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年庆征文展播】周延龙:归来

 妙趣横生 2020-07-16


周延龙:归来


 归   来

  高中的时候我们曾在老家那座百年名校---兆麟中学创办过《兆麟之光》文学社,社团里我们十二个文学骨干由于志趣相投,结拜了兄弟姐妹。虽然这些年大家在五湖四海少了联络,但是共同的文学爱好却一直是我们彼此相惜的牵挂。两个月前,收到我们的大姐王英发来的一条消息,推荐给我一个平台《文化范儿》,说这里面都是文学爱好者,可以交流学习,而且是老乡创办的。由于我远在厦门生活多年,家乡每一则消息都会像万金家书的感动,而且大姐深知我一直在坚持写东西,所以听到这个信息倍感亲切。


  马上联系到了《文化范儿》的主编齐光瑞老师,齐老师简单介绍了平台的情况,虽然很简略,但是能感受到他的执着和期待。简短的信息交流后忽然感觉“齐光瑞”这个名字怎么好像如雷贯耳,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晚上回家整理书架,冥冥中那里好像可以解开我的疑惑。果然,发现几年前双城一个文友给我寄过一本书《关东风情》,该书的作者就是齐光瑞老师,刹那间,相信缘分的确是个神奇的东西。

  接下来,我把之前写的文字陆续整理发过去,每次在平台上看到自己的习作都有种心醉,《文化范儿》让我沉寂多年的心又沸腾起来,那是几十年零乱的文学之梦。


  “我生在黑龙江一个小山村,那里有我的父老乡亲,小米饭把我养大……”,这段话与主题无关,呵呵!我的一个姨夫是名农民业余作家,受到他的熏陶和指点,还没上学前,就开始训练我背诵《千家诗》,《唐宋诗词三百首》,《毛主席诗词》等着作并很多古文,这对我后来的文字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他又尝试着教习我写作文,算是我难得的启蒙老师。很小的时候就喜欢上了写作,小学三年级就在《中国少年报》等一些报纸和杂志发表过一些小文章,当看着自己的习作被印成铅字的时候,别提多兴奋了,胜过所有的赞赏和嘉奖。从此养成了阅读和写作的习惯,也曾经多少次,做着作家和诗人的梦。

  初中和高中,我们创办了文学社,陆续发表了写文章。那时的文学梦丰满着,感谢时光,更感谢梦想,曾经那般宽容地奖赏和鼓励了我的青葱岁月,让我能一直带着自信和底气上路。是梦想和那片土地滋养并成就了我的丰富的生命。到了大学,长大来临,开始思考生存的问题,每每望着镜中肆意飞扬的须髭,成切肤之痛,回过头细数一下寥寥无几的稿费,金子的力量在膨胀,忽然发觉,文学之路只能是爱好,不能成为赖以生存的职业,或许更多的是因为自己没有成为名家天分和可能。那些年,曾经写过的多本文字寂寞地丢在角落,几次流离,它们终将不知所踪,那一段青涩的文字和记忆也随着文稿的丢失而没有了记忆的光芒。工作后,写文字成了业余爱好,由于生存的压力和奔波,文字也只是几段心情日记而已。

  这是个浮躁的年代,或许是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了,文化的气氛也丰富多样了,传统文学趋渐冷落,少了文学大家,也少了惊世之作,这是很多文学爱好者忧虑。


  随着与《文化范儿》的接触越来越多,对平台和齐老师的了解也越来越多,那天和齐老师聊了很久,聊到他为了梦想和文化之路的种种努力,不禁为之叹津,也似乎突然明白,梦想无须结果,只要编制就会很美。在平台里还认识了很多作者:小晓的翠美的文字,作家冯新生老师的旅痕,李芝桂老师的故事,余凤英的诗文,还有周苇杭文字,还有李广力、吕代英、弋溶等等名家。更巧的是还认识了久仰的孙长江老师,世界真小,他竟然是我们十二个结拜的八妹的表叔。更更巧的是,在厦门我有一个邻居,也是当年哈三中毕业的学生,前几日问他认不认识一个三中有名的语文老师,他脱口而出,“莫非你指的是说孙长江老师”?颇见孙老师的名气。闲暇之余,经常读着《文化范儿》里各位作家的文字,受益匪浅,成就了我业余的美好时光,让我不再孤寂。也经常看到他们组织的各类活动,虽然关山难越,没能参加,但也感觉身临其境,我的心和他们在一起,一起编织着我们的梦,有了他们,我的梦变得很美。

  无论世界怎样变化,文化和文学的意义有她独特的魅力,或许有一天,文学和文化也与时俱进,演变成了微笑或是另一种文明的表现,我知道这里面都会有像《文化范儿》这群人的身影,或许里面也有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