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衡州花鼓戏的艺术价值

 戏剧传媒 2020-07-16
衡州花鼓戏,系湖南花鼓戏(长沙花鼓戏、衡州花鼓戏、邵阳花鼓戏)主要三大流派之一,发源于衡阳市的衡阳县(包括衡南县),虽为地方小戏,却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的前身在衡阳、衡南、耒阳和常宁一带叫“马灯”,在衡山、衡东一带叫“花鼓灯”,在攸县、茶陵一带叫“地花鼓”,在永兴、安仁一带叫“花灯”。1949年以后,“马灯”曾改名为“衡剧”,1954年改名为衡阳花鼓戏,至1982年在筹备撰修《中国戏曲志·湖南卷》时,根据湖南省文化局意见,经论证协商,将活动在湘南地段的花鼓戏,统称命名为衡州花鼓戏。2010年衡州花鼓戏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衡州花鼓戏《远山的钟声》剧照


衡阳,古称衡州。在衡州一带,民间小调采茶歌舞盛行。清王夫之有南岳采茶曲:“沙弥新学唱皈依,板眼初清错字稀。贪听姨姨采茶曲,家鸡又逐野凫飞”。清初刘献廷在衡山“卧听采茶歌,赏其音调”。据清道光三年《衡山县志》卷十八“风俗”载:“新年民间无事,五六人扮为采茶,男女一唱一酬,互相赠答。以长笛依之,以胡琴、月琴应之,觉悠扬动听,不厌其聒耳也”。由此可证,灯会、采茶、傩舞等民间歌舞是形成衡州花鼓戏的重要基础。
衡阳地区有种类似地花鼓的民间演唱,叫“车马灯”。在表演时,一丑一旦,载歌载舞,这是衡州花鼓戏的雏形。因演出多在夜晚,故又称“夜戏”。这是形成衡州花鼓戏最早的“二小戏”,如《打对子》《上南京》等,其曲调欢快高昂,用呐子吹奏。因“二小戏”是一旦一丑,人物剧情、化妆表演等极为简单。后来不断丰富故事情节和发展需要,便产生了小生行当,逐渐形成了“三小戏”的演出样式了。
衡州花鼓戏究竟形成何时,很难找到史料记载。但在清咸、同年间,“三小戏”已在湘南一片流行。清代杨恩寿在《坦园日记》中记述他在同治元年(1862年)的见闻:“三月十二日,泊西河口,距永兴二十余里。对岸人声鼎沸,正唱花鼓词……余至,正唱次出之半,不识其名。有书生留柳莺婢于室,甫目成,而书僮至,仓猝匿案下。书生与僮语,辄目注案下,案下人亦送盼焉。僮觉,执婢,书生惭而遁。僮婢相调,极诸冶态。台下喝彩声几盖钟鼓,掷金钱如雨,柳莺流目而笑,若默谢之……”。此处记述的演出,已是一丑、二旦、一小生了。所唱“花鼓词”应是衡州花鼓戏。
衡州花鼓戏在发展过程中,地方大戏(衡阳湘剧)、木偶皮影戏与宗教活动对其产生有很大的影响。湖南农村喜好烧香许愿,求仙酬神活动,而这活动多是师公与花鼓艺人合作完成,有的就是艺人一人完成。艺人穿上道袍是师公,脱下道袍是演员,最后一台法事活动必唱花鼓戏《和神》(《大盘洞》之一折),因此,衡州花鼓戏最有影响的《大盘洞》也是这种“法事”构成的结果,“洞腔”亦由此而来。衡州花鼓戏是“三小戏”,“三小戏”又以小丑为主,演唱时插科打诨,难免口吐淫词秽语,所以遭到封建统治的歧视,被侮是“淫戏”,遭禁演出。清末民初时,官府都曾下令规定“马灯不准进城”。因此,艺人们不得不借助地方大戏(主要是衡阳湘剧)来掩护花鼓戏的演出。这种花鼓与大戏合在一起的戏班,叫“调戏班子”,戏,指衡阳湘剧,调,即衡州花鼓。由此“调戏班子”的长久合演,不但丰富了衡州花鼓戏的剧目,且在表演上吸收了衡阳湘剧的艺术长处而日趋成熟。清末民初,是衡州花鼓戏的全盛时期,它在湘南地段特受欢迎,在江西的吉永、泰和等地以及在广东的乐昌、韶关等地,广泛流传。比如广东的“乐昌花鼓戏”受到了“衡州花鼓戏”最大影响,或者可以说,“乐昌花鼓戏”就是“衡州花鼓戏”。

衡州花鼓戏《父亲》剧照



衡州花鼓戏声腔可分成:呐子牌子(锣鼓牌子)、川字调、小调杂腔三大类。它们各有自己的腔源形态及表现特色。其曲调粗犷高昂,山村野味浓厚,在旋律进行中多六度至八度的大跳进,使用音域颇广。乐器以竹筒子(大筒)、唢呐主奏。
(一)、呐子牌子(锣鼓牌子):是对子戏(即两小戏)时期的主要声腔。源于灯调、茶歌,也吸收了本地师道腔的曲调。演唱时用三呐子主奏、大呐子合奏、锣鼓领奏。主要曲牌有[打牌调]、[送花调]、[朱砂调]、[金钗调]、[回门调]、[劝妹调]、[拜财门]、[元宵调]、[接姐调]、[三杯美酒]、[华堂调]、[十打]、[打铁调]、[打砖调]、[板凳龙]、[跛脚调]、[送货调]、[送表妹牌子]、[扯笋调]、[河沙调]等。其中大多数均系某剧目的专曲,如[探嫂]、[调叔]、[讨学钱]等曲,也有某类人物的专用牌子,如[瞎子调]等,还有特定情境的专用牌子,如[探四季]一曲,便指观花赏月时用。
呐子牌子的特定,既可一人独唱,又可众人齐唱;既可用大、小呐子吹奏,又可用管弦乐器和打击乐器分奏。早期演唱时,由打鼓佬帮腔。帮腔形式有三种,一是先帮后唱,二是帮片段唱词,三是帮全曲。通过帮腔,增强舞台气氛。呐子牌子在衡阳、衡山两地多以曲调连接的形式演唱和演奏。如《大下南京》剧中就连接了[起程]、[饯行]、[带货]、[板凳堂子花鼓]、[打故事]、[打鞭进城]、[打单调]、[逃水荒]、[王麻子接姐]、[双采莲]、[闹酒店]、[单看相]和[双看相]等。但在安仁、永兴、资兴、茶陵、攸县和郴州等地,呐子牌子并无成套的曲调连接。
(二)、川子调:亦称正调。是衡州花鼓戏常用声腔。它的命名有二,一是艺人们把曲调过门叫“川子”,后来就把凡有过门的曲调,统称川字调;二是在唱腔前后,随着过门的长短,演员在台上兜圈子,名为川字调。川字调按其曲调的音乐素材的来源和调式特点的不同,有羽调式、徽调式、宫调式三类。
羽调式曲调,以[四川调]为主体,包括[衡山川调]、[安仁川调]、[黄腔]、[药腔]、[上北京腔]、[西调]、[衡山三川调]、[茶陵川调]等。
徽调式曲调,以[洞腔]为主。还有[神调]、[三川洞]、[邵阳腔]、[八嫂子调]、[劝夫调]、[骂鸡调]、[复情调]。
洞腔,又名[四门腔]、[阳言腔]、[玄黄腔]、[奉元腔]、[桃源腔]。湘潭叫[揉锣腔]、[游傩腔];邵阳叫[衡山牌子];长沙、醴陵等地叫[过江调]。原是巫师“酬菩萨”、“合神”等法事的专用腔。因此腔最初见于《大盘洞》一剧而得名。演唱时,无乐器伴奏,只用大唢呐吹奏过门,这是衡州花鼓戏最具特色的一种唱腔。现已加入伴奏,按川调结构发展了多种板式。由[洞腔]派生出来的还有[反洞腔]、[趔洞腔]、[反神调]等,是由衡山花鼓戏艺人采取改弦变手的方法发展而成,只是风格有别,但没有结构板式之分。
宫调式曲调,有诗行调、安川调、西湖调、张三调、比古调五种。
诗行调,又叫[丝行调]、[辞行调]、[下河图]。原是《小姑贤》中桂妹子的专调,现为闺门旦的常用曲调。
安川调,是《山伯访友》《草堂磨媳》二剧的唱腔。有叫头、倒板、慢板、花腔等,并分有南、北二路。
西湖调,是张廷玉、阳昌凯等名家艺员,于1952年参加省戏曲会演从长沙花鼓戏中学来的,并以衡阳方言加以改编。
比古调,原用于《刘海戏金蟾》一剧,后在其它戏中多有借用。艺人称之为“合句子”。
(三)、杂腔小调:小调,分民间小调与丝弦小调。民间小调以字多腔少,文字流畅通俗易懂,地方特点突出,乡土气息浓厚;丝弦小调以腔多字少,文字典雅声韵严谨,节奏舒缓,情感缠绵。如“二小戏”《逃水荒》中,就用了[四季采茶调]、[十个字]、[十打]、[十转]等小调;“三小戏”的《鸟英晒鞋》中,就演唱了[一匹绸]、[闹五更]、[阳雀啼]等小调;在多角戏《江南嫖院》中,又用了[白牡丹]、[九连环]、[西宫词等小调。
杂腔,一般是借用大戏剧种而来,很少用。[七句半]是从衡阳湘剧中学来,后用在《满姑吵架》剧中;[三更天]是《打鱼》的专调,是从湖北汉剧中借用过来的。

衡州花鼓戏《小打铁》剧照


衡州花鼓戏传统剧目有160余出,多以川调剧目为主。代表剧目有:
《水漫兰桥》,系整本戏《大兰桥会》之一折。剧写中秋夜晚,洪水漫桥,魏魁元涉水赴约,见桥头有绣鞋一双,知悉恋人兰瑞莲溺死,乃随波逐流而殁。小生独角戏,用川调演唱。有汲水、饮水、映水等表演技能,刻画入微,惟妙惟肖。由衡阳市花鼓戏剧团首任团长、著名表演艺术家张廷玉主演,于1955年参加省戏曲会演获演员一等奖。后辈黄加娟、马志庆等学演此剧,取得成功,现为各院团看家剧目,保留至今。
《打鞭进城》(原名《打钱鞭》),剧写中秋之夜,王老一偕师妹兰香进城卖艺,被守城官纠缠不放。二人将计就计假借“收徒教鞭”进入城内,却反将守城官关在城外。“三小”戏,有打钱鞭技艺,唱、做并重,用锣鼓牌子演唱。剧作家刘文恒改编,谢炳生、谢若梅、刘昭应名家主演,1955年由衡阳市花鼓戏剧团参加省第二届戏曲观摩会演,获演出奖、剧本三等奖。后辈名伶彭佩玉、马志庆、陈轶等演出此剧,广受赞誉。
《小打铁》(原名《毛国金打铁》),取材于民间故事《宝莲灯》“刘沉香造刀救目”一节。剧写毛国金学艺不精,宝刀难成,遂拜师求助。“三小”剧目,用川调演唱,有【打铁歌】专调,丑、旦唱、做重头戏。剧作家刘均改编并导演,衡州花鼓戏名家刘昭应、谢若梅、罗孝德主演,于1959年参加省戏剧会演获奖,饱受赞誉。湖南各大花鼓院团学演此剧,影响和培养了几代花鼓艺员。尹培德(1984年获省优青年演员)、杨小兰(1984年获省优青年演员、国家级衡州花鼓戏非遗传承人)、李红(国家一级演员、田汉表演奖、省级衡州花鼓戏非遗传承人)、廖寒梅(田汉表演奖、国家级衡州花鼓戏非遗传承人)以及聂龙衡、尹冬海、朱贵兵、傲美、刘燕兰等一批花鼓名伶,演出《打铁》,掌声如雷,赞不绝口。
衡州花鼓戏,名伶名剧甚多。比如经典传统戏有《大盘洞》《山伯访友》《朱买臣卖柴》《小上南京》《安安送米》等;新编古装戏有《玉璧血》《山亭命案》《家园泪》等;新创现代戏有《三抬花轿》《舞龙头的人》《孔繁森》《重相遇》《喜哥走了桃花运》《流水有情》《衡阳雁去》《父亲》《远山的钟声》《真情花开》《接妻》等。这批剧目都是衡州花鼓戏的宝贵财富。屈传林(丑行)、阳昌凯(男旦)、张廷瑶(丑)、张廷玉(小生)、谢昭儒(丑)、刘昭应(丑)、阳映太(乐师)、罗少德(小生)、郝绍西以及周恩兰、肖北方、刘冠群、李岳英、吕曾典、肖金绶、唐玉梅、周季子、曾露月、曾祁阳等老辈花鼓戏名家,他们为衡州花鼓戏的传承与发扬光大,做出了突出贡献,向他们致敬!

作者:周作君剧作家。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艺术专家,湖南省“德艺双馨”中青年文艺家。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湖南省戏剧家协会理事,湖南谷雨戏剧文学社社员,湖南争鸣文艺评论社社员,高层次人才第一批人选,历任衡阳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主席、名誉主席。

获奖、发表和上演的主要剧作有:昆剧《藏舟刺梁》《龙舟会》,祁剧《莲台观世音》《乞丐状元》,湘剧《马鞍情》《天子跪臣》,花鼓戏《孔繁森》《父亲》,歌剧《桔园飘香》《老鼠嫁女》等40余部。创作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渔女情仇》《多多的春天》,担任省戏剧家协会编著、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湖南文艺六十年(1953—2013)˙戏剧卷》编委会成员及编纂工作,完成湖南省文联、湖南省剧协《衡阳本土剧种与名老艺人状况调研报告》重大研究课题。发表戏剧论文《从“非遗”看中国传统剧目》《祁剧梦蝶,美哉妙哉》等20余篇及影视剧小说多部。出版专著《周作君剧作选》《周作君精短戏剧集》《衡阳湘剧剧目考》。创作剧作曾获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艺术成果运用作品、国家艺术基金2015年度舞台剧(节)目和作品资助项目、全国戏剧文化奖编剧银奖、中国剧协剧本一等奖、中国戏剧文学奖、戏剧中国2019年度作品评选“上佳剧本”(一等奖)、陕西省第六届剧本评选二等奖、湖南省优秀剧本奖、衡阳市首届文学艺术奖一等奖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