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000多年前的草书经典之作,是书文并茂的典范,也是书家的必修课

 罗宋汤的味道 2020-07-16

在中国书法史中,无论是说到草书作品,还是书法论著,孙过庭的《书谱》都可谓是绝唱。宋代以来,无论是学习书法还是研究书法史论,孙过庭和《书谱》都是一个绕不开的重要人物和书学论著。这不仅仅是因为《书谱》的学术理论价值,就单是从书法创作的角度来审视,《书谱》也是每一个书法学习者的必修课。

孙过庭(约645-703),字虔礼,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唐朝书法家,书学理论家。他博雅能文章,真行草书尤工。草书师法二王,旁采章草,笔法精熟,融二者为一体,并出之己意,笔笔规范,极具法度,有魏晋遗风,其代表作《书谱》在书法史上独占一席。

唐孙过庭《书谱》,草书,纸本,纵26.5 公分,横900.8 公分,共351行,凡3500余字。卷首题曰:“书谱卷上。吴郡孙过庭撰”,卷尾题曰:“垂拱三年写记”。一般认为上卷为“序”,宋元明时“序”分为两卷,入严嵩之手时,装为一卷。下卷为“谱”,作者生前未能完成。现传世只有上卷。真迹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宋拓《书谱》是上卷残本。内容主要为书学体验、书谱撰写要旨及学习书法的一些基本原则,可以说是书文并茂的典范。

《书谱》书法质朴妍美,运笔中锋侧锋并用,笔锋或藏或露,忽起忽倒,随时都在变化,令人目不暇接。笔势纵横洒脱,达到心手相忘之境。

在历代经典的草书刻帖中,字数只有短短几十字,多则也不过数百余字,而《书谱》凡3500余字,它为初学草书者提供了难得的习字范本。

结字与笔法的古朴简约是《书谱》的突出风格。帖中的字,个个珠圆玉润,天真灿漫,充满着无限的生命活力。细观其用笔,起、行、使转、提按、收笔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一丝不苟。在用笔上,化繁为简,在结体上,崇尚古朴,所以,字就显得简约疏朗。

《书谱》不仅是一幅优秀的草书作品,也是中国书学史上一篇划时代的书法论著。

《书谱》提出了著名的书法观:“古不乖时,今不同弊”,为书法美学理论奠定了基础。

孙氏认为书法审美观念要“趋变适时”,所谓“质文三变,驰骛沿革,物理常然”。

《书谱》一书还概括了篆、隶、今草、章草等多种书体的基本特点,及其具体要求:“尚婉而通,欲精而密,贵流而畅,务检而便”,并揭示了各体之间的相互联系:“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

其次,《书谱》以“执、使、转、用”四字概述了书法技巧原理上的核心问题:“今撰执、使、转、用之由,以祛未悟。执,谓深浅长短之类是也;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转,谓钩环盘纡之类是也;用,谓点画向背之类是也”。

所谓执,即执笔,有执得深、浅、长短之分;所谓使,即运笔,有左、右、提、按之类。所谓转,即运笔中的萦纡回绕,曲折呼应;所谓用,即用点画来结字,有向背相让等,揭示了书法入门的要领。

再者,《书谱》分析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等和谐与变化、守法与创新的关系,又提出了“之以风神,之以妍润,之以枯劲,之以闲雅”。“凛”与“温”相济,“鼓”与“和”互补,以取得刚柔结合,枯润并举的艺术效果。《书谱》还提出:“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凡此种种,都充满了艺术辩证法。,

孙氏学书的过程,是人书俱老的过程,道出了学习书法“由平至险,再由险至平”应经历的几个阶段。

【后人评价】:

宋高宗评述:“《书谱》匪特文词华美,且草法兼备”。

宋米芾评曰:“过庭草书《书谱》,甚有右军法。作字落脚差近前而直,此乃过庭法。凡世称右军书有此等字,皆孙笔也。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

清朱履贞评曰:“惟孙虔礼草书《书谱》,全法右军,而三千七百馀言,一气贯注,笔致具存,实为草书至宝”。

王世贞云:“《书谱》浓润圆熟,几在山阴堂室。后复纵放,有渴猊游龙之势”。

孙过庭认识到:汉唐以来论书者“多涉浮华,莫不外状其形,内迷其理”,故撰《书谱》“窥其根源,析其枝派”。于运笔之道详加阐述,因此,后人亦有称之为“运笔论”的。遗憾的是现存《书谱》只有“序”而无“文”,作者未完成其文而仙逝。

孙过庭生前好友陈子昂在《孙君墓志铭》中说:“将期老而有述,死且不朽,宠荣之事,于我何有哉!志竟不遂,遇暴疾,卒于洛阳植业里之客舍”。所谓“志竟不遂”大概是指论稿未完成。后宋徽宗赵佶用瘦金体在其墨迹的前面写上“唐孙过庭书谱序”的题签,标明此上卷为“序”。

虽然我们现在看不到《书谱》“文”而遗憾,但遗憾也是一种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