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钱其昭:我的工作经历回顾

 妙趣横生 2020-07-17

钱其昭:我的工作经历回顾

 

钱其昭:我的工作经历回顾

 我的工作经历回顾

  1978年,我从吉安师范毕业就一直在家乡的富田小学任教。我深知乡村的儿童地处山区,非常渴望知道山外的世界,而要改变家乡这种贫穷落后的面貌,就必须让孩子们拥有丰富的知识,基于这种理解,我在工作岗位上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为了教好孩子们,我以校为家,夜以继日地备课、上课、改作业。由祠堂换成宽敞明亮的教学大楼,由点煤油灯到日光灯、空调的办公楼,不论工作环境转换成多么的优越,唯一没有改变的是我的初心,始终如一地尽职尽责地教好孩子们。

  我结婚不久,妻子就患上了风湿性心脏病,之后的八年,我既要当校长,又要当教师;既要当爸,又要当妈;既要教书,又要种田。说句实话,那个时候,没日没夜地干活,经济和精神上的双重打击使我喘不过气来,我甚至连死的心都有了。看在两个儿女的份上,我只好硬挺着。即使是这样,对教学工作我也不敢有丝毫的放松,正因为有我的咬牙坚持,每年的教学成绩在全乡都是名列前茅。

  儿女们在成长,经济条件在好转,我的精神压力也逐步得到释放。平常与乡亲们拉家常听的故事,小时候听祖母讲的红色故事,经常在我的脑海里浮现。于是,我萌发了要把这些红色故事和历史故事记录的愿望。几经折磨,几经撕稿,《富田民俗民风调查整理》和《东固暴动》就是难以完稿,为此,我大伤脑筋,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究其原因始终无答案。2003年,我借调到青原区委宣传部工作,在胡刚毅和朱文鸿两位副部长的指导下,我这才知道是资料缺乏和写作没技窍的原因。有胡、朱两位良师的引导,有蔡国华、蔡玫两位益友的鼓励,我开足马力工作,除努力完成好本职的新闻报道工作外,利用下乡的机会,尽可能多地采访到第一手资料。有一次,竟然冒充“井报”记者,请《井冈山报》的首席记者帮我联系永丰潭头乡政府,完成了我的《东固暴动》一书的最后采访。朋友们笑我是“假公济私”,是“屙屎并挖薯”。我的眼界开阔了,采访便利了,接触的乡间野老多了,资料日趋完善,又可以动笔重写了。

  事情并没有想象的这么简单,因为我突击学习了一些创作技窍的书籍,什么谋篇布局,开篇必须吸引人家的眼球啦,抓住读者的心理促使他不得不往下读啦,什么设置悬念,必须有爱情情节呀,什么“蒙太奇手法”呀,等等等等,唉呀!不一而足。所以,我不得不预设写作方案,而最使我大伤脑筋的是小说与历史记录文法相反,小说允许虚构,张力很大,而历史记录则不允许有任何的虚构,也不允许有抒情或是设置情节引人入胜,而报告文学又是另一种写法。怎么办呢?我的初衷是记录历史,记录土地革命时期曾经在这块土地上发生红色历史事件,可以作为文史资料使用。大部分人物、故事都是独立存在的,必须设置一条主线将它们有机地串连起来。可话容易说,做却不是那么容易,我尝试创作了好几遍都是无功无返。我的文学指导老师金春木说:“你既是用小说的形式表现,你又坚持说你写的都是真人真事,不了解内情的人就当是看小说,了解内情的人自然会把它当作历史文献去看待的。”哦?原来是这样,一语惊醒梦中人,多年的心结被打开了,我立刻放手写作,历时一年半,30余万字的红色历史长篇小说《东固暴动》宣布告竣。文笔虽然稚嫩,但书一出版仍是引起了不小的社会轰动,很多人纷纷要求购买,弄得我手上都没一本存底了。接着,吉安市电视台作了专题报道,并邀请我在《庐陵时闻》节目讲了15期的红色故事,我的文学地位就这样被奠定。我一发而不可收拾,立即着手创作第二部续集《烽火赣西南》,作品一定稿,江西省文联就帮我出版了。接着我的第三部续集《忠肝赤胆》又创作成功,虽然囿于某些政治原因暂不能出版,但它的文史价值是绝不可低估的。

  我的创作手法越来越纯熟,很多新闻报道见诸于国内的主流报刊,影响力越来越大。以后,哪个单位有需要写稿就会请我去帮忙,我都会倾尽全力写好。譬如“全国信访系统先进工作者”的信访局局长胡力争,“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的新圩镇街道居委会主任兼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杨慧芝,对党的赤胆忠诚的92岁的原吉安市第二米厂党支部书记曾志炳,《失散女红军传奇》中的富滩镇超百岁老人罗五姑,文稿一经推出,立即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效应。虽然我耗神费力,但能赢得大家的认可,心里还是非常高兴的。当然,我在大力宣传区内好人好事的同时,也没忘记宣传我辛辛苦苦的同事们,为此,我着力推荐了《学生喜爱的“孩子王”》朱润根,《痴心一片终不改》中一颗肾脏坚守深山四十年的客家教师郭由澍,《梅的品质,兰的高洁》中的区教育体育局工会主席“全国优秀工会工作者”黄春凤,等等等等,这里我就不一一枚举了。

  再说说沉积了多年的《富田民俗民风调查整理》,原来我的眼光只局限于小小的富田镇,通过几年的采访,我的见识大大扩展了,在参与编写《青原区教育志》和《青原区志》时,就真实地记录了区内各个乡镇风俗的异同,为后人查找、证实庐陵的民俗民风作出了重要贡献。不但如此,我还融合“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的特点,用散文和新闻报道的形式在报纸上发表出来,那被稀释出来的民俗民风真是光彩熠熠,全国人民为区内厚重的人文历史所倾倒。因此,我的一篇散文《走进陂下古村》发表于《井冈山报》,被《江西日报》、《信息日报》转载,引起省领导重视而首开青原区申报古村之先河。

  回到富田小学后,我依然热心于古村的推介申报工作,陂下、横坑、奁田、匡家、王家、文家、江背、江城、王田等村的田野调查和申报材料都是我利用课余时间写的,花岩潢汾的“准绳堂”也因是红色旧居旧址而获得了国家拨款整修。因此,我又参与了《富田镇志》的编修。

  教学工作是繁重的,我的一句口头禅就是“要对得起我的学生”,所以,不论外界的事务有多么的繁忙,我始终不敢对教学工作有丝毫的懈怠,所以,我的教学成绩一直保证在全镇中上游走。除此之外,我还得积极配合镇政府搞好接待领导和游客的工作,只要镇政府一个电话,我就会立即调好课务,及时赶往景区导游、讲解。要命的是有些领导点名要我给客人讲解,弄得我两脚走忙忙,可我仍乐此不疲。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也是个重头戏,区委宣传部委托我和胡刚毅副部长、张昱煜三人组成编写小组完成《中国下元宵节文化之乡》申报材料。文化局领导认定我的工作态度,将东固“二月二庙会”;陂下“喊船”、横坑“古法油槽制作和古法榨油”、匡家“晋师破蒙礼仪”“大阵棍法”;新圩“箍俚龙”;陂头“彩辇”、“古代印刷技术”、“古法的唢呐制作”;值夏源头“古代石雕技艺”等申报材料都委托我写。在富田镇政府委托我写《富田旅游解说词》后,区旅游发展委员会又委托我写《青原旅游》。当然,还有很多方面的材料都有人找我写,我无法一一赘述。

  总之,为了挖掘区内的红古绿文化,做好宣传推介和申报工作,我已经把它当作我份内之事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018.4.12.草

个人简历

钱期昭,笔名钱其昭。男,1958年8月1日出生,祖居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横坑村,吉安市作家协会会员。

1964、9~1969、7在横坑小学读书。

1969、9~1972、7在富田中学读书。

1972、9~1974、7在值夏高中读书。

1974、9~1976、7在横坑小学任民办教师.

1976、9~1978、7在吉安师范读书。

1978年参加工作,在富田中心小学任教。

1984、9~1988、7任横坑小学校长,获“吉安县优秀教师奖”。

1997年获《教师资格证书》。资格证号:973670320001624

1998年晋升《小学高级教师(中级)》职称。编号:赣中(小学)2421980068,发证日期:1998年7月。

2001、9~2003、7任王家小学校长。

2003、8~2006、5借调在青原区委宣传部工作。

2006、6~2007、7回富田中心小学任教,任工会副主席。

2007、8~2008、7借调在青原区委宣传部的下属机构青原新闻中心工作。

2008、8~2010年回富田中心小学任教,任工会副主席。

2009年8月~2010年4月,被青原区教育体育局聘请为《青原区教育志》的编委。

2010年4月~2011年被青原区档案局聘请为《青原区志》编委。

2013年6月~1014年被青原区档案局聘请为《富田镇志》编委。

本人喜爱文学创作,早在1978年师范读书时,即在《江西日报》上发表处女作“深山笛声”。教书期间,在《吉安教育》、《吉安教研》上发表了十多篇论文,其中“论教师风范”一文入选《光明日报》主编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论文集;撰写的歌词多次在香港《中华乐志》杂志上发表,其中“永不消逝的彩霞”诗作入选《银河诗坛》;《富田,我可爱的家乡》歌曲制作成光盘,获得了吉安市音协原创歌曲二等奖,荣获中国音协主办的“文化之春”歌曲征集比赛金奖。

撰写的新闻消息、通讯和文学作品一百余篇分别发表在《江西日报》、《信息日报》、《井冈山报》、《吉安县报》。2004年撰写的“吉安横坑的村落文化”的论文收编在法国远东大学劳格文博士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的《吉安市的宗族、经济与文化》丛书上册。

在青原区委宣传部工作期间,主笔编辑了《丹心照汗青》、两期《青原文艺》、《群星辉耀东井冈》等四本书;撰写了电视解说词《魅力青原》及历史文化研究《青原游》两本书,计30多万字。2009年6月,创作的近30万字的红色历史长篇小说《东固暴动》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7月5日《吉安晚报》、7月16日《井冈山报》、7月20日吉安市电视台“今晚八点”都作了专题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广大关注,评价较高。另外,对毛泽东、朱德、邓小平、曾山等革命家在青原区的革命活动作了深入的调查,撰写的“赣西南苏区的发源地——东固”一文引起了省委和中宣部的高度重视,邓小平祖坟的论证工作也引起了高层领导人的重视。

本人撰写的《走进陂下古村》在《井冈山报》头版头条报道,被政府重所重视,2008年,陂下村被批准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09年12月,本人被江西省作家协会吸收为作协会员。

2010年12月29日,由吉安电视台《庐陵时闻》拍摄,本人讲座的十二期“曾山、赖经邦和段起凤的英雄传奇故事” 2011年元月中旬至二月连播。

2011年5月3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2014年7月,30多万字的红色历史长篇小说《烽火赣西南》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注:本文为作者原创,作者已经授权《文化范儿》微信平台独家首发】 文内图片来源于作者提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