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卢琯兄弟不会反?燕王伤透了刘邦的心,哥俩落入吕后的陷阱

 春秋砚 2020-07-16

如果刘邦只有一个兄弟,那就是卢琯。

刘伯、刘仲、刘交,只是汉高祖的家人,血缘上的兄弟;樊哙、周勃、夏侯婴等丰沛旧人,虽曾与高祖一起摸爬滚打,称兄道弟,那也都是一个团伙的小弟。

则不同,是刘邦真正不设防的兄弟,这是其他任何人都无可比拟的。刘邦曾费尽心思封卢琯为燕王,但在国家日渐安定的时候,他却反了?汉高祖不敢相信,反复确认,不知不觉中落入了吕后设置的圈套。而卢琯虽然识破了吕后的图谋,却见不到刘邦了。他只能是远远地观望,盼着他吉人天相,也盼着自己能有当面澄清的一日。

一、刘邦与卢琯的关系不一般

这是延续了两代人的友谊。刘邦、卢琯的父辈就是好友,而他们的后代刘邦、卢同年同月同日来到人间,是从小的玩伴。及至上学,刘邦、卢琯又在一起调皮捣蛋,整日形影不离。

刘邦惹是生非,触犯官吏,卢琯跟着偷驴拔撅。及至刘邦起兵,卢琯也追随左右,从将军一直做到太尉。人们都知道刘邦登坛拜将,汉军的大将军是韩信,太尉则相当于汉军的总司令。对于这个总司令的能力,刘邦也心知肚明,大体上是个虚衔。与其他丰沛出来的将领需要冲锋陷阵、攻城拔寨不同,汉王为了卢琯的安全,将其带在身边,竭力避免其亲冒矢石。在军中时,卢琯与刘邦的关系是:

"出入卧内,衣被饮食赏赐,群臣莫敢望。"《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二、当年万里觅封侯

一方面刘邦为卢琯的安全着想,另一方面刘邦也为卢琯发愁:没有战功,以后的封赏成问题啊。随着楚汉战争中汉军逐渐占据上风,汉王想让卢琯建功镀金的心思越来越强烈。当时的主要战场:

1、荥阳方向,刘邦与项羽对峙,胜少败多,处于防守的态势,很难立功;

2、北部战线,韩信大军横扫代、赵,席卷三齐,在韩信麾下打胜仗立功不是难事,但韩信用兵令人难以预测,太过弄险。况且,韩信恐怕也容不下一个太尉吃空饷、争功。

3、彭越的游击战,彭越在楚汉战争中也起到了很大作用,他数次切断项羽粮道,其战法令项羽头疼不已。但彭越自成体系,卢琯也融不进去。

这三个地方都没有卢琯的机会。思来想去,还有一支偏师适合卢琯。刘邦的堂兄刘贾(宗室没有立功的压力)率军配合彭越,以破坏粮道为目标,不与楚军硬碰硬。刘邦便将卢琯调去担任正职。

"使卢绾、刘贾将卒二万人,骑数百,渡白马津入楚地,佐彭越烧楚积聚。"《汉书》

而等到楚军主力赶过来,他们早跑到安全的地方隐蔽了。卢琯一立功,封侯就顺理成章了。刘邦给他的封号为长安侯。因为最初的定都点,考虑是在洛阳,故而将另一个最重要的城市封给了卢琯。

三、埋祸端的更进一步

没过多久,在刘敬及张良的劝说下,刘邦正式定都长安。长安成了首都,卢琯大受损失。怎么安排好兄弟,刘邦犯了难。

2个月后,燕相温疥告发燕王臧荼谋反。这很可能是一次预谋的削藩,但无论如何,刘邦立即亲自率兵平叛:

"秋七月,燕王臧荼反,上自将征之。九月,虏荼。"《汉书》

燕王的位置空下来了,刘邦有意分封卢琯,但又怕诸将不服,私底下做了不少工作。大家知道刘邦的心思,因而纷纷表示:

"太尉长安侯卢绾常从平定天下,功最多,可王。"《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汉5年(前202年),卢琯正式成为燕王,是丰沛集团中唯一封王的功臣。但也正因为卢琯就藩,离开了长期相伴的刘邦,为他们之间从互信、到见疑、在到被离间创造了条件。

四、刘邦反复确认:卢琯会反?

陈豨于代地反叛,刘邦会同卢绾,从南北两个方向平叛。卢琯深知陈豨必定会向匈奴求援,因而也派出使者张胜,试图说服匈奴不要帮助陈豨。

但是张胜却被逃亡匈奴的前燕王臧荼之子臧衍说服了,七个诸侯王已经被汉灭了五个,燕国要想存在下去,就得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

"燕所以久存者,以诸侯数反,兵连不决也。今公为燕欲急灭豨等,豨等已尽,次亦至燕,公等亦且为虏矣。公何不令燕且缓陈豨而与胡和?事宽,得长王燕。"《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面对其他诸侯王一个个的惨死,张胜的游说让卢琯犹豫了,随后燕军的表现是懈怠,他派范齐密会陈豨,希望他能看清形势,以一隅之地对抗汉朝是螳臂当车,不如逃亡,以游击的方式与汉朝周旋。卢琯此举,是想让汉军无法迅速灭掉陈豨,令其在汉匈交界地带不停地骚扰,也能凸显出燕国抵御匈奴及叛将、屏障汉朝的作用,从而延长国祚。

但陈豨很快被灭,被俘裨将举报了卢琯与陈豨勾结。刘邦不信,他需要弄清楚卢琯的行为及性质

1、派使者召卢琯进京汇报工作,卢琯害怕韩信、彭越的命运会降临再自己头上,因而称病,不敢前往。

2、刘邦又派辟阳侯审食其,御史大夫赵尧召卢绾,并借机进行调查。卢琯吓得闭门谢客,不敢见面。

3、匈奴有人投降,张胜在匈奴的作为进一步说明卢琯背叛了汉朝。

三番两次的论证,不由得刘邦不信卢琯反了,于是派樊哙为将,出兵征讨。

不得不说,刘邦的逻辑有个重大漏洞:所有证据都证明了卢琯的背叛,却没有一个证据证明卢琯能从中收益。而没有利益的驱使,一个征战中的弱者怎么就有胆量和魄力造反和背叛呢?别人能给他的又怎比得上他刘邦给他的?

五、卢琯不忠、不智的背后

谁背叛,卢也不会背叛。刘邦一定曾是这么认为的,现实给了他很大的打击。以卢琯的军事能力,别说与韩信、彭越相较,就是和陈豨比,也是略逊一筹,他又凭什么反叛呢?

凭借与刘邦的特殊关系,作为异姓诸侯王,卢琯未必不能保住王位。即便退一步,让出燕王,封侯总是逃不脱的,何必要走这一步呢?

人们总是将卢琯的短处与其他将领的长处相比较,而忘了探寻一下他是干什么的:

"交与卢绾常侍上,出入卧内,传言语诸内事隐谋。"《汉书》

卢琯的本职工作原来是:特工。汉朝时没有唐朝的"不良人"、宋朝的"皇城司"、明朝的"锦衣卫",但并不意味着没有搞秘密工作的机构,而卢琯就是刘邦身边干这一行的高官。

想一想刘邦怎样从韩信手中两夺兵权,臧荼的被谋反等等,刘邦没少搞阴谋。这是他相对于其对手的强项,卢琯是铁哥们,的确最适合这项工作。

成为燕王、离开刘邦后,卢琯自然是把当年的秘密埋在心里。而刘邦、吕后的幕后活动,也都瞒不过他的眼睛。

当刘邦开始逐个地收拾异姓诸侯王,卢琯不认为自己被包括在内。韩信、彭越、英布太强了,他们的势力足以令皇帝睡不着觉。但随着几个王爷遇害灭族,卢琯觉出了不对劲:刘邦的目标是收权,但吕后的诉求是绝后患,而大哥刘邦在犹豫不决后,似乎默许、授权了吕后举起屠刀。

"非刘氏而王,独我与长沙耳。往年春,汉族淮阴,夏,诛彭越,皆吕后计。今上病,属任吕后。吕后妇人,专欲以事诛异姓王者及大功臣。"《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出于这个推断,卢琯不得不设法自保。他不会背叛刘邦,但刘邦派来的使臣中,审食其负责调查。这很可能是吕后的授意,因为审食其是吕后死党,无论卢琯采取什么行动,都势必在她的算计之中

果然,听过审食其的汇报,刘邦确认了卢琯的反叛,并派樊哙(又一个吕后团伙成员)为将讨伐燕国。

六、刘邦明白得晚了

刘邦与吕后的共同目标是消除其他人对刘氏政权的威胁。刘邦为其子孙着想,而吕后的诉求更明确,就是为儿子刘盈扫清一切障碍,而功臣们在刘邦之后,很可能不服管制。刘邦病逝,吕后曾秘不发丧,她与亲信审食其商量:

"诸将与帝为编户民,今北面为臣,此常怏怏,今乃事少主,非尽族是,天下不安。"《史记·高祖本纪》

虽然因消息走漏,吕后此计没有执行,但其对武将都不放下,意欲一网打尽,更别提诸侯王的卢。卢琯与刘邦是发小,与吕后也时常接触,对其人的行事及想法都应该有深刻了解。

吕后杀韩信、彭越的行为没有刘邦的默许、甚至授权是不可能的。只是,在尝到权力的滋味后,吕后再也不想回头。她逼迫张良献计,利用商山四皓巩固了太子的地位,导致刘邦欲换太子的计划失败。而在征英布时又身受箭伤,刘邦身体每况愈下,权力逐渐过渡到吕后手里

对于吕后专权,刘邦心中隐隐地有些不安。但他已经缠绵病榻,朝不保夕,信任结发之妻是他的首选。就在这时,有人密报:以相国身份率兵出征、讨伐卢琯的樊哙暗中表示将会为吕氏灭戚。

"即上一日宫车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灭戚氏、赵王如意之属。"《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樊哙是刘邦信任的大将,虽然娶了吕后的妹妹,刘邦仍将其视为刘氏政权的维护者,寄予厚望。不曾想他竟然倒向吕后,且欲危害其子孙。至此,刘邦才明白,吕后之势已然失控,之前的许多决定已落入皇后毂中。不知他是否还有暇联想到卢琯的被定罪,史书只记载他挣扎着在病榻上发布了此生最后一道命令,杀樊哙:

"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而即军中斩哙。陈平畏吕后,执哙诣长安,至则高祖已崩,吕后释哙,使复爵邑。"《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此时,吕后已经一手遮天。即使是周勃、陈平这样的国家栋梁,也都畏惧吕后的权势,仅能先设法自保。

结语:

在先樊哙、后周勃统帅的汉军打击下,卢琯带着家人及数千骑兵退到了长城内外。他心里还存着希望:刘邦能够病愈,再次逢凶化吉。如果那样,卢琯准备进京请罪。他从未想过背叛刘邦,联络陈豨只是为了自保,卢琯相信刘邦能够理解。在这个等待时机的过程中,他也早有心了理准备,即使刘邦有怒气,要对其施以惩罚,作为兄弟,也心甘情愿。

燕王绾悉将其宫人家属骑数千居长城下,侯伺,幸上病愈,自入谢。四月,高祖崩,卢绾遂将其众亡入匈奴,匈奴以为东胡卢王。《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但细作带回了消息:刘邦病逝,惠帝即位,实际上是吕后掌权。兄弟不在,卢琯终于绝望,带人投奔了匈奴。

家乡、故人、旧事,魂牵梦绕,挥之不去。仅仅一年后,卢琯就去世了。时公元前194年,享年63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