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末阅读 · 也别烦鸡汤,看看这12堂哲学课够不够你逼格的高度

 正午文化 2020-07-17


一本书一旦与鸡汤挂钩,那些有学识的人就立刻对其退避三舍,一脸嫌弃。仿佛鸡汤是什么值得鄙夷的东西。

然而,没办法否认的是,从过去到现在,大众对于鸡汤的追捧,又总是那么的坚不可摧。尽管有不少自以为是的学者长篇大论的来声讨鸡汤,但它依旧是书籍销量中的佼佼者。

有没有想过,或许,是人们真的需要它?


我习惯性的把鸡汤书籍分为三类:一类是单纯歌颂生活的,采用原始粗暴的赞赏,对生活中的丑恶视而不见;一类是恶搞鸡汤,直指生活问题,却主张勇敢面对,用词犀利,敢于自嘲,受广大叛逆者欢迎,像咪蒙;而第三类,大概就是今天要说的这本书,冠之以哲学的名头,对生活中的每件小事儿做出所谓的“分析”,然后给你一套有理有据的方法论,告诉你用哲学方法如何化解或者看开。

其实,三者都是鸡汤,无所谓高低,只不过逼格略有不同,选择的人群也就有所差异。

懂得用哲学的衣服包装鸡汤的朱尔斯的确聪明绝顶。他给“资深”文艺人一个名正言顺阅读鸡汤的理由——“我们不是在随便感慨人生,而是在用哲学思维审视自我。”

从某种角度上来看,我们的确是需要鸡汤的,不管我们自己愿不愿意承认。

你我可能是街头摆摊的“生意人”,是穿梭于谈判场的商务人,抑或是以笔为生的书生文人,是屏幕里熠熠生辉的明星……在生活中,我们谁都逃不掉考验,包括人性的,也包括社会和时代的。本质上,我们的精神世界从来都是需要抚慰和释放的。而不幸的是,我们的身边又极度缺少可以吸收负能量的“空洞”。所以,心灵鸡汤一类的书籍有了一大片的阅读市场,绝非偶然。

只是大多时候,我们习惯把自己架在一个高度之上:我们有学识,所以拒绝别人的说教。我们够胆量,所以拒绝息事宁人的安抚。我们渴望奋斗之后取得的成功,所以拒绝任何懒惰认输的借口。总之,我们在心理上是拒绝鸡汤的。

需要与排斥,强烈的矛盾得不到调和,之后,作家们学会了包装,读者们学会了妥协。《生活的哲学》就是一个颇为成功的例子。

略显深奥的句子,加上几个晦涩的理论,配上某某主义的注解,立刻可以让一碗鸡汤升级为“另类营养”。这本《生活的哲学》,引入了苏格拉底、柏拉图、爱比克泰德、伊壁鸠鲁等12位古典哲学家和他们的哲学观点,给现代人上了12堂哲学课,以此来提升逼格,再潜入生活。探讨了如何面对孤独,如何对待迷茫,如何排解欲望,如何理解人生,如何思考死亡……不得不说,这些话题并不新鲜,却让每个人都无法绕路。

朱尔斯用哲学的思维,让读者去承认,那些被“错置的控制欲”,那些“文明累赘”。偶尔你会看到苏格拉底式的乐观主义,偶尔你也会遇到毕达哥拉斯的智慧。尽管有些拼凑的痕迹,也少不了寻常鸡汤的套路,但它确实是一本能够帮你躲闪抑郁的好工具。



智慧不能纯粹是理论的

——你需要离开你的椅子,

看看你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如何。

·

我们为什么要吃东西?

我们吃是因为身体的需要。

它是必须的。但是如果你从中获得许多快感,

让它控制你,那就危险了。

就像苏格拉底所说的——

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不是为了吃饭。

·

我们只有在有动机、有改变

自己的情绪推动力时,

才会动手去改变自己,

这种情绪推动力可能源于人生中的

危机和我们的人际关系,

源于我们的理性告知我们

说我们目前的人生轨迹错得离谱。

·

把我们自动的信念通过

苏格拉底式的省察带至意识中

(苏格拉底式的询问和记日记),

以裁定它们是不是理性的。

然后我们带着我们新的哲学洞见,

重复它们(记忆、重复、榜样),

直到它们变成新的自动的习惯。

·

“对于欲望,有些是自然的,

有的是没有根据的。

对于自然的欲望,有些既自然又必要,

有的只是自然的。”

为了实现平静的生活,

伊壁鸠鲁主义者要省察他的欲望,

看看它们真的是自然的、必需的,

还是相反。

他们要考虑它会带来的快乐,

以及痛苦和不便,并且要“比较这二者”。

·

人类是自然之道构成的肉身。

我们的理性本质跟宇宙的本质是相互联系的。

这意味着自我是自然的一部分,“

发现一个人真实的自我”就是

去发现一个人本性中的宇宙。

在赫拉克利特看来,“人生的意义”,

我们活在这个星球上的理由,

就是去壮大我们意识的火焰。

·

我们的个性就像处于内战中的社会,

或者一艘没有船长的船,

每个船员喊着朝向一个方向。

但是,柏拉图坚持认为,

我们可以训练自己的理性,

使之凌驾于其他声音之上,

去努力做出更加智慧和长远的决定。

·

爱比克泰德说,

大量挫折来源于我们的两个错误:

我们妄图完全掌控某些外在的、

不在我们掌控范围内的东西;

同时,却又没有承担起

管理自己内心信念的责任。

·

塞内加提出,也许导致愤怒的主要谬误是,

我们会对事情的结局有过于乐观的期待。

愤怒的人对世界欠他们的非常敏感,

对他们得到的却视而不见。

·

你要是按照自然来造就你的生活,

你就决不会贫穷;

要是按照人们的观念来造就你的生活,

你就决不会富有。


“接下来读大学的3年时间里,我的课业很顺利,而我的情绪却越来越糟糕。恐慌像地震一样袭来,毁掉了我理解和控制自我的信心。我觉得我说不清内心发生了什么,所以我就日益退入自己的外壳内,这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这是朱尔斯在《生活的哲学》中写到的一段文字。而这段文字,也成了他一生中最隐匿又最常提起的一段故事。“街头哲学家”的头衔也因此而来。

朱尔斯是伊顿公学和哈佛的毕业生,之后做了金融记者,在前途一片光明的时候,却陷入了社交恐惧症和抑郁症。


据朱尔斯回忆,大概是因为中学时代曾沉迷毒品,他怀疑自己也会和他的那些朋友一样,像是坏掉的机器,无法修复。但没人说得清,这是不是他一度陷入抑郁的原因。

而传奇的是,朱尓斯的康复,并非是从专业的心理学家那获得,而是在一群想要帮助彼此的人中间找回的。这次传奇,也造就了一个新的朱尓斯。目前,他已经是伦敦哲学俱乐部(LPC)的负责人之一,并与阿兰·德波顿、朱利安·巴吉尼等其它15位独具特色的哲学家们一起,共同致力于通过哲学,改变生活状态。


一场从抑郁中的意外出逃,成就了现在的朱尓斯和他的书籍。


他说:

苏格拉底说,我四处游逛,

就是为了说服你们当中的年轻人和老年人,

不要去在意你们的身体,或者你们的财富,

而是要努力使灵魂达到最佳状态。

我说:

控制好欲望的人,最懂得躲避抑郁。

他说:

任何人失去的不是别的什么东西,

而是他现在所过的生活。

我说:

如果现在让你惴惴不安,

失去是不是意味着得到?

他说:

有时候是我们不合理的信念

限制了我们自己的人生。

我说:

不合理的信念,大概只能称作执念。

限制人生的,不是信念,而是惰性。

·

·

·

END


出品人│王波

主编│刘爱萍

首席执行│穆霖  首席记者│王恩泽  

编辑│张爽  李晨璐  田小摔

视觉总监│杜放  视频监制│李小姣  设计│刘垚  李心彧

本文由正午文化原创,转载请注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