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尽吹黄叶下庭芜”,赏麦克斯·瑞格《A大调单簧管五重奏》

 知乐古典音乐 2020-07-16


“尽吹黄叶下庭芜”,赏麦克斯·瑞格《A大调单簧管五重奏》

刘禹锡在《秋词二首》里写过“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这样的诗句,一笔点出了层林尽染背后的秋凉。这篇让我们共同赏析同样渲染着秋凉的作品——麦克斯·瑞格《A大调单簧管五重奏》。

小编自己从小吹长笛,曾经自信以为长笛是件最美的乐器;但过了而立,如果再有人问我诸如“最喜欢什么乐器”的问题,我反倒会回答:大提琴和单簧管。原因很简单,都是最接近人声的乐器。如果音域也能用PH试纸来标注,这两种乐器一定落在7-8之间——它们偏中偏低,音色温润、柔和而伤感。相比长笛(短笛)那好似黄鹂的音色总让人联想到一杯冰镇的碳酸饮料——一时清爽之后并不解渴;而大管则太过低沉,表现力受限,跟弦乐中的低音提琴(double bass)一样。双簧管也不错,但跟弦乐中的小提琴类似,有歌唱性,好似女高音,像餐后甜点——若把它当主食,难免甜腻……所以,或许是岁月的刻刀终究会在每个人额头留下痕迹,总之现在更喜欢那些天生带有安全感的声音。

“尽吹黄叶下庭芜”,赏麦克斯·瑞格《A大调单簧管五重奏》

可惜天才莫扎特不喜欢大提琴,他一辈子都没有以大提琴为主题写过一部作品;但现在人们研究发现,莫扎特在风烛残年时已经开始注意起大提琴的魅力,可惜天不假年让他英年早逝,否则莫扎特的大提琴作品在今天的古典世界中一定甘之如饴。

好在上帝没有让莫扎特厌烦单簧管,他的单簧管协奏曲、单簧管五重奏都是古典音乐会中最常见、最受欢迎的作品。尤其是《A大调单簧管五重奏》,我们曾说在意外史中介绍说,“施塔德勒的竖笛宛如水洗过初秋的天空……”

“尽吹黄叶下庭芜”,赏麦克斯·瑞格《A大调单簧管五重奏》

除了莫扎特,单簧管曲目写出色的还有:韦伯——两首单簧管协奏曲,一首单簧管五重奏和其他小品;勃拉姆斯——两首单簧管奏鸣曲、一首单簧管三重奏、一首单簧管五重奏;舒曼——Fantasiestucke,Op.73;Drei Romzen,Op.94 等五、六部风格与勃拉姆斯类似的单簧管和中提琴、单簧管和钢琴的作品;布鲁赫——中提琴和单簧管的协奏曲、《单簧管、中提琴、钢琴三重奏》八首小品;法国作曲家普兰克(Francis Poulenc)也写过以单簧管和钢琴的奏鸣曲(Op.184)等以单簧管为主的室内乐作品。不过其中最受欢迎的还是勃拉姆斯的《单簧管五重奏》(Op.115)。

“尽吹黄叶下庭芜”,赏麦克斯·瑞格《A大调单簧管五重奏》

勃拉姆斯开始写这部《单簧管五重奏》时已经到了自己生命的最后时段。1890年,在写完《弦乐五重奏》(Op.111)后,他觉得自己精力不济,创作思维明显迟钝了,于是起了封笔的念头,打算就此退休。但翌年(1891年),勃拉姆斯到德国曼宁根(Meiningen)旅行时,结实了曼宁根乐团的单簧管首席理查·莫菲尔德(Richard Muhlfeld,1856-1907)。二人立刻成为莫逆之交,勃拉姆斯折服于莫菲尔德的演技及人品。在给克拉拉的书信中,勃拉姆斯这样说,“我想再没有人能把单簧管吹得像莫菲尔德先生那般优美了。”

比起早已名利双收的勃拉姆斯,莫菲尔德的生活相当拮据,勃拉姆斯想慷慨解囊、加以援手,但莫菲尔德断然谢绝。面对这位德艺双馨的晚辈,勃拉姆斯的灵感之泉再次涌动,在自己生命的最后六年里一口气写出了四部单簧管的大型作品:《单簧管三重奏》(Op.114,1891年)、《单簧管五重奏》(Op.115,1894年)、两首单簧管奏鸣曲(Op.120)。这些作品无疑都由莫菲尔德首演,而勃拉姆斯也不顾身躯老迈,跟着莫菲尔德进行巡演,自己还亲自上阵担任钢琴伴奏。所得的收入以及随后乐谱出版所得全部赠与这位杰出的单簧管演奏家。

“尽吹黄叶下庭芜”,赏麦克斯·瑞格《A大调单簧管五重奏》

好像勃拉姆斯自己最喜欢其中的三重奏;但历史证明,那首五重奏才是古典音乐里、全部单簧管作品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少出其右者。《B小调单簧管五重奏》同其他重奏曲相同,也是四个乐章。弦乐四重奏组与单簧管浑然天成,最为感人的是第二月章慢板(Adagio),让人想到北宋寇准的《书河上亭壁 · 三》:

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槛思何长。

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书河上亭壁》 北宋 · 寇准


勃拉姆斯与舒曼夫妇之间的情感纠葛,古典乐迷圈里早已不是新闻,这里不再赘述,只提一下:勃拉姆斯写这部单簧管五重奏时已经58岁,克拉拉已经72岁。两年之后克拉拉去世,不到一年勃拉姆斯也随之远行。面对大限将至,勃拉姆斯晚年的孤独、惆怅彷徨,在这首五重奏中也流露的淋漓尽致,真可谓:

数日秋风欺病夫,尽吹黄叶下庭芜。
林疏放得遥山出,又被云遮一半无。


——《数日》宋:赵师秀

“尽吹黄叶下庭芜”,赏麦克斯·瑞格《A大调单簧管五重奏》

勃拉姆斯的《B小调单簧管五重奏》不仅是单簧管曲名中少有的珍品,在整个西方古典音乐中也是不可多得的瑰宝。能跟勃拉姆斯《B小调单簧管五重奏》比肩的作品是哪一部呢?回到本篇的主人公:麦克斯·瑞格。

麦克斯·瑞格(Max Reger,1873-1916)生于德国南部的巴伐利亚,卒于莱比锡,享年43岁,但作品编号竟然达到了147号之多,是一位相当高产的作曲家。他不但作曲,还演奏钢琴、管风琴,在德国、瑞士、俄国、荷兰和英国演出深受好评;同时他还教书,在慕尼黑音乐学院和莱比锡大学都任教,一直到去世。1911年,他还担任过曼宁根乐团的指挥。

“尽吹黄叶下庭芜”,赏麦克斯·瑞格《A大调单簧管五重奏》

同时,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在音乐创作上属于保守派,很早就深受巴赫与勃拉姆斯影响,熟谙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但他却自认为是音乐上的前卫派。结果他与两派的作曲家都产生嫌隙,受到两边夹击。他有时脾气暴躁,言谈粗鲁,易得罪人;另一方面却忠于朋友,对友人关爱,私生活也安排得有条不紊。他身材高大健硕,爱肉食、爱饮酒,却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他弹管风琴,崇拜巴赫的宗教音乐,自己也写管风琴作品。他弹钢琴时可以弹得精致、轻柔而又高雅,跟自己魁梧的身材外表恰好相反。1916年5月10日,他从荷兰演出返回莱比锡,晚上跟朋友高谈阔论,兴高采烈,时近半夜突发心肌梗塞晕倒,好友斯特劳伯送他回旅店,不久辞世。

“尽吹黄叶下庭芜”,赏麦克斯·瑞格《A大调单簧管五重奏》

瑞格的创作风格也充满矛盾:作品大部分规模宏大,有人批评说作品结构繁复、笨重;但室内乐却细腻有内涵,能表现内心情感,比如这首单簧管五重奏。

瑞格的这首单簧管五重奏跟勃拉姆斯的单簧管五重奏有很多相似之处:

“尽吹黄叶下庭芜”,赏麦克斯·瑞格《A大调单簧管五重奏》

首先,都是作曲家晚年时期的作品——几乎是他们一生所写的一百多不作品中最后的创作。勃拉姆斯作品编号最终排到了122,那首五重奏编号是115;瑞格的作品编号最终排到147,他的五重奏编号是146——倒数第二首。

其次,两位作曲家在早期似乎都没有发现单簧管的魅力,前期创作中一直没有以单簧管为主角的大型作品,直到晚年才开始认真思考为单簧管作曲。这种现象并不仅限于勃拉姆斯和瑞格——莫扎特似乎亦如此:他的那部单簧管协奏曲不但是自己最后的大型作品之一,同时也是自己最后的一部协奏曲——完成于自己去世前两个月。或许单簧管独有的苍凉、幽怨气质很容易让作曲家在迟暮之年引发共鸣吧。

“尽吹黄叶下庭芜”,赏麦克斯·瑞格《A大调单簧管五重奏》

再比如,两部作品都是四个乐章,长度也很接近,都是半小时左右的大型作品。

最后,这两部单簧管五重奏风格和情调都如此相似,很容易给听者造成混乱。我们既然已经花费重笔墨详述了勃拉姆斯的《B小调单簧管五重奏》,这里就不再赘述瑞格的创作了。当然,瑞格终究不能与勃拉姆斯相提并论——无论是名望地位,还是历史贡献,勃拉姆斯位居德奥3B;瑞格却是如此那般默默无闻。但瑞格的这首单簧管五重奏非常值得一听。

“尽吹黄叶下庭芜”,赏麦克斯·瑞格《A大调单簧管五重奏》

这里推荐DG Trio(00289 477 5518)三张一套的版本,这首五重奏在第三章CD的第二首。其余两张半的CD上录制的是他的五首弦乐四重奏,由Drolc Quartet演奏。这首单簧管五重奏由Karl Leister演奏单簧管,录制于1973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