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新编中老年人自身要学点心理学知识(3一8一13)安慰剂效应

 赵站长的博客 2020-07-17

疼痛是心理作怪?到目前,关于安慰剂机理的研究很多。最主要的是在心理上改变相关疾病中的研究,比如疼痛,抑郁和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目前研究最多的是安慰剂效应与疼痛。那么疼痛与心理疾病有什么关系?有研究表明,患者感觉痛与不痛,常常和实际的改变不一致。有研究所对没有抱怨过后背痛的成年人进行检查,发现余约39%的受试对象显示异常,且6%被认为需要动手术,3%被认为是紧急情况,但奇怪的是这些人都不觉得疼痛。这当时令医生很困惑,同时也有报道发现有些疼痛患者找不着病因,最终通过心理疗法得以治愈。人们便意识到,疼痛的发生、发展和持续与心理因素有着密切联系。也就是说,人的心理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病情的发展。

安慰剂的出现始于18世纪后期,一个叫伊莱莎?珀金斯的美国医生申请了一项医疗器械的专利——牵引棒。珀金斯介绍称这根棒子由特殊材料制成,珀金斯还说把“牵引棒”放在病人的疼痛部位来回滚动20分钟,就可以缓解疼痛,同时身体其他部位的疼痛也能得到缓解。参与体验的病人在使用过“牵引棒”后,大部分都觉得疼痛减轻。珀金斯因此大赚了一笔。然而其余人对此并不十分相信,英国的一位医生用不同的材料做了相同的测试,得出的效应和珀金斯牵引棒的效果一样。于是他们恍然大悟,病人们觉得病情好转只是心理作用。

仍然没搞懂的安慰剂效应机理。安慰剂效应的机理研究始于19世纪,最初的研究是局限于人群研究中。医生或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口头暗示和巴浦洛夫条件反射来诱导安慰剂效应。所谓口头暗示就是就是医生给你一个与药物或处理手段很相似的东西,并告诉你这能治愈你的疾病。所谓巴浦洛夫条件反射,曾是九年义务教育学习的内容,这里我们稍微回忆一下。巴浦洛夫条件反射,也称为经典条件发射。是俄罗斯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医生伊万·彼得罗维奇·巴甫洛夫与他的狗的故事。狗见到食物会自然的分泌唾液,但是对敲音叉这一行为没有任何反应。巴浦洛夫接着在每次给食物前敲音叉,经过数次匹配训练后,狗能够在仅仅听到音叉就分泌唾液,这就是经典的条件反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