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栏作家】冯新生:秋夜,书店街

 妙趣横生 2020-07-16

读生花妙笔。

看个人神采。

品思想意蕴。

展文化风范。

【心声履痕】


作者简介:

  冯新生(心声):资深新闻媒体人、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

  自1979年至今,在省市级以上报刊上发表诗歌、散文、小说、杂文约7000余篇(首),曾在国家级、省级刊物征文中获小说一等奖、诗歌一等奖、散文二等奖,千余篇文学作品被新华书店发行的文学丛书选载,500余篇小说、散文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文艺台选播,300余篇游记散文被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教育学会中语会所编的《课外语文》转载。撰写、出版后在全国新华书店发行的著述有小说集《茉莉香茶》、散文集《物华天宝》《游出滋味》、《行者手记》等。

 

冯新生:秋夜,书店街


 秋夜,书店街

  文/ 冯新生

  车离开封,一路风驰电掣奔向北京。依窗外望,豫东平原落日余晖、秋风落叶、田野如金,远方几缕炊烟。此时,远方村落的农舍,恰是一家欢聚时。

  人在世间,酣畅有时掩饰忧郁、欣幸偶尔映衬失落。不是吗?被地主盛邀、入山水采风、览胜品味、食宿讲究……本为一大乐事。可黄昏时分,酒后人散、独步街头,便还原为离家游子、落霞孤鹜。闹市上的璀璨灯火、车鸣人喧,怎敌晚来风急、落叶知秋?

  感谢开封人的盛情,让我从江南一座古城走出、迅疾奔向黄河中下游另一座古城。今日,高铁头等舱里仅我一人,自此,促创作灵感无尽发挥。况且,桌上有一瓶文友相赠的波尔多庄园年份干红,一盒“汴梁菊花鸭”、一份“山药菊花冻”。

  时光无情也有情。与开封阔别多年再度徜徉,无情岁月,让我又添几许华发,故地重游,恰恰又赶上落叶时节。有情岁月,让我在古街知味品香,帘卷西风,偏偏又邂逅菊花盛会。

  深秋,开封古街金灿灿的黄叶绵绵铺就,像是为成熟季节积累的金色勋章。那晚,我独自迈入墨香四溢的书店街,在牌楼、书摊前驻足凝思,向两侧的小巷放眼探寻,试图借浓浓的书卷气,冲淡寒霜初降、客在他乡的几点凄清。

  这是开封最古老的街道。是与日本东京神田书街齐名的世界两大书街之一。每到深秋,古街文房四宝店、古装书店之前,大多摆上花色锦绣、清芳四溢的盆菊,由此,书香伴随墨香,让寻书人的行姿更为飘逸,让观光者的视觉更加愉悦。那晚,我在这两个角色愉悦转换,乐得沉醉于如此氛围中。

  此时,我很想搭乘科幻作家所描述的超光速火箭,逆千年时光而行,从空中俯瞰北宋帝都的繁华一刻——月上柳梢头、灯火阑珊处,从大相国寺菊花赛会归来的苏轼,悠闲散步之余,在高悬八角灯笼的书摊前随意翻阅,感受魏晋风骨、晚唐诗风。随后,苏学士从诗书的墨香中挣脱出,深深嗅了一下隔壁酒家门前的菊香,继而抚须一笑,穿过墨香与菊香,坐在餐桌旁,品味名酒之香……


  北宋的晚秋,这条街文人荟萃、名流聚集。《东京梦华录》描写的景况似乎在我眼前延伸。路口“高头街”的石碑字体遒劲。与大宋皇宫相毗邻的老街,是东京最繁华的街市,“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熙熙攘攘的人流,在衣物、书籍、字画、古玩以及中药交易中,少有人留意华灯初上、星月清朗。数百年之后,也是一个晚秋,大清乾隆帝走入这条街。风流天子沉醉于墨香、菊香之后,没有像苏大学士一样,用杯中的“酒香”覆盖街头的“二香”,而是让随从取来徽墨湖笔,面对振兴隆”、“德五祥”、“凤麟阁”、“博雅斋”、“环文阁”等经营文玩书画的名店,挥毫写下“书店街”自此,这条全国惟一以书店命名的老街,闻名遐迩。

  书店街店铺的光照很悦目,由此,我在古色古香的书店,点了一款河南人引以为豪的信阳毛尖,随意翻阅着用熟宣为页、棉线连接成册的传世名着。偶尔抬望眼,从临街大玻璃窗上瞥一眼自身形态,颇有几分古风。只是当年新茶不经冲泡,三杯之后,色浅味淡。于是,轻叹一声,继续沿街行游。

  路经一条老巷,巷口的书店仅租售连环画。在传统阅读习惯被大面积颠覆的当下,10多平米的小书店门庭冷落。我忽然感到,这家书店很像小时候经常进入的那家书店,隔窗望去,女店主满头白发、神情淡定,即便接待量极少,依然以教学般的站姿、温和的微笑面对寥寥来客。

  我随手拿了一本《林冲雪夜上梁山》翻看,感到书店的情景有些滑稽:一位年过花甲的女店主陪伴另一位两鬓染霜、翻看“小人儿书”的男顾客。店窗外,往来的青少年不是拿着手机摆拍、发微信,就是插着耳机听音乐。古老的书店街,传统与时尚在碰撞。


  记得半个世纪前,我经常手里攥着母亲给的四分钱,在居住地——北京棉花胡口的连环画书店里,两眼放光、留恋忘返,陶醉于精彩的封面、生动的故事,感知古今名着中的那人那事。每当花费四分钱把两本连环画拿回家时,一页一页地读者、记着,让自己联想,融入古代人物所经历的场景。那是一个大学纷飞的傍晚,我拿着租来的连环画《林冲雪夜上梁山》,踏着深雪去书店还书。仰望玉龙飞舞,近看一片茫茫。想起连环画里那位用长缨挑着酒葫芦、迈着大步从河北沧州料场走向山东水泊梁山的壮士,胸中升腾起一股英豪之气……

  女店主以理解眼神,注视着我这个渐入老境的“小人儿书”读者。我买了一套连环画,孩子般的笑着放入双肩背包。女店主微笑依然,权当我是一名小读者。

  书香品够了,我又想起开封的菊香。

  我十分欣赏当代散文大家余秋雨的作品,但对于个别论点不敢苟同。譬如,余老先生在《五城记》一文中,说开封“淤泥下的一切属于记忆,记忆像银灰色的梦,不会有其他色彩”怎么会呢?古来延续至今的晚秋菊花,集萃于这座古城,五彩缤纷超越史潮,承载屈原大夫的吟唱、五柳先生的爱抚、东坡居士的好奇、易安居士的凄婉……这类凌霜傲雪的清逸之花,在这座七朝古都一直都很绚烂。


  灯下赏菊,就透视本色而言,有些不尽人意。我在多家店铺门前浏览盆菊时,忽感到食欲大振。恰好,街尾有一家经营“菊花餐”的老店,临窗而坐,翻阅一本仿照古代竹简制作的菜谱,忽觉艺术之彩迎面袭来。

  让我惊奇的是,这家餐馆的“开封菊花宴”不仅五色斑斓,而且每点一道,身着宋服的服务生便高声吆喝一遍,背景音乐便相应响起。譬如,我刚用蘸上“朱墨”的毛笔,在名为“落英缤纷”的菜名前标上红点,背景音乐便响起古琴乐曲,一种音色苍凉浑厚之声,吟诵起“朝饮木兰之坠露,夕餐秋菊之落英”。我兴致大发,又用朱笔点中“菊花酒”,背景音乐墙便传出琵琶声,白乐天的《禁中九日对菊花酒忆元九》一诗便随乐曲吟出……那晚,我不知是醉在了菊花酒上,还是醉在了悠悠古韵之间。独坐老店、举杯邀月的形态颇有些穿越感。


  怡畅之余,还可以迎着窗外飘进的缕缕菊香,选一支毛笔,在印着菊花图案的彩笺上,书写菊花宴菜单。幸好,我当年临过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略有章法地写下“冷盘:碧菊桶子鸡,菊叶糟肘花,菊香如意卷,金菊拌香干,爽口菊芹,美菊醉枣,菊形口蘑……热菜:白菊傲霜翅,吉士菊形虾,菊叶鳗花,菊香蟹肥,宋都菊红酥卷……二汤羹:宋都清热菊羹,太极包公菊羹。小吃:小笼菊花包,菊叶锅贴,彩菊寿面……搁置已久的挥墨,在菊花酒酒力推动下,还算潇洒。让我欣然的是,四荤八素的菊花宴,除了人们常见的荤菜,还有鲜蔬、干果、山珍、豆类食品制作的菊花美食,堪称吃文化也!

  店主看我如痴如醉,挽留我到零点。静夜,书香、菊香连同这家小店弥散出的酒香,把书店街拥揽入梦。与此同时,沿街的北宋建筑,在月下形成剪影……

  文稿结尾后,我昏沉沉入睡,梦到读书台上的太子、结庐在人境的大隐以及人比黄花瘦的才女。殊不知,早已“冷落”了杯中的菊花酒……


作者冯新生简介:

  生长京城胡同,幼时贪恋书墨。少年读书习剑,青年始发习作。中年报社采编,出版文集数册。北京作协会员,醉后不思功过。


作者个人栏目作品链接:

【心声履痕】冯新生:茄汁芦笋

【心声履痕】冯新生:秭归粽子

【心声履痕】冯新生:酒的服饰,也疯狂

【心声履痕】冯新生:粥品斑斓

【心声履痕】心声:胡同、亲情、“金镶玉”……

【心声履痕】心声:茶色禅思(二篇)

【专栏作家】冯新生:消夏偶感(古诗词三首)

【专栏作家】冯新生:稻香湖畔掠影

【专栏作家】心声:闲赏内画壶

【专栏作家】心声:船宴兮,归来!

【专栏作家】心声:京城食趣之——举箸感侠风

【专栏作家】心声:京城食趣之——黑暗中品味

【专栏作家】心声:京城食趣之——冰窖感清凉

【专栏作家】心声:京城食趣之——茹素也怡情

【专栏作家】心声:京城食趣之——夜饮鲜啤,难忘2003

【专栏作家】冯新生:京城食趣之——食粥怀古

【专栏作家】冯新生:京城食趣之——伟人“即兴用餐”

【专栏作家】心声:京城食趣之——寻访“驴打滚”

【专栏作家】冯新生:京城食趣之——康陵春饼,别有滋味

【专栏作家】冯新生:京城食趣之——品太极芋泥

【专栏作家】心声:京城食趣之——暮雨黄叶村

【专栏作家】心声:行游食趣之——太白楼与太白鸭

【专栏作家】冯新生:五彩米,也疯狂

【专栏作家】冯新生:行游知味之——醋芹,喻示什么?

【专栏作家】冯新生:临秋风、品禅茶

【专栏作家】冯新生:行游知味——商芝肉

【专栏作家】冯新生:行游知味——江南岸,酸中透甜

【专栏作家】冯新生:楼影泉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