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艺术工场 · 李晖:习字、画画就跟吃饭、睡觉一样,是每日生活中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正午文化 2020-07-17


这些年我就接受过一次采访,一家卫视拍摄25分钟的专题片《笔墨人生》,那三天我什么都没干,就跟着拍摄了,从此再不接受采访,一是占用的时间太长了,二是也没什么好说的——李晖在接受《正午文化》专访时心有余悸地说。好在我们的采访时间不长,而他又在“瓷·无能胜”撤展当口,不误他创作。


从十几岁拿起毛笔练字,李晖与“笔墨”打了大半辈子的交道,对他来说,习字、画画就跟吃饭、睡觉一样是每日生活中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平日里,他一拿起笔来,六七个小时停不下来,就连大年初一,全国人民都有借口睡个懒觉时,他也会早早起床,趁着朋友还没登门前,练上几笔。他说:“有人嗜酒,有人爱烟,我不嗜酒、爱万宝路烟,更大的嗜好就是练字,一天不写都难受。”

李晖喜欢书法很大程度是受他父亲的影响,李父写的一手漂亮的钢笔字,但凡看过的人没有不夸赞的,这在幼年的李晖心里种下了一粒种子,他渴望有一天自己能像父亲一样,写一手好字。十五岁时,李父送给他一支“狼毫”,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支毛笔,至此开启了他的“笔墨人生”。

李晖开始习字时,书法还被当做“四旧”,没人肯教,他就买来字帖,偷偷在家里自学。从晋唐名家碑帖到颜真卿的《勤礼碑》,他一日不辍,不论刮风下雨都会坚持,这为日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83年,20岁的李晖参加了沈阳文联举办的书法高级班,有机会系统地学习书法。其后,他又有幸结识了知名书画家、篆刻家郭子绪先生,并拜在其门下学艺。在这位名家的指点下,李晖进步飞快,笔法从容,字体飘逸,遍阅古今著名碑帖,增损取舍,形成了自己的独家特色——行书章草,超然洒脱;甲骨钟鼎,禅意妙生;秦篆汉隶,古朴苍劲。

辽宁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卢林评价他的书法曾说,“李晖书法用功极深,在笔法的锤炼上:由笔实墨沉到笔灵墨活,渐渐接近了力实气空的高超境界;而对于结字,能把握住笔势的往复提按,有心经营,无意为之,呈现出一派天真烂漫的迹象。其线条简洁干练,整体感觉安静祥和,不激不厉,静极生慧。”

是的,安静是李晖书法最大的特色,见过李晖作品的人都会不知不觉屏气凝神,归宁身心,让自己由外到内安静下来。

人说,见字如人,李晖的书法透露的是他静穆的灵魂。如今的书坛百态丛生,鱼龙混杂,创新被喊得满天响,但李晖能不被喧嚣的外部环境所扰,不受名与利所困,静下心来,把毅力和灵性全用在对文字之初形态的探索上,溯本求源,入古出新。


“书法是安静的,是人把它写浮躁了。”在李晖看来,想真正把字写好,就要“耐得住寂寞”,就像深山里的花朵,无意于追求人们的欣赏,自然安静地开放,反能透出一种幽深静穆之美来。

“天道酬勤”,即便李晖从未想过从书法上捞好处,但各种展览的邀请依然纷至而来, 1989年5月,他受邀参加首届国际青年书法展览;同年8月,受邀参加第四届全国书法展览;1993年6月,受邀参加第二届全国新人新作展;2007年12月入展辽宁省第二届兰亭奖书法展……

李晖把工作室设在居民区中,为的是闹中取静,又能享受居家的闲适与随意。工作室里的陈设古香古色,大多是他外出采风时收来的老物件,也有书友画友赠予的书画作品。清晨,给自己沏上一壶好茶,他能在屋里待上一整天,种种花,弄弄草,临临帖,画幅画,翻翻古籍……连工作室的员工也觉得他是个“宅男”,“我来有八九年了,除了办展需要,基本没看见他出门应酬、参加饭局。”

但只有李晖自己知道真正做到“致虚和,守静笃”是件多不容易的事。刚开始书法创作时,他还在服务公司上班,白天业务繁忙,只有晚间才能用来习字,常常要熬到凌晨二三点,才定下心来,全心投入创作。后来,自己开了装修公司,更是忙起来没日没夜,能用来习字的时间更少了。

“写字讲究一气呵成,没有改错的机会,一旦被打断很难接上了,即便接上前后的精气神儿也不一样,作品就废了。”所以每次李晖提笔前,厕所都是上好的,以防写到中途出现状况,可是办公司就不一样了,手机一天难有消停的时候。有一次,他正在创作《心经》,正写在兴头上,一个电话打了进来,精神一溜号,手一抖,这张即将完成的《心经》就毁了。


为了能有一个安静的创作环境,李晖2001年收掉全部业务,专心做起书画工作室——四禧堂。收入自然要比之前打了折扣,但在李晖看来,“自己做得欢喜,收入足够养家,没有比现在更好的时候了。”

李晖的爱好极广,除了写字,他还喜欢水墨画与篆刻。常年书法练习的积累,令他对线条、笔墨关系特别敏感,所以无论是画画,还是篆刻都极易上手。他的篆法不衫不履,用刀一任自然,书法感极强,一方篆刻“我行我素”朱文印章,更曾令他的师父郭子绪老师大为赞赏。而他的画作,多以鱼、鸟、残荷等小物为题,多留白,有着一股空灵、自然、洒脱的禅气。

前年,李晖跟着一位朋友到景德镇游玩,林立的瓷器作坊,随处可见的青花、粉彩深深吸引住了他。在跟几位瓷器大师多番交流之后,李晖萌生了将水墨书法搬到瓷器上的想法。

陶瓷不比宣纸,能润,可以“浓破淡”,也可以“淡破浓”,为了能达到跟宣纸一样效果,他足足学习了一个月如何发墨,蹲在瓷器大师的工作坊里学习画法,也虚心向烧窑师傅请教何种薄厚的染料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一个月后,李晖首批陶瓷作品出炉,一件件瓷器拿出来,除了几件釉彩略微不足,竟无一作废品,而作品所展现的意境,一如他的书画般,满是禅意。这令在场的曾与他打过交道瓷器大师也惊异于他天赋过人。


或许是在瓷器上找到全新的创作热情,同年,李晖又把创作的载体投到了宜兴的紫砂器上,将自己几十年积累下的绘画、书法、篆刻技法悉数用到紫砂书画的创作中。

两年时间,李晖创作的瓷器、紫砂器作品近百件,成功率竟极高。不久前,他在沈阳艺术馆举办个人作品展《瓷·无能胜》,几千人观展,所展产品大部分被抢着订走了。


《瓷·无能胜》个展刚结束,李晖又为8月份在台湾的个人书画展紧张地忙碌起来。刚过50岁的他已感到时间紧迫,“创作高峰期刚到来,我必须利用更多时间去创作,寻求艺术突破。”于是一切与创作无关的饭局、采访、宣传,他几乎都看作是在浪费时间。《正午文化》采访开始时,他就对我说道,“这些年我就接受过一次采访,辽宁电视台拍摄25分钟专题片《笔墨人生》,那三天我什么都没干,就跟着拍摄了,从此再不敢接受采访。一是占用的时间太长了,二是也没什么好说的。”

热爱、肯干、专注,达到精进,在这个过程中享受体悟人生,李晖说这是他做着的一切,如果人生有价值,有意义,就我而言,这就是。

·

·

·

END


李晖

字厢齐,号读月山房,四禧堂,辽宁大学中文系毕业,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沈阳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沈阳市硬笔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沈阳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辽宁省东方书画院常务副理事长,学习书法篆刻30余年,80年代初拜师于郭子绪先生。


出品人王波

主编刘爱萍

首席执行穆霖  编辑张爽  李晨璐  田小摔

视觉总监杜放  视频监制李小姣  设计刘垚  李心彧

本文由正午文化原创,转载请注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