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红山文化玉器孔道 辽宁丹东 高呈哲 红山文化玉器是玉文化肇始, 是奇葩,是玉文化的符号,它所承载的不仅仅是厚重的玉器文化历史,更多是我们祖先的想像力和聪明智慧。 图一,图二,图三是我的收藏,分别是红山文化玉器玉猪龙,人首蝉冠复合玉佩,红山文化玉鸮。这三件玉器型式各异,但是孔道却极其相似,这缘于远古时期加工工艺的一致性。 图一,红山文化玉猪龙 这件红山文化玉猪龙高5.6公分,宽3.8公分,厚1.9公分,是红山文化玉器中典型的器物,也是比较多见的一种,全身呈鸡骨白状态,其嘴部和猪嘴相似,身部类似龙的蜷曲状,故得名玉猪龙。 图二,红山文化人首蝉冠复合玉佩 这一件红山文化时期的佩玉,高5.8公分,宽3.4公分,厚1.5公分。一只蝉卧在人首之上,有天人合一之寓意,通体留有两块天窗,并留有两个配带孔道,在现有的红山玉器中并不多见,经红山文化玉器研究大师李祥云老师命名为人首蝉冠复合玉佩。 图三, 红山文化玉鸮 玉鸮,高4.6公分,宽5.5公分,厚1.4公分。鸮,猛禽也,在红山文化玉器中,鸮比较多见,史前人类为什么对猛禽情有独钟,刻意制成标本,这可能和崇拜图腾有关。 勿容置疑,远古时期玉器大多是作为佩戴饰品留存于世,孔道就是用于佩带而留下的系印。一件玉器的孔道是玉器整体加工中比较重要的一环,佩戴以后,不仅要表现出图腾的一面,还要有美的享受,还要和非富即贵的身份结合起来,所以说红山玉器外在的美是和孔道联系在一起的。 下图是玉猪龙A面孔道 ,此孔道光滑圆润,内壁宽松,入口处为喇叭状,鸡 骨白的包裹物掩盖了大部分螺旋纹线 看看B面孔道和A面如出一辙,所不同的是孔道尺寸和形状略有不同。 人首蝉冠复合玉佩孔道,此孔道加工粗糙,缺少打磨痕迹,但是把史前玉器加工的原生态表现的淋漓尽致。 看B面孔道,和A面大同小异。 玉鸮孔道,这种双孔道特别直观地表现出解玉砂加工后的痕迹。 斜窥孔道图片简单明了,看似简单的纹痕,但是要想克隆出来这样惟妙惟肖的孔道是很难的。有专家认为,红山玉器孔道是最难复制的,我赞同这个观点。 红山文化玉器孔道是整体玉器中的微观表现,尽管如此,它还是把古人玉器的加工方式完美地表现出来,这也是鉴定红山文化玉器最有说服力的佐证。目前的许多仿品其表面已经克隆的惟妙惟肖,最后都因为孔道加工而功败垂成。 用锥类工具打磨玉器孔道最明显特点是玉器初始的喇叭孔和不规则的半螺旋纹线,螺旋纹线的出现是因为解玉砂粗细不均所致,红山玉器孔道或多或少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此纹线,这种纹线和现代合金工具钻出的孔道看似相似,而其实是天壤之别,就像一辆马车和一辆汽车分别在不同的道路上行驶一样。 玉器加工对古人而言绝对是一个漫长工程,说是几个月几年都不为过。特别是古玉孔道加工,需要的是时间,耐力,技艺,这一点,观察玉器的双面孔道就可窥出端倪。 红山玉器所有的孔道几乎都是从双面对凿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发现红山玉器的双面孔道外观都不尽一致,这一点证实了双面加工推测的理论。显然,古人的思维加工和我们并无异同,尽管孔道内壁不够光滑,但是用我们今天的眼光去看已经是尽善尽美了,因为古人已经贡献了他们的全部智慧。 进一步观察玉器孔道的内壁还会发现,孔道内比较宽泛,个人认为这是玉锥第二次加工所致,也就是说第一次孔道成型之后,要在第一次的基础上更换小一点的玉锥继续凿磨,直到和对面孔道畅通为止。 单以这三件孔道而论,观其孔道的成形是经过多方位多角度加工,多次锥形工具使用才致最后的竣工。当然,这种概论只是从这三件玉器孔道形状而论的,并不是所有的红山玉器一概而论。不过总体而言红山玉器孔道多有相似之处,第一次加工成形后呈现喇叭孔,螺旋纹线,阶梯,注意,阶梯的形成是更换工具后二次加工所致。 【注:本文为作者原创,作者已经授权《文化范儿》微信平台独家首发】 文内图片来源于作者提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