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是一条“落雨淋不湿”的马路:让人念念不忘的骑楼风景,镌刻下上海的百年时光

 常熟老李jlr5mr 2023-11-02 发布于江苏

年初,一部热播剧《狂飙》

带火了一座城

剧中的旧厂街

原型是广东江门三十三墟街

骑楼由此成为了热门打卡点


图片

很多人不知道
上海也有自己的“旧厂街”
——金陵东路
它曾被打造为“第二条南京路”
也是无数上海小囡的
音乐启蒙地
图片
金陵东路(摄影:Zhang_James)

这条马路
如今已163岁
保留下了上海
独树一帜的骑楼建筑群
有如高大敞亮的“风雨长廊”
在老上海人印象中
这是一条“落雨淋不湿”的马路
无论是下雨天或烈日下
即便不撑伞
照样可以笃笃悠悠荡马路

图片

启动焕新升级改造的金陵东路(图源:shlm001)

走过百年喧闹与繁华
金陵东路因焕新升级改造
又将暂时归于沉寂
而127根水泥立柱
撑起的骑楼建筑群
依旧矗立在那里
仿佛诉说着城市记忆的
岁月更迭与沧桑变迁




公馆马路与骑楼街市
图片

1857年3月,法国代理领事爱棠(Benait Edan)召集大会,此次大会上成立的管理道路委员会决定,在法国领事馆南侧辟筑一条道路。这条马路修建于1860年,从法租界外滩至天主堂街(今四川南路),因为法国领事馆设立在此,被定名为“公馆马路”。
此后,公馆马路一路向西延伸。随着填埋周泾,修筑敏体尼荫路(今西藏南路),公馆马路完成了东西向的贯穿,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大马路”,也是法租界最大、最主要的马路。而在此之前,英租界已经有一条“大马路”(南京路),于是公馆马路又被叫作“法租界大马路”,即“法大马路”。

随着商行以及教会屋宇兴起,169盏煤气灯照亮了公馆马路,早在1864年,公馆马路上就已经出现了4家洋行。随着市政设施的日益完善,更多的商铺在这里安家落户。

图片清末公馆马路(法大马路),也就是今天的金陵东路(上海市档案馆藏)


这里不仅出现了上海近代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菜场,货铺、银楼、饭店、客栈、拍卖行等也相继出现。根据《上海华商行名册》记载,到了1906年,公馆马路已经有商号192户,分属62个不同行业。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深,到了20世纪初期,上海开始开通有轨电车工程。公馆马路拓宽提上了议事日程。为了拓宽道路,但不让业主丧失土地,选择了一个“折中”的解决办法,那就是“维持道路与原有房屋的间距不变(50英尺),但每一房屋下要有廊柱式3.65米孔道留作行人之用”。

图片

《申报》刊登的《法大马路放宽之办法》(图源见水印)


1926年3月25日《申报》刊发一则《法大马路放宽之办法》的消息,记录下了金陵东路骑楼的改造方式:“法租界公馆马路放宽办法,拟将路旁二面之屋,于改造时,下层留出一长廊,俾行人往来,天雨可以暂避,目下已有数段实行,将来全路两面,均有相连之长廊,颇为特别。商店门面亦可改良不少……”

这条马路上的骑楼建筑已颇具规模。

图片
昔日公馆马路(金陵东路)尽头的外滩南段(上海市档案馆藏)




上海骑楼独特的海派风格
图片

图片

20世纪30年代公馆马路(金陵东路)口西望,可见大片的骑楼已建成(图源 :Institut d'Asie Orientale)

关于金陵东路骑楼的样式起源,存在不同的说法。有“南洋骑楼”和“法国骑楼”两种说法。不过,上海的骑楼似乎更具自身特色。1902年法租界公董局规定的《公馆马路中之拱廊》中详细规定了骑楼的开间、进深、高度、柱子大小、勒脚大小高度等。金陵东路的骑楼似乎比因气候而形成的骑楼,更加宽大高深,并且因有详细规定,整个骑楼群也显得更为规整。外市内里格局、过街楼的形态与入口特点、骑楼内部楼梯的排布与前后楼关系等,均有与上海近代里弄相通之处。

建筑立面风貌则是另一番景象。金陵东路的建筑设计方中,有很多当时国内外知名事务所及建筑师,例如公和洋行、德和洋行、泰利洋行、马海洋行、杨锡镠、陈芝葆等,也有地产公司自持并设计的,如兴业地产公司,他们设计并建造了兴业邨所在的整体建筑。以里弄为界,各段骑楼面貌各不相同。
因部分建设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装饰艺术风格占一定比例,折衷风格亦为多见。由于设计建造仍以里弄为单位,使得改建后的里弄在沿街风貌上呈现出明确而完整的风格,这也是金陵东路骑楼建筑的特点之一。

图片

昔日金陵东路沿线(图源:黄浦区档案馆)


金陵东路南侧,浙江南路与福建南路间的笃行里,1932年由有翼建筑师设计,整体呈现出明显的装饰艺术风格,以竖向线条构成整体立面韵律,材质多为水刷石(或称汰石子,图纸标注为granite plaster),至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仍可见其特征。
图片
金陵东路笃行里骑楼复原图(图源: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

金陵东路北侧,福建南路与盛泽路间的承志里,由邬懋林建筑师设计于1939年,在转角、廊下立面、山花檐口等细部则带有古典主义特征,使用水刷石与面砖等材质形成近三段式的立面风貌。
图片
承志里骑楼复原图(图源: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

与国内其他城市骑楼及法国本土拱廊建筑不同,金陵东路的骑楼风貌中存在比例扁长的立面,也有仅设平台、栏板、山花的实例,是《拱廊条例》实施所带来的特殊类型,也间接说明了金陵东路并非以某一处为直接参照,而是特定环境下的孤例。

同时,该规定使得金陵东路一带的屋面肌理形成了平坡结合的特点,组合了骑楼顶部的平屋面、建筑主体的坡屋面与部分亭子间顶部的露台。
图片
20世纪80年代的金陵东路骑楼(图源:黄浦区档案馆)

随着骑楼建造完工,当时的业主们给出了并不理想的反馈。理应为行人、店铺遮阳蔽雨的骑楼柱廊,受限于其浅进深、高层高的空间比例,部分底层商铺仍需自设雨篷。而廊下二层则成为了挂管线、招牌、晾晒衣物的空间,市容比一般市房更难以控制。在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决策下,金陵东路的改建模式在20世纪40年代后便再无推行。



第二条南京路
图片

金陵东路,在骑楼改建后,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20世纪20年代随着霞飞路(今淮海中路)的异军突起,金陵东路的地位受到了一定冲击。

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由于日寇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华界南市老城厢一带广受殃及,许多商人和行号涌入租界避难,到1940年,金陵东路上已有商号256户。
图片
20世纪30年代公馆马路(金陵东路),可见骑楼上的店招牌

1943年,公馆马路更名为金陵路。1946年,改称金陵东路。此后,金陵东路商业又有所发展,已成为仅次于南京路和林森中路(今淮海中路)的商业街。

到了20世纪80年代,市、区两级政府致力于重现金陵东路的活力,金陵东路成为“第二条南京路”被提上议程。

图片

1982年《新民晚报》相关报道

对国营批发公司、居民住宅和不相关行业进行调整,改造和美化购物环境,设置了一些新兴商业网点,吸引南京路上许多名牌商店纷纷落户金陵东路开设分店。而骑楼也在此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1982年的《文汇报》记录了如何修缮骑楼,让金陵东路重新繁荣的举措:

图片
第一步从金陵路西段(福建路至龙门路)抓起,调整补缺商业网点,增加装潢五金、家用电器、潮州食品等专业、特色商店;然后再改变街容店貌,特别是对年久失修的商店门面和沿街骑楼的一百二十七根大水泥柱,全部装修、粉刷、油漆。

图片

1986年,对金陵东路上的骑楼立柱进行油漆施工(图源:新民晚报,摄影:夏永烈)


同年8月13日的新民晚报,记载详尽:

图片
沿街骑楼的柱子全部油漆,并可搞些灯箱广告,既美观醒目,又增加光线;门面招牌字改变千篇一律的情况,请一些书法家书写等。

一向走在时代前沿的金陵东路骑楼,在同年还开起了周末夜市:“昨晚,一条街七十余家商店门口挂灯结彩,店堂里灯火辉煌,顾客盈门。一百二十七根骑楼石柱打扮一新,沿街二百多盆绿色盆景郁郁葱葱。”

图片
1980年代金陵东路夜市(摄影:陆杰)
在骑楼绚烂的霓虹灯里,有鹤鸣、东风等上海鞋帽最齐全的商店,有培罗蒙西服分店新增定制的服务项目,有新乐村点心店刚刚出炉的小汤圆、赤豆粥和八宝饭,有卖着最时兴的耳环项链的永顺祥礼品商店,也有帮游客修皮鞋修雨伞、立等可取的“方便店”。
图片
20世纪80年代,金陵东路西藏南路路口(摄影:陆杰)

1998年5月,金陵东路重新定位成“硬件先进、要素齐备、政策优惠、招商灵活、产业多样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市中心的装饰装潢大市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上海掀起的“钢琴热”,金陵东路也是策源地之一,成了无数上海小囡的音乐启蒙地。

如今,走过了如此多的喧闹与繁华,金陵东路因焕新升级改造,又将暂时归于沉寂。据悉,这一历史街区的项目风貌建筑保护面积将达约12.4万平方米,其中拥有独特骑楼风貌的旗舰商业大道全长将逾800米。
图片
金陵东路骑楼改造项目效果图

从诞生伊始,这条马路不断随时代作出改变,唯一不变的是,这片骑楼建筑始终被保存了下来,而它身上的独属于海派都市的时髦劲儿和里弄的烟火气,也将随它一道构成这座城市的“里子”,历经岁月沉淀,终将淬炼升华。

整理:董群力
校对:王礼荣
来源:综合自上海交大建筑遗产保护中心、申知沪志、上海黄浦等
编辑:董群力、陈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