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人,不负我,不负每一颗热爱艺术的心 与林则军交流的过程,完全没有对话一位艺术家的那种冷场状况。这或许得益于他长年从事艺术教学工作养成的习惯,总是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完成彼此的沟通。而另一个原因在于,他也从不认为自己是那种可以“端起来说话”的艺术家,甚至自己在创作道路上也一直处在一种探索的状态中,“这没什么不好承认的,艺术家就需要通过不断的创新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东西,这个一点点累积再一点点精进的过程很有必要。” 至于这种不断探索、始终精进的过程,用林则军的话说,一切还要从他当初开始绘画创作的经历说起。 东北大学校长-张学良 辽宁省重大历史题材 200x270cm 布面油彩 2017 辽宁博物馆收藏 正午:听说你在进入鲁美之前的经历还是挺曲折的。 林则军: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在考入鲁美之前,我只接受了一个月的美术专业学习。因为自己就是个普通的高中生,而不是什么从小就接受专业培训的艺术生,就是单纯的喜欢画画,所以全班就我一个想考鲁美的孩子。让我特别感激的是,老师和全班同学对我都特别照顾,甚至还把教学楼顶层的一个小屋借给我来练习画画。因为小屋里没有炉子,冬天的时候就会特别冷,而我为了多点时间练习基本功,每天早晨天还没亮就在那里开始画画了。当时画的是水粉,画的过程中那个水粉就冻住了,然后等太阳光照进屋里的时候,水粉再一点点化开,等到最后画完的时候,整个画也就报废了。 获第八届全国水彩粉画展优秀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守望幸福系列:漏粉2 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2019.02 正午:这么说来,这是一个几乎看不到啥成果的创作过程。 林则军:但过程是最重要的,那种提升自己最清楚。当然,我现在想起来还非常感谢我的同学们。因为就我一个想报考艺术院校的学生嘛,所以大家就每天晚上轮流给我做模特。毫不夸张的说,我能考进鲁美直到今天,跟老师同学们当初对我的支持有着很大的关系。 正午:换个角度来看,这种基础上的薄弱或许会成为另一种动力。 林则军:嗯,知道自己的底子薄,那么在进入理想中的高校以后,就得付出比别人多得多的努力才行。这个过程或许会很苦很枯燥,但如果你有这个热爱的劲头,一切都可以克服。最让我欣慰的是,我在本科时的毕业作品还被选入了当时鲁美的《美苑》杂志,油画一共才选了三幅作品,其中就有我的一幅,这对于当时只是师范系一名学生的我来说,显然是一种很大的肯定了。现在这幅作品还在鲁美收藏着。 干瘪的椰子 布面油画 60cm60cm 2015年 正午:这些经历是否会让你对绘画艺术产生一些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知? 林则军:对我来说,画画就是个发自内心的爱好,是很原始的那种感情。直到进入专业院校以前,我对绘画的理解都是比较肤浅的,对什么风格、造型、构图、色彩之类的知识都是略微知道一点点。那个年代的孩子,尤其是来自农村和城镇的学生,和现在城市里的孩子特别是像大城市里生活的人,在客观条件上完全没有可比性。现在都有美术班,有具备专业素养的老师来教你,这在我小时候都是不敢想象的事情。 正午:这个是肯定的,毕竟时代在进步。今天的孩子们有更好的客观条件,但也很难体会到上一代人的快乐了,是一个道理。 林则军:这样一想,我就觉得自己是非常幸运的了。只不过幸运之余呢,还是要看个人如何去努力了。有人说搞艺术是要靠天分的,我觉得这个不对,它还是一件要讲究个信念、理想和奋斗的事情。至少从我的考学经历和成长轨迹来看,我觉得还是要有个理想,然后再去为这个理想奋斗才更靠谱。对艺术创作来讲,更是没有什么事情是可以轻松实现的,都要有努力的付出在里面。 骑自行车 油画 1990年 130x90cm 中国美术馆收藏 正午:你的作品中有很多的东方元素,风格上也能看到一个明显的嬗变过程,这种转变有什么样的契机么?具体又是如何实现的? 林则军:大学毕业后我就被分配到当时的大连第15中学任教,后来又调到大连工业大学,直到2000年才正式调入大连外国语大学。在这之前,我一直做的都是设计专业的教学工作,自己在业余时间也做过很多设计工作。调到大外以后,我才真正开始钻研绘画,花了很多时间在实践中摸索,包括水彩、粉笔都画了很多,在这个过程一些中国元素对我的绘画风格的形成也产生了一定的作用,让我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语言符号。 守望幸福系列:城市新移民五1200mm×1500mm。粉画2010年,第九届全国水彩粉画展获中国美术奖提名作品奖 正午:这些变化包括语言符号都体现在那个《守望幸福——城市新移民》系列作品中了? 林则军:大概是在实践了几年后吧,我参加了第八届全国水彩粉画展,拿了个优秀奖,这次获奖经历也让我更坚定了自己的语言风格。2008年,我的作品入选了金陵百家油画展,就是这个《守望幸福——城市新移民》系列作品。至于为何会有这么一个题目,一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家庭带来的稳定感,让我对幸福的理解变得更加清晰了,还有一件偶然的小事带给我很大的触动。 守望幸福系列-城市新移民之八 180×120cm 油画 参加首届艺术凤凰 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 2011年 正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经历? 林则军:因为当时孩子的年龄还很小嘛,也就两三岁的时候,有一天我抱着孩子在阳台,就看到楼下一对收废品的南方夫妻,他们有一辆很破的两轮车,孩子就在那个车上坐着。我从楼上往下看的时候,突然就觉得他们的生活状态也是一种幸福。他们是来到大连这座城市生活的外地人,也算是新移民了,虽然可能是短暂的居留。所以在这以后我就画了很多这个主题的作品,也先后在第九、第十届全国水彩粉画展连续两次获得最高提名奖,这就给了我很大的信心。 守望幸福系列;城市新移民之二 200×180cm 油画 2009年 参加第十一届全国油画展 正午:这个过程也让你在绘画的技法上有了更坚定的一些改变? 林则军:因为我画过水彩、粉笔嘛,那么就发现在油画当中逐渐融入一些中国水墨的东西,会让作品呈现出不一样的感觉。当然这种东西加进去以后会觉得画面还比较薄,于是就又融入了雕塑的语言,就是在雕塑语言中结合这种中国水墨的东西,这样对形体的塑造感更强,也更能体现油画的那种厚重感。 我在日常生活中会时时刻刻把相机带在身边,看到一些好的画面就会拍下来。当然落到画布上的时候不是根据照片直接就画出来,而是要提取很多场景中的元素和人物,然后通过自己的设计去完成作品。这种对画面的设计感,相当于把一个大的舞台交到画家手上,那么画家在这个时候就像一个导演那样,在创作的过程中把人物道具展现在画布上。 富川记忆之五 油画 60x80cm 2015 正午:这种展现的过程,还需要完成哪些要素? 林则军:除了构图,就是色彩的运用。我对画面色彩的理解,还要具备节奏感,这就需要运用到画家对生活的感受和理解,再用材料和技法去加以表现。之前我对塑造感会过于强调,目的是为了让人一看到自己的作品就能感受到明显的个人风格,但最近两年则改为尽量用写意的东方神韵去完成这种笔触关系,去进行画面的重新整合,不会像原先那样刻意去追求什么风格化的东西,更自由了,也更强化亮部和主画面的一些塑造感和节奏感。 正午:作为高校的艺术教育工作者,你会把自己在创作中总结出的这些经验融入教学当中么?有哪些独特的方式和方法? 林则军:提到大连外国语大学,可能很多人的固有认知里都觉得它就是一所专业性很强的语言类大学,但事实上,学校从2000年开始就已经成立国际艺术学院了,是全国第一家进行此类尝试的语言类大学。现在设有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产品设计、音乐学这三个领域六个专业,而且非常强调实践经验的累积。为了让学生们有学以致用的这个机会,我们会有意识地和一些企业进行合作。在推行艺术教学的过程中,我主张“作业变作品、作品变产品”这个原则和理念,并且在教学改革中推行工作室这一全新模式。在最新的2019版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也已经全面改为工作室制度,它强调的是专业方向与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性,突出其专业特点。这条路注定漫长,但我们会坚持走下去。 出品人│王波 主编│刘爱萍 首席执行│王恩泽 首席记者│乐水 编辑│穆逸龙 赵二宝 李小树 刘婷 视觉总监│杜放 视频监制│李小姣 设计│刘垚 李心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