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可以简单介绍一下苏格拉底说过什么;以及康德的“三大批判”讲了什么。 关于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据说生于公元前469年——中国的孔子去世整10年,卒于前399年。还据说,他的父亲是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士。之所以用“据说”,是因为以上信息,都来自他的学生柏拉图和色诺芬。苏格拉底没留下任何自己的著作,关于他的思想,也基本是这两个学生转述的——这有点儿像孔子。 但是问题也就来了,至少有两个问题——第一,柏拉图和色诺芬所叙述的苏格拉底思想差异很大,甚至有一些是截然相反的,信谁的;第二,这两个学生讲述的苏格拉底的观点,究竟哪些真的是苏格拉底的思想,哪些属于“拉大旗作虎皮”其实是这俩学生自己的意见呢?这两个问题,让后来的学者很伤脑筋。关于第一个问题,大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色诺芬讲到的苏格拉底,不少是从柏拉图那里“转发”的,尽管他又做了些加工;第二个问题,学者们反复筛选了一下,列出了更可能真的属于苏格拉底自己的意见。国外就此出版了不少专著,咱们的北京大学,基于这些著作加上自己的研究,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一本《古希腊罗马哲学》,其中收录了可以认为属于苏格拉底的思想。 首先,伦理学在他的哲学中占有中心的位置。苏格拉底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神按一定目的安排好的;人没有认识自然的能力,研究自然及其规律是对神的干涉,是对神的亵渎。哲学的对象不是自然而是人,对自然的研究是劳而无功,得不出任何结果来的。哲学的目的,是教导人们怎样过道德的生活。要实现这个任务,就必须对永恒不变的普遍道德概念——真正的善有所认识。他主张从怀疑自己开始——“我知道我什么也不知道”。他说,即便那些公认最聪明的人,其实和他一样,对真正的善并不了解。差别在于,那些人自作聪明,强不知以为知;他和这些人之不同,就是承认既不知道,也不自以为知道。他引用了德尔裴太阳神庙的铭文作为自己哲学的格言——“认识你自己。 ”他说,如果能认识到人的智慧很少有价值或根本没价值,人实际上是一无所知的,才能承认神是最聪明、最有能力的。认识自己一无所知,是人们改善心灵,培养道德的第一步。他进一步说,“道德即知识”。从来没有人明知恶而去作恶,一切罪思都来源于人的愚昧无知。勇敢、节制和敏悟等这些优良品性,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理性的心灵来指导,它们不仅不能使人为善,给人带来益处,而且会给人带来害处。因此,“道德就是知识”。 以上大约就是苏格拉底哲学的概要了。可以肯定的是,苏格拉底没说过“人生三问”类似的话。现在的人们,按照自己的理解“归纳”和“下定义”也未可知。 关于康德。康德,1724-1804,整个一生住在东普鲁士的柯尼斯堡,就是现在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是处于波兰和立陶宛之间的一块飞地。康德早期著作涉及科学的更多。1775年,他读到了休谟的著作,惊呼把他“从独断的噩梦中唤醒”,于是发奋研究哲学,写下了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1786);《实践理性批判》(1788);《判断力批判》(1790)。 需要交代一下时代背景。西方近代哲学是从笛卡尔开始的。在经历了数百年中世纪经院哲学的统治之后,随着文艺复兴和科学的发展,迫切需要哲学回答人的思维能力的界限是什么,人类获得的知识何以可靠这样的问题。笛卡尔开了这个先河,并且开创了经验主义和唯理主义两条研究的线索。欧洲后来的哲学家们,确实曾长时间围绕前述问题,沿着这两个线索展开自己的论述的。不过到了休谟,形势急转直下,他一下子把两条线索都推进了死胡同。康德被休谟惊醒,他面对的就是这样的局面。 《纯粹理性批判》,以考察理论的理性或科学;《实践理性批判》,考察实践的理性或道德;《判断力批判》,考察美学和目的论的判断,或艺术和自然中的目的。 三大批判的具体内容不必介绍了。可以肯定的是,这三大批判,和所谓“人可以知道什么?人可以期望什么?人应该做什么?”没啥关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