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私享生活 · 把老宅装进房子,不亚于把大象装进冰箱,女木匠为梦想筑屋

 正午文化 2020-07-17




从福建到北京,跨越2000公里,武佳把一幢200年前的老宅搬回了家。

京郊六环外的上苑艺术村,虽离帝都仅有半小时车程,但却是完全不同的一个世界。这里没有人群的嘈杂,也没有霓虹灯的繁华,满眼尽是树木、河流、田地

2009年,一个名叫武佳的姑娘来到了这里。这个在帝都闯荡多年的西北姑娘,早已厌倦了帝都的喧嚣与浮躁,对这里的平和安宁一见倾心,没多做考虑,便买下了一间普通的农家宅院,安了家。

1.2亩的普通农家院,被一分为二,前院是房东自建的红砖房,用于居住;后院是空地,用来种菜。出于节约成本的考量,武佳保留结构牢固的红砖房,仅在后院加盖了木工房和工作室。

武佳最早是学环境艺术设计的,后来去央美进修学习雕塑两年,开始自己做木工。改造老房子对她来说,是得心应手的事儿,凭着空间设计师和雕塑师的经验,她投入了不高的成本,就把院子改造成了只有在广告片里才见得到的摩登范儿。

一间超大的开放式厨房;家具走复古中国风,线条足够简洁;墙上的绘画作品也是同一路线,连楼梯这种最容易被忽略的地方,也摆上一组塑像。就这样,一个普通的民房变得简洁而现代,完全是美术馆的味道,再看不出原本的样貌。

就在她决定搬家的前几天,一个朋友给她带来了“意外惊喜”: 福建有一栋木结构的老房子正在出售。老宅建于乾隆到嘉庆年间,当年的主人是有名的乡绅,无论是老宅的制式,还是建筑的做工都相当考究。

在杂乱的拆迁现场,武佳见到这栋宅子的第一眼,一切便一发不可收。残垣断壁在夕阳的余晖中,展现出一种惊心动魄的绝望之美,她决定把这栋200多年的老宅搬回北京。

武佳希望尽可能保留老房子原本的结构、比例和形式,不去破坏传统的韵味,于是老宅的每一块砖瓦、柱子都被小心翼翼地拆下来,全部一一编号,成百上千的砖瓦和木料按顺序放置妥当,然后跨越2000公里,搬到了北京。



搭建这些零散部件让人头疼,虽然当初拆解时,每条梁上需要配什么样雕花的部件,都是有记录的。但缺失、破损的部件,如何选料做旧,与原木对接,武佳自己却搞不定。

于是她从福建当地请回了两位老匠人,指点整个安装过程。所有部件先在地上拼装好,再立起来。一个一个木件,徒手组装,没有使用任何电动工具。整体框架搭建得差不多了,再为屋顶铺瓦。从部件配对到整个木屋组装完成,整整花了一个月时间。

这一经历,让武佳更加佩服建筑老宅的那些匠人,也更着迷于木头。老宅让她完成了这隔着200年的对话,也让她明白了如何从生活里捕捉有趣的瞬间进行创造。

童年时候的武佳,想象力丰富,喜欢动手做一些小东西。读书时,她最乐此不疲的事儿,就是课间活动时,美滋滋地跑到讲台上捡老师用剩的粉笔头。这些被遗弃的东西在武佳手中焕发出新的光彩,它们被刻成各种各样的小动物、人、场景或是带盖的小盒子。那时武佳的书包里总是装着一堆零零碎碎的小工具:针、掏耳勺、铅笔刀、小镊子,只要能把她想象的形状刻出来的工具,都被她收入囊中,宝贝似的随身携带。

在自己建造的这所房子里,武佳仿佛又重新回到了童年,除了饮食起居、设计创作,她还可以随时感受到过去那个时代匠人的精神气质。走着,坐着,躺着,就会有灵感轻轻划过她的头脑,触碰她的指尖,结果就有了她创造的小玩意:装干果的木碗碟、木卷尺、木U盘……难以想象,木头可以如此柔情。

与这些老木头相处久了,武佳对保护老宅也有了新认识:对木头来说,只要不用就特别容易腐烂。“不管是木头、旧物还是家,真正价值就在于使用。你要做的,就是日复一日,和它们生活在一起。”

现在,在自己建的这所房子里,武佳读书、画画、聊天、晒太阳,有时也会亲自下厨房招待朋友,做最拿手的油泼扯面。200年老宅的孤独等待,仅为这摆满了她从世界各地淘来的小玩意时的春暖花开。夜晚的静谧独属她与老屋。阁楼之上洒满白月光,她常常在夜色中向远方眺望,眺望俯瞰这个急躁城市的星星,眺望抚摸人们安眠的月亮,眺望老屋远处的风景,看雪压银杏,听雨打窗棂。


曾经有人疑惑武佳的选择。武佳坦诚解释:“你有没有试过从疾驰的车里看风景倒退,一切模糊不辨。其实,岁月的虚掷要快过车窗里流逝的风景,走慢一点能看清生命里那些有趣的人与事。”

·

·

·

END


 武佳 

80后,在北京六环买了一处老宅,

做空间设计,做雕塑,做木器,

喜欢别人喊她“女木匠”。


出品人│王波

主编│刘爱萍

首席执行│穆霖  首席记者│王恩泽  

编辑│张爽  李晨璐  田小摔

视觉总监│杜放  视频监制│李小姣  设计│刘垚  李心彧

本文由正午文化原创,转载请注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