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云中子:写给王七兄的一封信

 妙趣横生 2020-07-16

云中子:写给王七兄的一封信

 写给王七兄的一封信

  王七兄你好,接到此信是否诧异:哪路神仙致信与我?

  呵呵,我是通过读《聊斋志异。崂山道士篇》“认识”王七兄的。在这篇文章中,蒲公用生花之妙笔,为我们讲述了你慕道求仙最终双手空空的一段人生奇遇。自此,七兄作为修炼失败的例子在我心中存有印象。前几日重读《聊斋》,再阅此篇,又品出诸多滋味。七兄一门心思慕仙求道,最终与道无缘,一无所获,是道士存心敷衍欺骗,还是七兄道心不坚,舍本逐末,错失仙机?借****举办活动“给某人写封信”的契机,现不揣浅陋,从修炼的角度提笔致信与七兄切磋,不当之处还望海涵。

  蒲公笔下的《崂山道士》故事情节很简单,译成白话文,主要内容如下:

  官宦子弟王七去崂山寻仙,遇一道士,谈吐清奇,便拜为师,道士婉拒:你恐怕吃不了辛苦。王七苦苦相求,遂留观中与众门徒一道作苦工。不久,王七不堪其苦,遂起归心。一日,道士请客共酌,展现很多神奇的法术。王七大开眼界,归念息。又过月余,道士仍不传教一术。王七又急:抛妻别子来此月余,怎能空手而归!便乞求道士传授一些法术。架不住王七的软磨硬泡,道士传其穿墙术,王一试果然成功。道士一再叮嘱道:“回去后,应去掉私心杂念,否则(此法术)不灵验。”王七归家后,逢人便自吹遇上神仙学到了法术。王妻不信,王七炫耀其术,结果一头撞到墙壁上,额头撞起鸡蛋大的包,妻大笑,王七又愧又恨,痛骂道士。

  从文中得知,七兄乃官宦子弟,闻崂山多仙人,遂有寻仙访道之念,这可谓是道心萌动。常人身陷名、利、情各种枷锁,整日为此困扰得焦头烂额,苦不堪言。可谓是“红尘轮回苦难多,生老病死受折磨。恩怨情仇因果报,一波未平又起波。”得道之人乃方外之士,飘逸洒脱,丝毫尘事不相关,自在天地大,心净日月长。更兼有乘风归去、白日飞升等种种神迹,自是叫人羡煞。惜乎多少世人参访仙道,却云深不见路,无缘得遇。七兄求真访道,即受业于崂山得道高人,可喜或贺。一条归真的天路,就此铺展于你的脚下,只需你坚定的一踏……

  拜道长为师后,七兄开始了每日凌晨的“随众采樵”。不过,懒惰、欲求安逸的心理,导致七兄固步自封,止步不前,直至意志消沉,归念起,想家切。电影《少林寺》有句经典台词:“没吃三天素,就想上西天,天下哪有这么容易的事?"其实,七兄的每日"随众采樵"不过是劳其筋骨、苦其心志的一种小小磨炼,也是道长在暗中留意、考验七兄根基与悟性。根基为修炼之先天条件,悟性为上士之慧根。七兄若能吃苦当成乐,并从此去掉各种执着心,弹去满身尘埃,涤荡污浊杂想,注重境界的提升与道德的升华,是孺子可教。可惜,七兄“娇惰不能苦”,反起归家之心。此“家”非梵音清鸣、仙乐缥缈的殊胜法境,而是区区如旅舍的红尘寄身地,七兄道心渐泯矣!

  一夕晚归,七兄目睹师父宴请高士,展现种种令人称奇的神迹:“剪纸如镜,粘壁中。俄顷,月明辉室……三人移席,渐入月中,坐月中饮……”(蒲公这段描写极其精彩,有兴趣的可找原文细读),似真还幻,妙不可言。让兄目炫神驰,归家之念暂息。又过月余,道士并不传教一术。兄不能待,辞师曰:“弟子操作多日,师略授小技,此来为不负也。”

  修炼界有言:功能是小术,大道才是根本。临行前不见你求师讲经论道,探索宇宙微观至洪观层层博大空间的奥秘,洞彻生命的真谛,倒舍本逐末,追求小能小术……七兄这番话与最初的修行之愿已完全南辕北辙,背道而驰。

  因七兄苦苦哀求,又念你劳作多日,道士授与穿墙术,并一再叮嘱:“归宜洁持,否则不验。”其意还是叫放弃杂念,重德行善,遇事内修。道士的叮嘱并非多余,掌握这门法术的人如不道德高尚,若要利用这一特殊的技能行偷盗淫邪之事,道士岂不成助纣为虐、为虎作伥之辈?可惜七兄悟性太差,早把师父叮嘱的话抛至脑后,带着强烈的显示心、功利心、执着心,逢人必炫耀,师父自然要锁住你的功能。常人社会是迷的社会,不能让不修炼的人神迹大显,破坏常人社会状态。文章结尾,法术不灵验,七兄不但不知悔悟,反嗔愤怒,心性一落千丈,七兄也沦为让世人耻笑的对象,成为修炼界的反面教材。

  综观此文,七兄得此仙缘,却不知珍惜,反生妄念,最终离道甚远,可谓是得之于易,失之于易,令我扼腕叹息。这些年来,不知七兄是否为人心繁重、错失仙机而面壁思过?

  浮生若梦,总归虚无。如日后再有修炼机缘,望七兄修心断欲,勇猛精进,晓悟真机,早日名列仙籍,神游无极。

  2009.10.26

  云中子简介

  作者云中子简介(自嘲打油诗):

  逍遥自在一散仙,

  宽袍大袖走世间;

  不曾疯来不曾癫,

  ——参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