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话要说】夜莺:当你控制了体重,就一定控制了人生吗

 妙趣横生 2020-07-17

夜莺:当你控制了体重,就一定控制了人生吗

  当你控制了体重,就一定控制了人生吗

  《人民日报》2017年5月21日荐读《当你控制了体重,你就控制了人生》,读完,心中很不平静,控制了体重,就一定控制了人生吗?

  作者列举了《摔跤吧,爸爸》、《荒岛余生》中的男主演,因角色需要,减肥成功,以此证实,减肥不是那么难的事,我们其实可以控制自己的身材。

  还说一个她家门口卖肉夹馍的小老板减肥瘦身10斤,就是有毅力,就是自律的人生,瘦不下来的人,就是做不到少吃多动。

  再有就是娱乐明星杜海涛 100天减肥30斤,别人玩手机、吃夜宵的时间他都用到了减肥上,说减肥不痛苦,痛苦的是个人心态。

  最后说,瘦身成功后,要保护自己的战果。告诉诸位,体重没那么难控制,只要不那么馋、那么懒,都会三五个月瘦十到二十斤,瘦了后,会发现整个人年轻了,心态好了,控制了体重,就控制了人生。

  从演艺界三个男人的工作需要出发,加上一个小男老板瘦10斤推理出,他们的体重=他们的人生,就告诉大家,体重=人生,语文是数学老师教的,这样的等式成立吗?

  对中学生来说,体重减了,成绩会提升?只有体形好的才能上大学?

  对职场人士来说,体重减了,工资会涨?体形好的收入才高?

  对农民来说,体重减了,收成会高?体形好的种地打粮食多?

  对商人来说,体重减了,生意更兴隆?体形好,才有生意?

  对纳税人来说,体重减了,税收可以减半?

  甚至于推理,体形不好的老师,不是好老师,体形好的医生是好医生,否则就不是?

  对普通人来说,体重和人生有什么关系呢?作者希望自己的孩子从控制体重开始控制人生吗?不追求体形的人,是又馋又懒的人?还是说,不減肥的人又馋又懒呢?

  我的体重很标准,甚至于是那种以瘦为美的瘦人,但我的人生很平凡,没感到自己很美,没有足够脂肪撑着,皱纹会早生在瘦人脸上,在学校,没有因为瘦让我去读北大,在职场,没有因为瘦多领点工资,相信演艺界以外的成年人不会以此为人生的最大追求。

  单说有这样一个群体,家庭收入应该在中等以上,父母以知识分子居多,甚至于有医学博导、高级教授,他们的孩子,聪明、善良、漂亮,还是学霸,港大、北大、武大、川大、天大、到国外排名前五的留学生都有,还有在校的优秀中小学生,这些孩子减肥成功了,人生却是失衡的。

  这个群体的人看了作者的文章,愤怒得几近崩溃。因为他们的孩子都得了一种病,叫进食障碍。

  百度一下,什么叫进食障碍?

  进食障碍(Eating Disorder,ED)是以进食行为异常为显著特征的一组综合征。这组疾病主要包括神经性厌食症和神经性贪食症,神经性厌食的主要特征是患者用节食等各种方法有意地造成体重过低,拒绝保持最低的标准体重;而神经性贪食的主要特征是反复出现的暴食以及暴食后不恰当的抵消行为,如诱吐、滥用利尿剂或泻药、节食或过度运动等。

  孩子们得这个病有个体原因:追求完美、爱幻想,不愿长大;有家庭因素:父母过度控制、过度保护;但更重要的社會文化因素:现代社会文化观念中,把女性的身材苗条作为自信、自我约束、成功的代表。青春期发育的女性在追求心理上的强大和独立时很容易将目标锁定在减肥上。而媒体大力宣传减肥的功效,鼓吹极致身材人人皆可拥有,也让追求完美、幻想极致的女孩更容易陷进去。

  通俗点说,这些孩子们因为怕胖,为了有所谓的好身材,从减肥开始,走上了这条不健康的路。

  每一个进食障碍的家庭都历经了绝望与恐惧,他们挣扎着,相互搀扶,抱团取暖。旁人眼里,他们都有幸福的家庭,他们的孩子,都曾是“别人家的孩子”,得了这样的病,家长的心理落差如同过山车,要多大,有多大!

  这些孩子,病症严重时,会失去社会功能。厌食症的孩子轻则体重不足,营养不良,身高萎缩,重则肠胃坏死,走到生死一线,贪食症的孩子,不可控制地吃吐,那种怕胖又控制不住地吃吐有多大的心理压力,就有多痛苦,抑郁相伴而生,会感到生不如死。

  她们优秀,聪明,漂亮,善良,有的从小被人起外号叫“包子”、“胖子”、“肥妹”,有的成年后,恋爱失败,认为自己胖不完美,有的,只是想变得更好,变得又瘦又好看,还有北方女孩到了南方的另类感等, 她们的追求没有错,妙龄少女,谁不想更美?如果生在唐朝,她们才不会减肥,生在解放前,也不会。

  孩子们生在了以瘦为美的病态美时代,社会审美单一,她们只是追求更完美。

  其实,她们已经很完美了,得这种病的孩子,学习成绩、长相、家庭都不会差。

  她,北大学生,因进食障碍,休学一年,在北京边看病边自学,善良的孩子,怕父母操心,开学上学,放假回家,一年来,一个人,对抗着这种疾病,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她,武大学生,因进食障碍休学,在精神科住院四个月,一点点地学会了正常吃饭。

  她,南大学生,因进食障碍,每天水肿,吃药,精力严重不足,学习吃力,自信受挫。

  她,港大学生,因进食障碍,身高一年内减了3厘米,抑郁休学。

  她,牛津大学高材生,因进食障碍合并抑郁,不能再接着读博士,家长不能接受她的异国恋,怕有个三长二短,把唯一的女儿弄丢在国外,只能回国治疗。

  她,大学毕业,因进食障碍,无法找工作,在家每天吃吐,除了要钱买吃的,跟任何人不说话,把退了休的妈逼得快疯了。

  她,大学毕业,因进食障碍,被迫辞职,在家休养。

  她,才13岁,因进食障碍,发育缓慢,家长快抑郁了。

  她,15岁,因进食障碍在家休学两年了,每天在家吃吐,上学成了奢望,家长不得不去求上帝帮助她。

  她,27岁,因进食障碍,写了无数次遗书,父母的心僵了,绝望了,无奈时都想过自生自灭吧。

  她,32岁,因进食障碍,婚后天天吃药,孩子也不能要,婚姻快走到了头。

  ……。

  她们,病程有短有长,短则两三个月,长则十几年。好多家长, 在孩子得病前,不知道什么是进食障碍,不知道孩子过度减肥、不好好吃饭竟然是一种最可怕的精神兼心理疾病。甚至于不相信,自己的孩子会是这种病,这叫个什么病呢?不会好好吃饭的病,每天纠结食物的病。

  每一个进食障碍的家庭都有一个完整版的故事,正是幸福的生活各有各的不同,痛苦是一样的。

  在北京,在一所医院,叫北大六院,是全国唯一一家可以提供专业住院服务的进食障碍诊疗机构。全国著名的进食障碍专家张大荣主任医师自20余年前开始钻研进食障碍的诊疗技术,2004年开始带领病房系统收治进食障碍患者,2011年独立成为以收治进食障碍为主的专科病房――综三科,是国内第一个治疗进食障碍的专业团队,有专业的进食障碍门诊,而得这个病的人,普天下遍地,天南海北的都有,顺着地图看从东北、西北到东南、华南,从北方到南方,无处不在。

  进食障碍这种病最早可见的问题常常为消瘦、便秘、呕吐、闭经等营养不良、消化道及内分泌症状,这类病人起初多就诊于综合医院的消化科、内分泌科、妇科、中医科等,从而延误疾病的诊治;另外,由于这类疾病的早、中、后期都容易合并抑郁情绪,在精神科也经常会被单纯按照“抑郁症”来诊治,而忽略最

  最根本的心理病理。

  一位妈妈说起她的孩子,泣不成声。

  她的孩子18岁,上大学走的时候,是一个很健康、很阳光的孩子。在大学,因为节食减肥,噩梦来了,作为学霸的她无法学习,满脑子里装的都是食物,控制不住地吃,吃了吐,觉得对不起家长,感到生不如死。

  去看心理医生,跟医生说她不想活了,想死。

  她被诊断为抑郁症,需在精神科的封闭病房治疗。

  当家长得知孩子病了,放下一切去找孩子。

  在三道如同牢门一样的铁门里,妈妈找到了自己的女儿,发现自己的孩子竟然与一群其他类精神病患者住在一起,有老的,有小的,有傻笑的,有面无表情的,一下就崩溃了,心碎了,抱头大哭。

  由于缺乏对进食障碍这个疾病的了解,好多孩子被单纯当成抑郁症治,被关进精神科的封闭病房,那是一种怎么样的心情呢?北大六院的进食障碍专门病房也是近些年才开的。

  一位进食障碍患者说,她见过一个大三学生从19楼跳下去家长的绝望。

  她们在一起住院,是开放式病房,她大一,那个女孩大三,她俩经常一起吃饭,没有任何征兆,大三的女孩就从医院对面的楼上跳下去了,事后,她见到了女孩的父亲,她不敢看他的眼睛,此后,她再也不敢想死了。

  在进食障碍的这个领域,北大六院走到了国内前列,挽救了无数个家庭,张大荣、李雪霓、孙庆梅,钱英等专家是无数个家庭的上帝、女神、天使。

  专家们让孩子们知道她们不是精神病,她们有正常的智力,她们很聪明,只是要求太完美。专家们告诉家长“你并不孤单”,组织每月一次家属联谊会,团体治疗。

  得了这个病,脾气会变坏,心情会变差。对于厌食症来说,明明可以好好吃饭,偏不,非要靠喝一瓶好几百的营养液叫能全力活着,贪食症呢,就要吃下很多东西,然后全吐出来,等同于把钱在胃里过滤一下,直接吐掉。所以,断定他们的家庭条件都不会太差,否则,这样烧钱包的事,没有经济基础是行不通的。

  有中医说这是“怪病”。

  有家长说,这是一种恨人的病。

  有家长说,事事要顺从孩子,否则孩子自残,会一刀划在手腕上。

  有家长说,孩子病后,自己头发全白了,一年掉了三颗牙。

  有家长说,为体验这个病,把自己也吃成了病。

  有家长说,绝望了,只要她们自己不想好,根本就治不好,好了还会复发。

  这是一个很费钱的病,后续治疗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有家长说,孩子得病前,家里是小康生活,得病后,就回到了解放前,前前后后花了几十万的,不是少数。

  这些家长,不管事业如何,心里都认为自己是最失败的家长。他们担心自己的孩子,今后的生活,是否能自食其力?

  这些孩子的妈妈通常会比同龄人显老,因为,她们的心被反复地碾碎。

  女本柔弱,为母则刚。不堪回首的岁月,她们唯有坚强地撑着,因为旁人不理解这个病,无法诉说,怕自己的孩子得了这个病被人误解。因为这个病,并不普便被人们所了解。

  这些家长,呼吁社会,重视进食障碍这个越来越状大的团体,封杀体脂低于正常值的明星。

  在大好的年华里,这些孩子们与食物进行着长年的斗争,人生有多少有趣的事情都与病中的她们无缘,她们纠结体重、纠结食物的热量,暂且不提主观原因,若是生在唐朝,请问她们会得这样的病?

  所以,我想说,把体重当成人生的把控点,对于不同的人,后果是不一样的,不是所有人的体重都等于他们的人生。

  不要用演员这个特定行业的工作要求来暗示普通老百姓好不好?他们减肥、增肥是剧情工作需要,他们敬业地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普通男人折腾这个有意义吗?要养家,要糊口,天天弄这个,饿死去吧!试问一个男人的魅力全部在于体形吗?普通女性,也没有必要为了控制人生而去控制体重,因为那个等式是不成立的。


【公告】迎接十九大有奖征文正式启动

【公告】黑龙江省作协、瀚润文化公司、文化范儿平台举办迎接党的十九大,党的光辉照我心有奖主题征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