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末阅读 · 上天注定了很多,唯独没有规定你与时间的相处模式

 正午文化 2020-07-17


林特特说,不管是焦灼地忙碌,还是随缘地解决,只要你在做着什么,没把时间浪费在无用的焦虑与抱怨上,结果总不会太坏。

第一次听到林特特这个名字,还是在几年前,从《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这本书上。当时还有一位朋友戏谑过:“像我们这个年纪,还需要别人来告诉我们,怎样过自己喜欢的生活吗?”

于是,有些东西,就被自己想当然地错过了。几年之间,境遇屡次改变,答案也显而易见——我们,恐怕,真的需要。未必是指点,哪怕只是确切的认可或者否定,也会帮上我们不少的忙。哪怕,仅仅是在情绪上得到舒缓,也未尝不是好事。因为,这几年中,我和那位朋友也都在经历着焦虑和恐慌,并且无能为力,迷惑非常。

再见林特特的名字,已经是在《仅记住所有快乐》这本书上了。此时的我,已经换了工作。不能说是自动自觉,至少自己也是早有计划,于是正处于一个心境平和的状态。恰在此时,我读到了林特特《仅记住所有快乐》其中的一个故事,叫“最好的十年”,然后,在里面翻腾出来个自己,竟是颇有些惊喜的意思。

“十年前,我最发愁两件事:找不到工作,嫁不出去。”林特特的故事,怕是适用于太多的人,当然,也包括我。只不过,这样的状态,有人正陷在其中,有人已经抽身出来。一分为二的读者群,恰恰遇到了一位会把故事一分为二的叙述者,这是读者的幸事,也是林特特的本事。两拨人最后都汇聚在林特特的文字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部分,砸吧砸吧嘴儿,细细品着。

“生活看似开了个好头,实则步履维艰。家在外地,专业冷门,单身,在一座无根的城市,谋生、谋爱都得靠自己。于是,我发动我认识的所有人帮我找兼职,并希望兼职最终转为正职。我教过留学生汉语,给广告公司写过文案,还在一家报社实习过……”

这样的日子,我问林特特,为什么你说它是你最好的十年?

她说,因为那段日子造就了她的现在,给了她自信的资本。有了那十年,今后的路,才会好走很多。

经过思考,又不加掩饰,无论是林特特本人,还是林特特的文字,都有着这样的风格:单刀直入、简洁实惠,但又有真实的力度,爽快的节奏。

我一笑,是对林特特的认同,也算是对自己当下处境的了解。

与林特特的这场聊天是从下午三点开始,到三点半结束。就在她刚刚用两个小时完成了为一本书作序的工作之后,在她驱车赴约之前。与《仅记住所有快乐》这本书的创作状态相似,在琐碎的时间里,不同的空间中,拼凑出充满惊喜的故事。

这本书中的41个故事,多是这林特特身边的真人真事儿。它们有诉说爱情的,描绘焦灼的,也有陈诉改变的,不过林特特却不想只把它们当作消遣的故事——“他们是我的原型。他们温暖我、鼓励我,令我唏嘘,成为我心中结实、安静的一部分,让我在争分夺秒的写作、工作和生活中,平衡、历练、辛苦,最终仅记住快乐。”

终究,这本书不只是串联起一些暖心故事这么简单,它融入进了作者的观点,融入了与时间相处的种种态度。所有的故事,最终都投入了一场场人与时间的博弈。艰难、精彩、有味道。偶尔,也能当头棒喝。

林特特说,不管遇到什么样的焦虑和问题,只要你在做着什么,就一定会比你什么都不做,只是抱怨强太多。

尽管忙活着、疲惫着,可是眼下的生活也未必就有明显的起色。这是大多数正在经历的苦恼。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当努力与充实成为你与时间的相处模式,那么一切都在自然而然地改变中发生,向着你希望的方向,哪怕不会太好,至少不会太糟。就像这几年中的自己,回过头来,总还会无憾地笑笑,说着那些并不顺利的日子,也是自己最好的年月。

正午:看到好多地方都说您是选择性失忆患者,这是真的吗?还是说只是您的一种主观习惯?是怎么样的契机,让你养成这样的习惯?

林特特:都不是,只是书需要一个作者的简介,而我又比较有文字洁癖,不喜欢写太多的东西。说太多,就会流露出自恋的情绪,这是很多女作家经常会出现的问题。深刻、字少、又能与书中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关联,除了必备信息外,还要渗透书名,最终才觉得选择性失忆患者这样一个说法能够给故事总结出一个正能量,升华了主题。

正午:想摆脱焦虑而使劲忙碌,却最终无解。所有最紧迫的问题,最终又都是以不经意的方式解决的。您觉得我们对于让自身焦虑的一些问题,应当以什么样的状态去应对?

林特特:我最近写过一篇文章,叫做《别把时间浪费在坏情绪上》。不管是使劲忙碌,还是按部就班偶然解决问题都好,只要切切实实地在做事儿就好,总是比你什么都不干,一味地焦虑、抱怨好得多。


正午:《仅记住所有快乐》据说这本书是您在流浪的书桌上完成的。对于这样的创作状态,您喜欢吗?为什么?

林特特:哈哈,这其实是一个迫不得已的状态,很痛苦的。像我这个年纪,可能无论怎么样,家庭都是很重要的。其实我还是非常喜欢年轻时有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儿。当然,现在我只能挤出琐碎的时间去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儿,每天都体力透支,但的确内心是非常充实的。

正午:这本书中的41个故事,都是您身边的真人真事儿吗?你喜欢用什么样的方式搜集素材?

林特特:是的,都是身边的故事。以前总觉得只写自己是种无能。但我一直喜欢张爱玲,张爱玲就说过,能把自己的生活描绘好了,就已经很不错了。我慢慢就发现,确实,生活本身就有很多故事。只要足够敏锐、八卦,处于一个能够快速接触到大量信息的行业,就可以接触到足够多的素材。就比如书中有一个故事叫《结婚证》,就是我的一个堂妹开车送我回家时,在车上,听她说清明节要回家陪她姥姥给两个姥爷上坟。那我就好奇,一个是90多岁的老太太,为什么有两个丈夫?而且她给两任丈夫上坟,为什么能得到全家人的支持?本能地知道这一定是个好故事。就一直问堂妹,车上没有说完,回家以后我又打电话问堂妹,问堂妹的母亲,最后成了书中的内容。

正午:您是从什么时候起开始认定自己喜欢搞文字,又是因为什么确定自己要在钻进这个领域,靠它吃饭?

林特特:我从五岁时,就确定了自己以后会靠文字吃饭。五岁那年,一个夏天的中午,我父亲给我讲故事,项羽自杀的故事。那会儿我就听哭了,当时就立志,要做一个讲故事的人。

正午:很多人都觉得写作是一个讲究天赋和机缘的职业,但是我却觉得你是很有计划很有目标的一个人,您如何看待这两者对于一个写作者的意义?它们对你的成功有着怎样的推进?

林特特:其实写作者70%都是天赋,我见过很多作家,真的都是一书成名,很少有那种创作得苦哈哈的。但是要想持续保持热度,持续保持梦想,就要有规划和努力了。

我2008年开始,一直到2013年,都在写专栏。我把我所写过的东西放在一起,发现自己比较擅长散文,然后再把跟我来往的25个出版公司,和散文方面做得比较好的15家出版公司都列出来,一共是40个出版公司,而当时是在2013年的3月份,一年52周剩下40周。于是我决定一周去拜访一个出版人,当然,我也做好了被熟人拒绝的准备。我记得很清楚,4月10日找到了一个出版人,4月12日我们就签了约。4月份就完成了全年的计划。其实梦想是需要你去努力争取才能实现的。梦想是和氏璧,可以很受呵护,但你只是合适,你需要做出很多,去使自己适合这块和氏璧。

正午:现在这个时代,您觉得内容工作者所面临的生存环境如何?您怎样看待这个现状?

林特特:我觉得当下是写作者最好的时代,只要你有才华,你有的是渠道和平台去被人发现。一个网络作家,年收入可以达到几百万,这是传统写作时代无法企及的。但是,也会有一种情绪冲击。因为现在出名太容易了,而且成功群体都年轻化,导致一种急躁的情绪盛行。太过着急,就容易被市场牵引,就会影响创作质量,这也是不容否认的一点。

正午:您最喜欢的作家是?他们对你有怎样的影响?

林特特:我最喜欢的两位作家是三毛和亦舒。三毛对我对文章的取材有着很大影响,我不太喜欢情感类的东西,而是更喜欢观点、哲学。亦舒则是对我成年以后的文字影响很深,亦舒语言是能用四个字,绝不用五个字来表达,像是女性中的古龙,此外,亦舒的作品多是写女性的,她也给了我一种女性主义思考的视角。

正午: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是您的第一本书吗?据说这本书的销量有60万册,自己之前有没有预想到它的受欢迎程度?

林特特:现在销量已经100万册了,并没有这样的预想。其实,每本书都有自己的命,卖的怎么样,我们控制不了,但我只是想尝试新的方式,做一些可能会带来改变的东西。

林特特

本名杨颖,安徽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做过教师、编辑。

在中国青年报、外滩画报等多家媒体开设个人专栏。

写作源于总结癖,总结源于恐惧

——人、事、风景,用笔记下仿佛就铁板钉钉,

不会溜走、谁也抢不走。

写作源于无能为力,试图用这种方式一再回到

生命中难忘的现场,重温、反省、篡改结局。

正确,是被人设定的规章,

你在里面,缩小着生命的千百种可能。

无休止地配合,换取脆弱的安全,

日复一日里,似乎听得到错过的声音……

上上下下,生活中似乎总摸不到出口,

逃离正确,还需要你花费多少时间?

我害怕,比别人孤单,

于是看他们结婚,我便相亲;

我害怕,比别人贫穷,

于是看他们工作,我便放弃学业;

我害怕,害怕时不我待,

于是不知所措,环顾周遭,然后满心慌乱。

其实,想来想去,才发现:

大多时候,我们怕的不是来不及,而是比不过。

·

·

·

END


出品人│王波

主编│刘爱萍

首席执行│穆霖  首席记者│张爽  

编辑│王小轩  高原  李晨璐  田小摔  

视觉总监│杜放  视频监制│李小姣  设计│刘垚  李心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