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彬良:清明絮语

 妙趣横生 2020-07-17


杨彬良:清明絮语

清明絮语

  1

  清明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它在农历仲春与暮春之交。这个节气自上古就有之,是龙的传人上山祭扫祖坟的节气,也是国人亲近大自然、踏青、游玩的大好时节。为此,古人把清明称为祭祀节、踏青节、行青节等。它兼具人文与自然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又是传统节日,二者兼而有之。

  清明祭扫祖坟习俗经历朝历代沿袭,已成为我国固定礼俗。我的家乡在农村,开门就见山,出门就踏青,可以说身处青山绿水之间。在那时,老百姓连温饱都没解决,那些贫民百姓一年到头与泥巴为伍,只有辛勤地劳作才能艰难地生存,谈何容易,哪有闲情逸致去春游。什么“千里莺啼绿映红”,“春风又绿江南岸”等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都是那些文人墨客搜索枯肠描写华夏大好河山的景致,也只有那些达官巨富这样的人才有心情去享受。一直以来,家乡人遵祖上遗风,主要把清明节当作肃穆的扫墓节。

  祖宗虽英灵远,但嗣孙铭于心。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大家很重视,以往我的家乡过了春分节,人们就开始陆陆续续地来到山上祭扫祖坟,这个祭扫活动一直到清明节为止。那时大多数人因农事繁忙或天气原因,个人灵活上山扫坟,一般不聚集在清明节这个节点上,怕到时因天气或农事等原因有所耽搁。家乡人有下雨应节气的说法,积历年之经验,清明节多雨。唐代大诗人杜牧曾经写下:“清明时节雨纷纷”,这诗句也印证了清明时节多雨。即是天公不下大雨,只要是雨蒙蒙挂春纱的天气,扫墓人一进山也会全身湿漉漉的。

  2

  家乡人对于上山挂地(扫坟)曾经流传这么一句俗语:“清明前挂纸钱,清明后挂茅蔸”。这句话的言下之意是清明前扫墓有灵验,清明后扫墓没有灵验。虽说清明前扫墓有灵验,谁也无法验证,只是老百姓祭祀祖先的一种流传而已。但其中还有讲究,其讲究是清明前一天不能上山扫墓,这一天是寒食节,倘若选在清明前一天上山扫坟,就是叫祖先吃寒食,因为这一天是禁火日,又称禁火节,冷节。

  至于这一天为什么叫寒食节?老百姓只知道这一天不能上山祭扫祖坟,终究其来由,就知之甚少。据史籍记载:寒食节的起源是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十九年,大臣子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后来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为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焚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又因为清初汤若望历法改革以前,清明节定在寒食节两日之后,汤氏改革以后,寒食节定在清明前一日,这也就是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的又一来由。后来在我的家乡,清明节这一日既是祭扫祖坟的节日,但这一日也可以修整祖坟,换碑立碑,迁葬改葬等。只有这一日什么都不忌,不需要另择吉日。

  3

  俗话说:“若要发,茅窝里寻老爹(dia)”。鉴于以前祖先的坟墓好多没有墓碑,只用一块柴砖竖在灯窠里,没有碑文及其它任何文字记载,难以寻找或辨认其祖先,但好在以前先人安葬一般都请了地先(又名风水先生也叫堪舆)看风水,一般谱牒都有文字记载,其先人葬于何山何地,坐何山向何山,分金几度等载得明明白白,只要把罗盘在墓的灯窠前一放就便知。好多人就在长满柴草及荆棘的刺蓬里找到或辨认自己祖墓的。

  清明扫墓,一般是只要能走动得男妇老幼“全家均申”上山祭扫祖坟。那一日人们除了虔诚地提着一篮装有一钵自打的大大的,圆圆的,顶上尖尖的挂地米果(一般是9个或12个)、酒、腊肉、纸钱、香烛、爆竹(现在也与时俱进,有的买包子、馒头、油煎饼、水果……)等供品来到山上去祭祀先祖外,还要带上镰刀、锄头等上山。到了墓地先要把茅草、荆棘砍开,然后摆好供品,点香烛,向坟头压纸钱,燃放鞭炮,接着向先人行跪拜礼,最后疏通水沟向祖坟培上新土等。在祭扫的当儿,也能偶尔听到几声凄凄的哭声,这哭声是一般来自扫新坟的。当时我对杜牧的”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描写,因父母尚健在,没有什么感受,甚至还有置疑,认为是过于夸大其辞。自2005年和2007年我父母相继谢世,我才深深体会到杜牧笔下的《清明》不愧为千古绝唱。之后,我每年清明上山扫坟都是双眼噙着泪水,提着祭祀的供品和家人上山祭扫父母及先祖。到了山上,我伫立在父母墓前,想起昔日至亲至爱的父母,如今只见两抔黄土,早已泣不成声,成了泪人。内人每次清明上山前都特别提醒我千万不要哭,几个孩子都在外面,你一哭父子(女)连心,他们在外心也不安。可我一想起娘亲十月怀胎,夜深人静时双膝在床上跪行,一把屎一把尿,不知化费了比他人多多少倍的劳心劳力才把我拉扯大。后来父母缴我读书,为我娶亲,春燕衔泥为我筑巢,使我有个遮风避雨安身立命的地方……而我愧为人子,堂堂五尺男儿未报父母于万一。一想到此,感情的阐门已无法把控,泪水不自觉地滚滚而下。

  4

  回想小时候清明祭扫祖坟,我们小孩特别喜欢,那时我们年幼不谙世事,不懂得祭扫祖坟的意义,完全为了满足自己这张小嘴。在阳气初上的农村,春风拂过,赶走了寒冷的冬天,迎来了桃红柳绿春意盎然的季节,漫山遍野的杜鹃花(映山红)像火一样红,红遍了山中的沟沟壑壑,一岭一岭的油茶树挂着些许青涩的茶包和肉乎乎的茶耳。我们一到山上就野了,尽管大人在教我们如何祭祖扫墓,并一穴墓一穴墓地介绍其祖先来,可我们的心思不放在这,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也顾不了大人们的说教及吆喝,趁大人祭祀间隙就像脱了缰绳的野马,在山上到处乱跑,去寻找我们能过嘴瘾的吃食。我们爬上油茶树摘茶包茶耳,这些东西软绵绵的,酸酸的好吃。可惜这时的油茶花已经凋谢了,只有在金秋,开满山坡那白白的油茶花并不比三月的杜鹃花逊色,它们笑得那么灿烂。花朵里那盈盈的糖水犹如蜜汁一样诱人。霜降时节,我们跟着摘油茶的父母们上山捡木梓。看着这些油茶花,我们用嘴唇对着含笑的油茶花贪婪地吮吸其中的糖水,弄得脸上和手上到处都是黏糊糊的。可现在这个季节甭想了,只是到了回家时,还不会忘记折一捆杜鹃花回去。这些杜鹃花只要抽掉中间像火柴杆似的须儿,就可以一把一把地塞起嘴里吃,这些花儿吃起来有酒味,吃多了也会醉人,故我家里又把它叫做酒酒花。

  女人们扫完了坟之后,柳成得此良机,带着丝丝的愁肠,但也忘不了生计,也趁机捎带搞点“副业“,摘些蕨菜回去。毛茸茸的蕨菜一株一株地竖在地上,它是一种营养丰富的绿色食材。它清香滑润,清凉爽口。不要说在过去勒紧裤带过生活的年代,就是现在解决了温饱,生活渐渐迈进小康的日子,它也不失为一种“山珍”。尤其是蕨菜炒腊肉,那香味好极了,简直是妙不可言,可为餐桌上的佳肴。其操作并不复杂也很简单,只要把蕨菜摘回来去掉外层的丝,切断焯水,冲洗炒干盛出,然后切好腊肉、姜、蒜、辣椒等,把肉和辅料放在锅里炒香,下蕨菜调味翻炒至熟即可装盘食用。

  有的在沿途田埂上摘艾草回去和点糯米粉打艾叶米果。绿绿的带有纤维状的艾叶米果无污染,这是纯粹的绿色食品。这些经过人工打制的艾叶米果既可口,吃了又通气,咬一口,一不小心糖汁就会喷射而出,弄不好就会烫嘴。也有人把它做成丸子用油炒,最后烩糖,家乡人叫它艾叶油炒米果。这些经过油炒的艾叶米果吃起来也润滑,又香又甜,润肠道。

  以上这些可以赠人让亲邻享用,可扫墓归来的祭品米果等,一般不能让外人吃,家乡风俗有这么一说,外人吃了祭祖的供品会带走子孙。当然被遗在墓地上的物件如镰刀、锄头等也不会有人捡,捡了回去犯晦气。当然这种说法是唯心的。有一次,我村有户人家祭扫祖坟回家时忘记了收起那提足足有四五斤重的腊肉,第二天炒菜切腊肉时才记起丢在山上了。于是急切切地赶到山上,腊肉竟然安然无恙地躺在坟前,虽然人不捡,好在还没有被野味叨走。

  5

  追本溯源,清明节自古就是法定节日。唐代时,由于官吏回乡扫墓,时有耽误职守的事,唐玄宗颁布政令解决假期问题,开始规定寒食节放假五天。“自令以后,寒食节通清明,休假五日”;宋代的寒食节,清明节也放假七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确规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

  曾几何时?清明节扫墓被强迫中断数年,国人不敢提着供品上山祭扫先祖,因为那时被视为“四旧”,祭扫祖坟被当作封建迷信,倘若知道有人上山祭祖扫墓,就要抓起来上纲上线地进行批斗。那个时候还有谁敢顶风冒犯时政?即使胆大的,也只能偷偷摸摸,敬个祖宗也像做贼一样,当时这种政策确实有点偏颇。今天想起来是不是有点数典忘祖?其实,清明上山扫墓也是一种孝道。孝道是万物之缘,最大的善是孝,最大的恶是不孝。百善孝为先,父母是心中的佛。有些人不孝父母去敬神,殊不知是无益的;有些人在生父母不孝敬,殁后大势操办,这是对父母最大的亵渎;有些人对父母不孝,却削尖脑袋去做官,试想这样的官能为百姓服务吗?为何封建社会官员要升迁提倡“举孝廉”?父母故为何要“丁忧三年”?这就是坚守一个“孝“字。人是万物之灵,人岂能不如鸟兽。”乌鸦有反哺之义”、 “羊有跪乳之恩”。人们清明去扫坟,是怀着孝心和感恩之心来表达对先人的无限思念、缅怀、寄托哀思。尽孝道是善的教育,不是封建迷信,其精神内涵是慎终追远,不忘根本,继承遗志,承担责任。

  文革一结束,国家拨乱反正,国人又开始恢复了清明祭祖扫墓。大家又能光明正大地提着供品上山祭扫先祖,官方也开始公祭赫赫扬扬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2008年,中央政府根据民风,民俗,民情也出台了一道令国人企盼已久的政策,清明节被正式成为我国的法定节日。清明节全国放假一天,即农历清明当日,至此,清明节大部分与双休日调休,连双休日共休假三天,便于远在异乡的游子回梓里祭扫祖墓。这时,政府也认为清明祭扫祖墓是缅怀祖先,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能唤醒家族的记忆,还可以促进家族乃至整个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1980年后,全国老百姓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年年丰产,老百姓过上了丰衣足食的日子,后来大多作一季稻。昔日的清明时节是农忙时期,可如今清明时节农事不忙,加之坟山的黄泉路大多硬化了,好多家庭又有了代步的交通工具,所以再也不惧农忙和下雨,加之孩子们大都驾着私家车回家祭扫祖坟。为此,大部分人家为了等候和孩子一起上山扫墓,都定在了清明节当日。现在的清明节那天上山扫墓的很多,顿时行人人来人往,山上到处都是点燃的香烛,烟花爆竹响彻山林,所有的坟山闹哄哄的。因为大家都聚在清明节这一天祭祖扫墓,久违了的山冈倒是挺热闹,但容易引发火灾。因此,每到临近清明节,各地政府都会贴一张告示禁火,要求祭祀者清明节上山要文明祭扫,要严防火烛,不准带火种上山等。谁烧山谁坐牢!曾经有人把这不当回事,在祭祀时没有引起高度重视,结果点燃了山场,派出所把肇事者拘留并罚款。如今碰到清明节天气晴朗,祭祀者只在坟头压纸钱,坟前摆供品等,不敢点香烛,不敢放鞭炮烧纸钱,把带去的香烛稳稳地插在灯窠前,以此聊表祭祀者拳拳之忱。

  今年庚子清明节,由于新冠病毒作祟,客居他乡的游子们难以如愿回到故里祭扫先祖,他们也效仿时兴的”网络祭奠”,游子们通过“网络墓园”、“云祭扫”来表达对逝去的先人的深切缅怀。

  近几年随着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清明祭扫花样层出不穷。考虑到“低碳、绿色、文明”,现在清明节祭扫又有新时尚,例如:有家庭悼念、祭酒祭奠、鲜花祭奠、植树扫墓、追思祭祀、音乐祭奠、影像追思、媒介祭祀以及上面说的网络祭祀等。无论哪种祭祀形式,万变不离其宗,都是对逝去的亲人寄托无尽的哀思。

  作者简介:

  原名杨彬良,退休教师,江西莲花人,市诗词学会会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