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钱其昭:中元节祭祖

 妙趣横生 2020-07-17


  阴历七月十五“中元节”,俗称“鬼节”,而我更愿意称之为“祭祖节”。记得五六岁时,每到这天的傍晚时分,看到大人们在村口路边摆供品跪跪拜拜烧纸包的情景,我总会抿着小嘴偷笑,心里觉得奇怪,这些人在干什么?

  到了我读书的年龄,祖母教我用草纸剪男对襟衣裤,女偏襟衣裙。父亲则教我裁纸钱,填写包皮,谆嘱我务必要填写清楚,否则祖先们便会收不到这些纸钱衣物。每包的纸钱衣物必须分均匀,不然则有薄此厚彼之嫌。得知这是祭奠故去亲人的亡灵,烧给阴间的祖先们穿着用度的,我好玩的心态顿时变得肃穆起来,跟着父亲一步一趋地学习祭奠仪式,不敢有半点大意。“烧包”的程序是:摆供桌,没供桌凳子也行。端三牲祭品,其中麻糍是少不得的。提酒壶,摆好三个碗的冬酒。插蜡烛,持点燃的线香跪拜三番,往地下奠酒,燃放爆竹,最后烧纸钱。

  中国是个礼仪之邦,孝道为先。“烧包”一般是烧五代,有一个这样的传说,说是有个男子烧纸钱是很马虎,不等纸钱全部焚化就走了。当晚,他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一大群人来了,大骂“你这个不肖子孙,寄一些缺角残币来我们怎么用得出?寄一些破衣烂裤叫我们怎样穿?下次再敢这样,看我们不把你收了去!”把他骂得狗血淋头,梦醒之后,赶紧跑到烧纸钱的地方去查看,原来纸钱衣物都没有完全焚化。想重烧已是不及,因为早就在日出之前鬼门就被关上了,祖先们出不来了,只有等下一年的七月十五晚才会开“鬼门”,他只能望着一堆灰烬唉声叹气。

  每年到了这天,大人们就会告诫小孩,千万别到水塘、河边玩耍,吃了晚饭别出去玩。我问:“为什么呀?”祖母说:“今天是鬼节,晚上到处是鬼。”这么一说,就吓得我们毛骨悚然。我禁不住好奇,又问:“为什么叫鬼节,鬼也会过节吗?”祖母说:“七月十五晚上,阎王爷会打开鬼门关,让阴间的鬼回家领包,鸡鸣时分回去,日出前关鬼门。”“哪不是看得见鬼?”我打破沙锅问到底,祖母答:“是呀,今天晚上到处是鬼。字运高的人看不见,字运低的人就看得见。据说有一个胆大的人头上戴一口大锅,看见路上、树边、屋檐下到处是密密麻麻的鬼,这些鬼或披头散发,或有身无头,或面目峥嵘,他吓得再也不敢看了,死命跑回家里,病了半个多月,差点也变了鬼魂。”这样类似的鬼故事我听过不少,所以,凡是“鬼节”的晚上我是断然不敢出门的,可一直不明白“祖先们为什么自己不去做事赚钱置衣物?”

  成家后,我年年要给祖先们“烧包”,渐渐知道这个传统节日之所以称之为“鬼节”,是有其原因的:地藏王菩萨即“阎王爷”,七月十五这天,他睁开“天眼通”察看地狱,发现母亲因生前罪孽深重,被关在阴曹地府的十八层地狱里,受尽各种折磨。尤其是看到母亲食物入口,便化为熊熊烈火焚身的惨状,阎王爷心如刀绞。于是顾不得天规天条,叫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门打开,放他母亲出来。哪知牢门一打开,牢房中的小鬼们便蜂涌而出,有些鬼跑回家向家人索要钱财衣物,以便在阴间生活得好些。有的则是为了在阴间打通关节,希望早日托生。而有的恶鬼则专干坏事,危害人间。因此,就有了“七月半,鬼乱窜”的说法。

  到了耳顺之年,我对“鬼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父母在,有的人或远游,或打工,将一群孩子丢给父母亲,随便寄几个钱,或是一分钱也不给,而自己则在外面花天酒地、赌博嫖娼,不但是吃老啃老,简直就是坑老。有的人荷包里有的是钱,不但不赡养父母,反而百般嫌弃,辱骂或者拳脚相向,这种人纯粹是罪大恶极的孽子。儿子多的老人更苦,本来儿子愿给钱粮赡养费,可镇不住自己的老婆,任由姊嫂们你尅我扣,生恐给多了老人吃不完似的。而农忙时,则吆五喝六的,深恐老人帮其他兄弟家干多了活。而女人们平日烧香拜佛,却放着家里的活菩萨不拜,能有好结果吗?老人去世了,则暗自窃喜,忙着翻死者的“枕头金”。如此种种恶行,无法一一赘述。可是,难以置信的是父母去世,大部分儿孙都会大办丧事,毫不吝啬财帛。这种貌似孝道的背后,其实就是掩旁人眼,以此来掩饰自己不孝的罪孽,希望借此获得“孝敬父母”的好名声。试问:这种掩耳盗铃的伎俩又如何能骗得了世人?真是:

  父母劬劳育后代,赢得生前泪满襟。

  不孝儿孙罪孽重,争向坟头烧包来。

  诚然,这世上孝子居多。他们相信,自己孝敬父母,尊敬祖先,祖先及父母的鬼魂不但不会害自己,而且还会在冥冥之中保护自己。所以,通过丧葬和清明节、鬼节、冬至培土等祭祀仪式,招回死去亲人的鬼魂来享用祭品,并祈求鬼魂保佑和降福。如此你仿我效,逐渐形成了中国鬼文化习俗。当然,孽子也为数不少,这些人在父母生前不尽孝道,父母死后,花点小钱买几刀草纸烧烧,也算是尽了孝道,既能博得个孝子的好名声,又能教育儿孙对自己要尽孝道,这种两全其美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不管出于何种目的,“鬼节”祭祀死去的祖宗和亲人,都是一个民族对祖先崇拜的体现,有着现实教育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017.10.17.

作者简历

  钱期昭,笔名钱其昭,男,1958年出生,青原区富田镇人。小学高级教师,中共党员,江西省作协会员。业余时间喜爱从事于党史研究和文学创作,在青原区委宣传部工作期间,担任了《丹心照汗青》、两期《青原文艺》、《群星辉耀东井冈》等书的编辑。参与了《青原区教育志》、《青原区志》、《富田镇志》的编修,在海内外各级报刊杂志发表诗歌、散文、歌词、论文一百余篇,撰写了电视解说词《魅力青原》及历史文化研究《青原游》两本书,计30多万字。

  2009年6月,30万字的红色历史长篇小说《东固暴动》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吉安晚报》、《井冈山报》、市电视台“今晚八点”都作了专题报道。

  2011年元月中旬至二月,“曾山、赖经邦和段起凤的英雄传奇故事”讲座由市电视台《庐陵时闻》连播12期。

  2014年7月,30多万字的红色历史长篇小说《烽火赣西南》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