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铭小小说:“杭州路10号”风波 “杭州路10号”风波 一篇佚名的小小说《一美元的爱情故事》引起山泉极大兴趣。 在风景区工作的吉姆每天去上班时,邻居老杰克都会递给他一张叠成三角形的5美元钞票,请他从景区咖啡店捎一包4美元的咖啡回来。这习惯保持了好几年。每次代买咖啡,咖啡店女主人艾莉娜总会把事先准备好的一包咖啡和一美元零钞交给吉姆。奇怪的是,只要吉姆捎回的咖啡不是从风景区的咖啡店里买的,老杰克就能一眼识破。原来,老杰克跟艾莉娜曾经是年轻时的恋人,由于艾莉娜的父母反对,他们没能成为夫妻。后来,老杰克的妻子病故了,他打听到艾莉娜在风景区卖咖啡,也早就为人母了,就悄悄在风景区附近定居,并委托吉姆帮他代买咖啡。当年他们恋爱时,因没办法经常见面,就偷偷定了一个暗号,将一美元零钞折叠成三角形装到信封里,让邮递员送给对方以表平安。如今,老杰克为了不打扰艾莉娜的生活,只能以让吉姆每天拿着折叠成三角形的5美元去艾莉娜的咖啡店买咖啡的方式,暗中表达挂念。渐渐的,艾莉娜猜出买咖啡的人一定是老杰克,于是,她也将每次找给吉姆的1美元零钞故意叠成三角形,向老杰克传达着平安和问候。从此,他们又建立了联系,却从不见面。直到艾莉娜去世前,她还嘱咐吉姆,在她去世后,每天照常给老杰克捎回一包咖啡和一美元叠成三角形的零钞。为此,她将一箱叠好的一美元钞票留给吉姆。老杰克直到临死,也不知道艾莉娜已于半年前就去世了。他也同样嘱咐吉姆,在他死后仍然代他每天去艾莉娜的咖啡店,用他死前叠好的一箱5美元钞票,买一包咖啡代表平安和问候。 山泉随手把这篇小小说转发到刚刚加入不久的东北小小说创作基地微信群里,并赞道:“绝妙好文,构思巧妙,情节感人,包袱不断,就像一杯香浓的咖啡,令人回味无穷。” 帖子刚发完,立即引发一片点赞之声。 “这才是真正的爱,深入灵魂的的爱,看完好感动。” “凄美的爱情,只要你好我就好。” “最深的爱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真好!结尾让人想到杭州路10号。” “这就是优秀小小说的魅力,让人产生一个又一个想不到。” 他不无幽默地调侃其中一位文友:“杭州路10号也是景区咖啡店吗?莫非那里也有一位让先生牵挂一生的咖啡女?” 不料,那位文友却这样回道:“ 哈哈哈!你可以继续问:那里也有个艾莉娜吗?两个主人公都先后死了吗?你太有意思了也!” 他立即感到有点不妙。这话好像有点敌意的味道。谁都知道不可能有这样巧的事,在杭州路10号也有个咖啡店,而咖啡店正好处在风景区,里面正好有个《一美元的爱情故事》中提到的艾莉娜,即使有,难道不会是另一个版本的浪漫爱情故事?怎么会这样想呢? 但乐观的他仍想调侃,打出几个夸张大笑的符号:“不敢不敢!”。 “你为什么会这么提问题呢?这是一种什么心态呀?”那人又发了一条。 他敲了两个尴尬的符号:“我只是好奇先生为什么会想到杭州路10号?” “不想要命了吧!” 微信群里又有人发了一条。 不知这人也是在调侃那人,还是在暗示山泉赶紧收手,别再较真。山泉是个文学爱好者,他喜欢交流,但并不想得罪谁,于是赶紧打了两个大哭的表情符号。 那人又写到:“有什么好奇?若真好奇,只能说,两个小说你都没用心看或没看明白。” 山泉更蒙圈了。他明明只分享了一个小小说,怎么变成两个小说了? 他按住性子,“杭州路10号若是小小说名,我是真没看。《一美元的爱情故事》还真是难忘。如有得罪,请海涵。” 那人的口气似乎缓和了一点:“那你应该好好看了于老师的小说再提出一串问题不迟。太冒进了也。” 山泉心想:“这事怎么还跟于老师的作品扯上瓜葛了?哪个于老师?难道是前几天给他打过电话的基地于秘书长?” 他有点生硬地回复道:“好的,我刚进群不久,对大家还不熟悉。不过先生,我只是想调侃一下,没想那么多。” 他没用“各位”,而是用了“大家”。 “哪里可以看到于老师的作品?”微信群里有人问。 “我也不知道,到网上搜索一下吧。或许是于秘书长的作品。”他回复道,却不知自己所说的话又接连犯忌。 “作品叫什么名?” “大概叫《杭州路10号》吧。” “于秘书长是谁?”突然,他调侃过的那人又发话了,“是于德北老师的作品!” 我的天!他冒出了冷汗。他知道于德北是谁,就是刚刚公布的坤健“灵芝杯”小小说比赛主要评委之一。本来只是想调侃一下,不曾想捅了一个大篓子。无知者啊,你虽无畏,但确实很可怕。一定要找到杭州路10号,尽快了却此案。 很快,有人搜索到了这篇引发争端的作品,是一篇小小说,名字果真就叫《杭州路10号》,作者于德北。小说中描写一个自甘颓废、百无聊赖的待业小青年,自编自导了一个写信的游戏,他在信中倾诉了自己对人生的悲观态度和痛苦,甚至把自己描绘成残疾人,完全无法解脱和自救。信写完后,他随便编了个地址和收件人——“杭州路10号袁小雪”,就塞进了邮筒。没想到,他果真收到了署名“您的朋友雪雪”的来信。自此,每个月他都能收到一封来信,甚至还有一些励志的书籍。后来,他实在忍不住,决定要去找到袁小雪,向他澄清事实和道歉,请他别再写信了。他果真找到了杭州路10号。令他没想到的是,写信者是一位刚刚去世两个月的老教授,他临死前为陌生的失意者写了很多信,并叮嘱老伴儿每个月寄出一封。 山泉为自己以前没看过这篇大师级作品感到羞愧了。真的这么巧,那位佚名作者的作品竟然与30年前于德北老师写的作品同曲同艺。 在职时他是一个十分认真的人,各项工作从来不拉后,却始终没有得到晋级,可他不在意。一年前,他被聘为某编辑部执行主编,便如鱼得水了一般,把所有烦恼都撇到了脑后,业余时间不是去登山、攀岩、游泳,就是练习吹口琴、写硬笔书法,还把十多年前放弃的文学写作爱好重又捡起。他喜欢与人交流,想学习别人的长处,可没想到交流也是要讲究技巧的。碰到这么尴尬的境况,只能怪自己孤陋寡闻。 他陷入沉思。下次进群还要不要参与作品评论?凭自己的性格,再掀起风波怎么办?“本无马,为何单单伸出一只手掌来?好生奇怪。”“小小说世界里,提袁炳发,必是《弯弯的月亮》,于德北,必是《杭州路10号》。这些,写小小说的人应当耳熟能详。”微信群里这些议论文字令他有点眩晕。 正在此时,又有一人发帖了:“大家别调侃我!这是我三十年前的旧作,如何能和大师比!‘一美元’虽‘佚名’,但一点不输欧。亨利,是大师级作品。” 风波戛然而止。 2019年7月11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