桃花竞相开放,清澈见底的流水潺潺远去,这里便是李白心中的“桃花源”,真是别有一番天地,岂是人间才能有的。同时,李白也创造了“别有天地”这一成语。

诗中的非人间也特指李白的隐居生活。

在唐代,很多文人墨客都喜欢过隐居的生活,他们看似闲情雅致,享受山水之乐,但实际上他们的真正目的并不是隐居,而是通过隐居而最终走向仕途,李白便是最好的例证。

唐玄宗初期的大唐,朝气蓬勃又充满自信的气度,大唐男儿的志向更是远大,或金戈铁马征战沙场,或通过科举考试入朝为官。在这一点,李白毫不掩饰他的“野心”,他渴望通过拜谒官员,达到一朝为官的目的,像伊尹吕尚那样辅佐君王,成就一番大业。

然而,对李白而言,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他在朝廷中只担任一年多的时间的翰林待诏,便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李白在失望和孤独中,只得通过游览名山大川来排解内心的苦闷之情。

上帝向李白关了一扇仕途之门,却又打开了一扇通往艺术之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