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滴血迹现迷踪 | 赵思嘉

 深圳文学 2020-07-17

●  “小宋,不好意思,

    周末晚上要加班了。”


原题:《一滴血迹现迷踪》

作者:赵思嘉

1


案子总是这样突如其来

“滴滴答……”熟悉的手机铃声响起,是副中队长大鹏的电话。我心里想着今天周五,现在都晚上十点多了,肯定没好事。

“赵哥,松岗那里刚发一个命案,你们组辛苦一下。”大鹏说。

“好!”我应了下来。没办法,每年如此,中队年底命案追逃,人出去了大半,出差的兄弟辛苦,在家的兄弟也不轻松。这周刚收了一个疯狂盗窃工厂的团伙,忙活了几个昼夜,周末本想带儿子去动物园,看来又泡汤了。

挂了电话后,我挺愧疚地打通了同探组小宋的电话:“小宋,不好意思,周末晚上要加班了。”

小宋淡淡地回答:“没事。”

搞刑侦的,兄弟们都已经习惯这种生活节奏,无规律、长期出差、出夜场、周末加班已经俨然成了咱们中队的标签。我接上小宋,两人驱车驶往松岗。

“小宋,你先联系一下派出所的同事,问问咋回事?”

打完电话后小宋说:“事情挺简单,几个人打架,一个人被捅死了,嫌疑人可能是死者原来的工友。”

这是我工作多年的习惯,总是先打听一下案情,让心里有个谱儿,既然已经知道嫌疑人是原来的工友,那身份应该很快就能弄明白,破案问题不大,剩下的就是抓人的问题了。

2


真相逐渐清晰了,但人在哪儿

到达派出所后,中队唐队长早就到了,并且快速做好了分工,一部分人继续现场走访调查,调查现场录像;另一部分人对当事人询问取证,了解案情。我和小宋负责后者。在调查中,这几个人说话有点混乱,讲不清当时的状况,而且在关键问题上前后矛盾、避重就轻。

我低声对小宋说:“这些人肯定参与了打架,怕被追究责任,我们交叉询问。”

经过反复的交叉问话,案件脉络逐渐清晰:12月6日晚上八时许,死者罗小明和唐林及另外两个工友共四人在松岗街道江边社区市场的一个面馆吃饭,四人喝了几瓶啤酒,恰逢嫌疑人也来此面馆吃饭。罗小明曾与嫌疑人有过节,他便仗着人多追着嫌疑人殴打。情急之下,嫌疑人从身上拿出凶器,致命的三刀过后,罗小明倒在了血泊当中。根据唐林三人的描述,嫌疑人个子不高,头发较长,偏瘦,二十岁左右,之前从未见过,殴打之前嫌疑人声称自己是贵州凯里人。

我们又对死者的工作经历进行了调查:死者今年21岁,云南省元阳县人,2008年在松岗瑞泓一厂打工一年,2009年在沙井蓝宝厂打工两年,而后回家务农。今年10月份才来松岗瑞泓三厂打工,据说死者与嫌疑人是在瑞泓一厂结下的矛盾,算起来,已经是五年前的事情了。

这时现场调查组也传来消息,小店的视频录像条件不好,由于摄像头角度问题,只拍到了嫌疑人的半张脸,而且画面模糊。我下意识地看了一眼时间,已经凌晨四点了,联系不到工厂的相关人员。派出所王所让大家先休息一下,第二天再以死者罗小明的工作轨迹为主进行调查,兵分两路行动。

眯了几个小时,次日上午十点我和小宋去沙井的蓝宝厂调取人事资料,初步筛选了贵州籍员工三十多人。经过当事人唐林三人对这三十多人的照片一一辨认,结果让我们失望。与此同时,瑞泓一厂调查的兄弟同时传来了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好消息是经过几个老员工的辨认,视频内的嫌疑人与近期离职的贵州籍员工姚小凡相似。坏消息是瑞泓一厂登记不全,老员工都认识罗小明,但却找不到关于他的任何人事资料。在对姚小凡的排查中,我们发现他的出租屋登记照片和身份证照片不符。另外,专案组对姚小凡是否为嫌疑人也出现了争议,我们认为照片与视频中嫌疑人的脸型不符,另一边队员则认为是一个人。无论如何,当务之急是核实姚小凡的真实身份。

下午,我和小宋反复地排查了员工资料,也没有发现有价值的线索。小宋提议再看看视频录像,经过反复的盯看,小宋突然激动地说:“看!嫌疑人后退时按了一下后面的桌子,我们可以找技术的兄弟提痕迹啊。”我立马倒回录像,嫌疑人在混乱中曾将双手按到了现场的一张桌子上。但我却担忧,过去一天了,桌子又在户外,人来人往,痕迹很可能已经被破坏了。

小宋说:“赵哥,要不通知一下松岗技术分室试一下吧。”我点点头,叫他和松岗技术分室联系,配合侦查,自己先回所里与专案组接洽。新任务下来了,我们要对案发现场兵分三路进行细致调查:一路排查现场周边工厂、商店及出租屋进行走访调查;一路案发时间前推,排查嫌疑人来时的路线,追踪视频录像;一路排查嫌疑人逃跑路线,确定逃窜方向。

人多力量大,很快现场调查组便发现了新线索,查到了嫌疑人购买凶器的超市,并提取了视频,截取了清晰的正面照。当晚,我们拿着嫌疑人的正面截图和视频又重新找到瑞泓一厂的一些老员工辨认,结果不但不是前面有嫌疑的姚小凡,他们更是声称从未见过此人。

现在唯一有嫌疑的人都被排除了,线索中断,嫌疑人的身份成了谜,案件一下进入了僵局。

我们再次倒回去重新梳理案件:案发的地点松岗街道接壤东莞市和光明新区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地区,治安形势复杂、流动人员众多、管理难度大,且一类探头缺失,通过一个截图或片面的信息想在茫茫人海中找到嫌疑人,无异于大海捞针。

3


一滴血迹能否揭开面纱

8日上午,专案组摆出目前所掌握的全部线索,最后一致决定先以排查居住在松岗江边村的贵州凯里男子为主,然后逐步扩大排查范围。整个上午的对话基本都是:“像不像?”“有点。”“这个像不像?”“像!”一上午我们排查了无数人,依然无果。大家的心情就在毫无进展的案情里阵阵失落。再这么下去,按常规的做法很可能就要贴悬赏通告和发动群众大范围排查了。此举实属下策,好似一把双刃剑,我们可能很快能够核实到嫌疑人身份,可一旦打草惊蛇,将会为后期的抓捕行动造成不可预估的困难。

一直到下午,大家依然还在毫不松懈地继续排查,就在这时技术中队传来了好消息,他们昨天下午在案发现场的桌面上提取到了完整的掌纹,而后又围绕现场扩展勘查,在离现场七八十米远的池塘围栏处发现了一个血印,以及地上的一滴血。接着连夜对提取的血印和血迹进行DNA比对,发现该血印为混合血迹(两人以上的血迹),而在地上提取的一滴血迹比出了一个叫王柏林的贵州籍中年男子。很显然,嫌疑人在打斗的过程中也受了伤。这条新线索有如一支强心剂让我们所有人为之振奋,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仍然是疑点重重:首先,提取的血迹离案发现场较远,和此案有无关联并不确定,再者DNA比中的王柏林虽恰好是贵州凯里人,但年龄偏大,是否为我们要找的嫌疑人还有待考证。

我们紧锣密鼓地对王柏林进行了全面调查,由于还无法直接找到王柏林本人,便通过关系人找到了他的外甥。我们从其外甥处得知嫌疑人在两天前找过他,并声称自己在江边村被人欺负,他就把其中一个人捅了,手受了点伤,准备在附近换个工厂上班。我们还从他口中得知,王柏林面相偏年轻,小个子,性格孤僻,没有老婆,没有通讯工具,也从不知他住在什么地方,好像在一个叫七龙珠的工厂上过班,经常神龙见首不见尾。

真是柳暗花明,多亏技术人员细致的提取工作,采到了那滴血迹,案件才能出现全新的转机,走到了这一步,嫌疑人的庐山真面目也在逐步浮出水面

4


你到底是谁?藏在何处?

10日上午,我们通过排查确定王柏林在松岗住过一段时间,但奇怪的是此人除了2012年8月21日单纯因为打架斗殴被松岗派出所调查之外,居然没有留下其他任何轨迹。我们即刻赶往到七龙珠工厂,发现嫌疑人王柏林是用了一张湖北籍、名为袁向华的假身份证在厂内上班,那次他因打架被开除,他的人事资料随后也被销毁了,没有人记得他的身份证号与地址。

这些始料未及的状况还真是一波接着一波。就在我们和七龙珠工厂的保安杨队长闲聊时,他意外地向我们提供了重要线索。他和嫌疑人是老乡,在案发前还见过一次,他记得当时王柏林跟他提起自己和另一名姓罗的老乡在同一间厂里打过工。但杨队长只依稀地记得那名姓罗的老乡好像是在江边第一工业区的一个塑胶厂内。

江边第一工业区的塑胶厂有百余家,我们只得逐一排查,直至下午一点多才找到了这个罗姓老乡打工的塑胶厂,他说嫌疑人只在这里上了一天班,没有留下任何信息。正当我们大失所望之时,他又对我们说起王柏林那时向他炫耀过自己用的是假身份证的事情,并提醒他不要对外人提起两人是老乡。嫌疑人用一个假身份藏在江边村这个鱼龙混杂的地方,还真是狡猾至极!看来,“袁向华”这个身份是我们破案最关键也是唯一的线索了。

5


真正的如释重负

专案组迅速拟订方案,从两个方面展开调查:一方面即刻召集江边村所有工厂的人事经理集中到村委开会,发放嫌疑人王柏林照片,核实其现在打工的工厂和入职信息;另一方面对王柏林冒用的湖北籍假身份袁向华继续深入排查。想排查出“袁向华”的身份也非易事,单深圳出现的湖北籍袁向华就有几十人,哪个才是被冒用的只能逐个排查。

下午三点,队员小林突然喊道:“这个袁向华有问题!一方面显示高学历,经常乘坐飞机,一方面又显示在松岗碧头村及江边村有过落脚点,且在松岗碧头村租住过铁皮房,这明显矛盾!而且开房的身份证照片和户籍照片不一致啊。”

大鹏凑过来一看:“这不是我们原来调查的姚小凡吗?!”

原来是有人用姚小凡的照片与袁向华的身份证号合成了一个假证,并且在9日下午两点在公明迎宾路32号一家旅馆的405房住店,且未退房!

到底是谁?是谁合成了这张假身份证?不是姚小凡就是王柏林!无论是谁,我们必须即刻出发!嫌疑人昨天开房,今天极有可能要退房了。事不宜迟,我们迅速赶赴公明迎宾路32号,但前台却表示其旅馆根本就没有我们要找的405号房。这就神奇了!经过一番反复的调查核实,发知此旅馆非彼旅馆,真正的旅馆现已迁移至公明长春南路。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我们又马不停蹄地转战到公明长春南路的宾馆,时间是下午四点。当我们赶到目的地时,我心里一凉,因为宾馆恰好处于公明汽车站旁边,而且嫌疑人的开房时间已经超过了一天,他很有可能已经溜了。

大鹏先下了车,走到车边说:“你们待在这里,我先去看看情况。”

十多分钟后,大鹏阴着脸回来了:“晚了一个小时,那家伙已经退房跑了,但是前台的服务员确定了开房的人是王柏林,说他穿黑色衣服,走时还拿了两个包。”

小林补充道:“405房确定没人了,我还在房间提了几个烟头。”

大鹏说:“赵哥,你去宾馆看看录像吧,搞清嫌疑人穿什么衣服,有啥特征。”

我们每个人都感到前所未有的失落和懊恼,真该早点来的!辛苦了好几天,做了这么多工作,好不容易查清身份,就这样前脚看着王柏林跑了!他孤家寡人一个,又从不用通讯工具,这抓起来得多伤脑筋!

我在宾馆二楼反复查看录像,却始终没有看到前台服务员所说的那个穿着黑色衣服拿着包的人,心里正有纳闷,录像里一个穿蓝色运动服的人冒出来。

小林急急地问服务员:“是不是这个?”

服务员回答:“是!”

小宋接过话:“到底是哪个,刚才不是说穿黑色的衣服吗?”

服务员顿时哑口了。我心想服务员应该没认清,这时四楼的录像里突然出现一个穿黄色衣服的人,外形特征与嫌疑人王柏林很像,但是因为摄像头角度问题,看不到他进了哪个房间。

我对小林说:“你上楼走一圈,我从录像里观察一下。”

小林打来电话:“摄像头下面有间房,刚好是死角看不到,我先敲门看看。”

我脑子轰的一声炸开了!嫌疑人很有可能就在里面!大鹏和我迅速地冲到四楼,而此时小林已经把门敲开,我们一眼就认出了站门口的男子就是大家千方百计寻找的王柏林!

我佯装轻松地问道:“叫什么名字?”

那人愣了一下回答:“王柏林。”

他刚一开口,就被我们仨果断制服了!

我拽着他气愤地说:“好家伙!抓的就是你!知不知道为什么抓你?”

王柏林毫无动弹之力,跪在地上艰难地回答:“知道,那个人一直欺负我,我才捅他的。”

这话一出,我们几个心里顿时就轻松了,真正地如释重负!这些天以来的艰辛总算没有白费,太值了!

后记

案件侦破了,大家都很兴奋,但我心里尤为平静。从警九年了,一直负责侦破命案工作,这个案子在我的刑侦生涯中谈不上性质恶劣抑或是手段残忍,充其量也就是一个普通的伤害致死。但换个角度而言,它也属于一个较为特殊的个案。当今社会,正处于一个高科技飞速发展的时期,各种新型的侦查手段、信息查询系统不断冲击着逐步弱化的传统刑侦手法,而现在的侦察员也开始过于的依赖新型的侦查科技。这个案子的侦破算得上是一个回归,将传统侦查与网上作战进行了完美的结合。

此案最关键的转机便是现场提取到的那一滴血迹。回头想想,纵然有高科技提取设备在手,若没有超强细致的责任心,根本就无法获知这条重要的线索,自然,破案更无从谈起。所以,我认为,工作没有捷径,只有扎实的基础与强烈的责任心才是我们破案的基石。(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文由心生,意随境至。本丛书内容包含数百篇描写公安工作和警察生活的散文、纪实作品。这些作品无不取材于真实的警队生活,从着装戴帽的细节到披星戴月的点滴,从千里缉凶的征途到高厚等身的案卷,每一个字符都饱含真情,每一个词句都真切可感,每一幕画面都真实动人。或以涓涓细笔畅叙从警生涯、或以幽幽行文追忆峥嵘岁月、或以踏实苦干诠释当下使命、或以满腹豪情漫谈壮阔理想,讲故事、写担当、谈心得、抒情怀,色彩斑斓地组成了一幅特区警队赤诚忠心、保国为民的群体塑像图,写出了民警对公安事业的无限忠诚和朴素情怀,充分展示了新形势下特区警队的人文素养和精神追求。

特区警队,燃烧激情,平安深圳,我的梦想。可以说,《我的平安梦》一书记录、承载着深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光荣和梦想。特区梦想,深圳警队一路护航;平安鹏城,深圳警队一路守候。

〖 编选 〗深圳市公安局  深圳市作家协会   

〖 编选者 〗王瑞平  李洪波  江云飞  于爱成

〖 出版 〗南方出版传媒  花城出版社 2016年5月出版

备 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