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设计 · 马岩松:这个时代不缺大地标,缺关心人的小建筑

 正午文化 2020-07-17

我们在造城的时候,怎样能够以人和自然的情感关系为核心,而不是现代主义所提及的交通、功能、技术这些特别实际的东西。

马岩松是建筑设计师里的“当红明星”,

这与他的成长经历不无关系,

美国耶鲁大学的建筑学硕士,

在伦敦的扎哈·哈迪德事务所工作,

导师就是鼎鼎大名的建筑师扎哈·哈迪德女士。

对于这种说法,

他觉得并没有什么冒犯之处,

反而很感激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广泛性,

给建筑师提供了一个可以表述自己的机会。

在同行眼中,

马岩松拥有惊人的能量和丰富的感性,

这种能量足以令他把设计理念坚持到底,

顶住外界的批评声音,

也能支撑着他独自熬过创作的艰苦和漫长期。

他对视觉要素的把握炉火纯青,

手中诞生的建筑作品如同一座座巨型雕塑作品,

充满艺术张力和视觉冲击,

给城市也带来一道绝美风景。

最重要的是,

马岩松对建筑实践有着很强的责任感,

他能够透过一个项目看到城市里存在的问题,

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需要,

做出高品质的建筑。

现代都市里充斥着钢筋混凝土的火柴盒,

与此相关的很多层面都出现了问题,

马岩松希望建筑有启发性,

他自己所经历过好的建筑

就像一本本好书,

看完了不会忘记,

甚至会让人从另一种角度审视自己。

国内目前创作环境还不够宽容,

大家特别在意环境对你认不认可,

在学校是这样,

在业界很多时候也是这样,

这就要求创作者保持很强的心态,

敢于试验,敢于创造,

面对争议时能够坚持自己的感觉。

北京朝阳公园广场

由10座建筑组成,高低错落,好像一幅展开的山水画卷,又像是一组盆景。极具未来感的建筑更加强调自然向城市的延伸和渗透,将城市中的人造物“自然化”,运用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中“借景”的办法,突破了朝阳公园与城市的界线。

马岩松曾经提出的“山水城市”概念,

借用了钱学森的一个说法,

那就是:

在现代城市中如何让人和自然有情感上的联系。

我们在造城的时候,

怎样能够以这种情感关系为核心,

而不是现代主义所提及的交通、

功能、技术这些特别实际的东西。

在这个理念下,

他设计的“朝阳公园广场”,

发布后即获得全球持续关注,

Architectural Digest将其评为

“2017年度最有影响力建筑之一”,

评委认为马岩松的设计将建筑的功能与形式融合在一起,

以传统中国山水为灵感的建筑象征了

传统东方城市的建筑理念:

建筑与自然之间不是独立的,

而是相辅相成的。

日本四叶草之家幼儿园

位于日本冈崎市,小镇上满是广阔的田野和低矮的日式木结构房屋,幼儿园就像一个空降在稻田上的“白色城堡”,沥青外壳包裹着内里的木结构,位于街道转角的入口,就像是山洞的入口,让孩子们通往神奇的未知空间。室内空间明亮通透。自然光通过屋顶天窗和四周窗户洒入室内,让孩子们的日常能尽量接触到大自然。

哈尔滨大剧院

哈尔滨大剧院坐落在松花江北岸江畔,以环绕周围的湿地自然风光与北国冰封的特征为设计灵感,从湿地中破冰而出,建筑宛如飘动的绸带,从自然中生长而立,成为北国延绵的白色地平线的一部分。对比松花江江南的城市天际线,自然之美与独特存在于此,使哈尔滨大剧院在具备功能性的同时成为一处人文,艺术,自然相互融合的大地景观。

有了这些成就傍身的马岩松,

开始更加关注“天地”,

其实就是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

人怎么看待自然,

人怎么看待自己所处的世界,

归根到底是怎么看待自己的问题。

他认为在现代社会中,

全人类都要对之前不停掠夺、

人主宰世界的这种无上权力进行批判,

走向人跟自然的关系得到彻底改变的新时代。

人们应该意识到自己就是包含于自然之中的,

设计建造要以文化为基础,

这不是“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不是从环保、节能的角度入手,

而是从人对天地、自然的情感、

感觉这些层面去讨论。

Q:究竟什么标准才称得上是好建筑?

A:虽然现在是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在说话,但说的话差不多。我们现在的标准完全是西方现代主义的完全的复制,你会发现那些建筑被拼贴在这样的画境里非常的不适合。建筑的功能更重要的是传播我们的理念,最大可能地满足人的需求,这是必然的未来。中国最重要的传统是具有强大的创造力,这是决定我们的民族一直在不断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因素。而建筑的创造,重要的不是形式,更不是仿照,而是用最有效率的付出,实现最大的意义。我们的建筑绝不是追求形式上的新奇怪异,而是要创造未来。

Q:北京朝阳公园南边备受争议的的骏豪,有人认为它黑暗、扭曲、可怕。你怎么看?

A:有的外部环境需要呼应,有的则需要挑衅,我们在哈尔滨、黄山远离城市做的人工环境需向自然呼应。在北京做的朝阳广场也坚持了这个原则,与公园借景,只是站在了城市里。所以让习惯现代主义城市的人觉得恐慌。

Q:北京的城市建筑形式特别多,风格也很混搭,你作为地道的北京人,是怎么看的?

A:很多人觉得我们在中国搞很大的地标建筑了不起,我觉得很小的人性的社区,关心小孩和环境的,挺缺。北京曾经搞过很多大屋顶,要从形式上追求古都风貌。我就想,能不能形式是新的,但内在、跟环境的关系是传统的?

·

·

·

END


马岩松

建筑师,美国耶鲁大学建筑学硕士,

曾经在伦敦的扎哈·哈迪德事务所和纽约埃森曼事务所工作。

MAD建筑事务所创始人及合伙人。

出品人│王波

主编│刘爱萍

首席执行│穆霖  首席记者│张爽  

编辑│王小轩  高原  李晨璐  田小摔  

视觉总监│杜放  视频监制│李小姣  设计│刘垚  李心彧

本文由正午文化原创转载请注明


加入我们,一起向有情怀的生活迈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