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莫辉
暑假前,与昔日武康路上小伙伴再聚会:20多年邻居,多年交往好友。年轻时彼此在共同学习与生活中相互激励成长,留下许多回忆,这些往事与武康路这条历史风貌街的变迁也有着诸多关联。品学兼优的晓H文革前曾是武康路小学少先队的大队长(旗手),但1966年文革中因其出身工商业者家庭(其父为公私合营后的上海某大公司“私方经理”)而遭到剧烈冲击,先是“抄家”再被“扫地出门”!其居所一独立的花园别墅在空置一段时间后,被区房管所安排七家户!文革结束后的1982年,中央决定对文革中工商业者没收的“抄家物资”和私房产权退还。但如此戏剧性的“复原”,又岂能简单归复平静?
而在当年清退“抄家物资”过程中,还有许多趣味细节:拿着抄家物资的单位竟越俎代庖地自为“家长”,以“平均分配”原则帮人分割私产;小H家在文革抄家中丢失物品,如3套红木家具仅折算九百人民币以补偿。而如此折算方式不仅限于家具,如有外汇(时年官方牌价人民币对美元是2.7)、黄金(时年官方牌价是1市两90元)等也都得强制结算····
在归还私房时,因其曾被区房管“征用”过而经过一番简单维修后才归还私房业主。此时继承财权的多是昔日工商业者之后代,经历文革后仍在惊魂未定之中,能复得物权已是万分庆幸,哪敢多说什么?

据说这是上海当年归还抄家现款最多的一家就居住在此(复兴中路),其纪录是100多万人民币。
晓H家的独立花园别墅,是武康路上为数不多产权完整清晰的高档私家居住物业,这栋外设砖墙的二层小楼,前后都有花园,占地一亩多。但如此物业要日常维护,花费不薄,麻烦不小。1998年时,晓H及家人最后将之花园别墅出售后搬去新建商品房公寓去居住了。(下图即为该小院咖啡色的外墙:从图左的车库门到图右的院大门)笔者与晓H多年交往,彼此相助的记忆温馨又绵长。1980年秋冬,笔者创作的190CM*120CM大尺幅油画参加市美术展,展后晓H马上安排车辆将画送到兆丰别墅家中;前些年夏季,儿子去美访学回沪从机场打的回家,将手提电脑忘在出租车上,情急下联系晓H,一呼即应的他立刻联系出租车公司,十分钟内送还电脑。贵重物品忘出租车上要找回,并非百分百之事,关键是快!

笔者与晓H是武康路小学之校友。武康路小学之校门虽朝武康路开,但据也有人说,这校原校名是“兴国路小学”,1953年时才更名为武康路小学。现校址在1990年代被拆建成了居民小区(上图为昔日校门弄口,现为一住宅小区)。按理说,教育用地要变更用途难度极大。但这等难事偏在“历史风貌保护区”里不断重演。再如原此街区“风貌”特点就是:寂静街区并无商铺,因为当年此地块绝无商务用地!但现如今却冒出诸多商家在设摊让人坐街角喝咖啡,这哪是“历史风貌”?而是降格“伪小资”之烂俗!

这是武康路·湖南路交汇处,街对面是一栋1980年代建起体量颇大的公寓楼,时年已出名的上影厂电影演员张瑜与同厂年轻导演张某新婚就在此分得一套公寓。该公寓旁的小楼里,有作家王安忆增配的住所。
而对历史风貌影响最大是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不断冒出的新建筑,且体量与高度规格远超昔日之旧建筑。而在街面背后,更有不少高强度的改扩建工程持续多年地悄悄进行···· 看过欧洲如何保护历史老城区风貌,我等很容易明白,所谓历史风貌,绝非一线街景,而是成片城区,更有昔日人居环境与生活业态等功能的保护!不然,何谈“历史风貌”?

上图是现今武康路·复兴西路口。图左是90年代建起的多层住宅楼·康兴公寓,其开发商是东方国际(地方国企)。图右是武康路101号·嘉慧园。今天的康兴公寓和嘉慧园,已将此路口“历史风貌”彻底改变,其风格与当下“小城镇建设样版”难分高下,没啥文化差异?

图中的武康路99号别墅大园隐藏在树荫里。现为保护建筑的99号外墙上的牌介绍,只说是刘靖基的宅园。但其实再早前的1946年,是由房地产商哈同养子出价28万美元购得的(顺便说一句,曾为上海首富的哈同没自己的后代,其多个养子也都是败家子)。1956年时该物业被收归国有,先后为潘汉年等人寓所,1970年代时为驻沪空军所用,是上世纪80年代初才为刘靖基购得。
1970年代笔者在五原中学读书时,某日上午第4节课时被通知:下午学生都不上课了,老师另有任务。消息灵通的童鞋说,这是因为对面大院里(即99号宅园)有人发现金条,今下午全体老师都去那里找黄金。当时笔者也没多想,现回想起来,当年的学校竟视“捡钱”如此之重!岂不礼崩乐坏?

上图是昔日武康路与复兴西路口的“历史风貌”,由此可见我们现在要保护的“重点历史风貌保护区”这些年来已发生了多么巨大的变化····

上图是笔者近日对昔日五原中学旧址进行拍摄的航拍图,该址后为徐汇区光启进修学院所用,现为五原路幼儿园。图中可见:操场上放满了幼儿户外活动的器具。该校原址多为图中红瓦屋顶之别墅之花园改建而来。图左的街道便是今天武康路,图下是五原路。图中校址旁右下与左上为上世纪60年代所建的市属机关干部家属住宅区,其他则为1950年前的旧建筑。

如今的武康路一线街景“风貌保护区”之背后,成片的昔日住宅区在各种利益挤压下早已变形。图为邻武康路旁的复兴西路53弄2号小园,这里原是带有私家花园的三层洋房,因为有此条件,这里曾是个幼儿园。现幼儿园早没了,花园也已被后来“见缝插针”的多层住宅占了,楼宇空间已十分拥挤····· 而这样的变迁武康路·复兴路·湖南路这片街区里似乎还没有停息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