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静态画面讲述电影的精彩 提到黄海,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应该是位于东北部,分割中国与日本的海域。然而这个原本用来划分地理界限的名字,却因为一位电影海报设计师的出现,再次将中国与世界连接起来。 毕业于厦门大学设计系的黄海,在1999年离校后做了3年的电视新闻记者。2002年开始,他进入国际4A奥美广告公司,跟随台湾广告文案大师刘继武先生学习。2007年,他加入了国内第一家将电影海报设计作为主要营业项目的远山广告公司,入职没多久他就接到了第一单工作——为姜文的电影《太阳照常升起》设计海报。这也是他第一次与姜文合作,没想到自此之后,姜文所有的电影海报都被他包了。甚至你能想到的大导演,像陈凯歌、王家卫、张艺谋等等,都与他有过多次合作。姜文对当时的海报只提出了一个要求:看感觉,不拍写真。要求越少,对设计师来讲难度越大。于是他们就跟电影中经常出现的甲乙双方一样,提案,被否定,再提案,又一次被枪毙……他自己也不记得修改了多少版,最终确定的版本在当年戛纳电影节上轰动全场。 为了能专心做电影海报的设计,黄海从广告公司离职,专心投入其中。就在离职不久后,王家卫找到了他。当时的王家卫刚从好莱坞脱身,把全部赌注都压在了《一代宗师》这部作品上。而这位有个性的导演更是让黄海头疼不已。姜文好歹还留了一句话的要求,偏执如王家卫甚至连一个字都没有给出。当黄海把最初的方案提交上去,收到的只有一张树影图的回复。没办法,他只能硬着头皮去揣摩导演的意思。 真正让黄海在电影界为更多人所熟知,是他在2014年为《黄金时代》设计的一系列海报。与众多商业片不同,《黄金时代》的海报将“文艺”二字贯彻得死死的。他花了半年的时间,为这部电影设计了5个风格迥异又贴合各个国家特点的海报,为此BBC甚至直接将该片列入当年威尼斯电影节最值得期待的影片之列。连导演许鞍华都对这些海报产生的影响感到惊讶,并特别向他致谢。 中国大陆版的海报:在白纸和泼墨间的萧红,既展现了她作为文人的一生,同时又表现了小人物置身大时代的凄怆与孤独,预示了她一生的飘零。 美国版海报:直接将萧红嵌入金色钢笔笔锋中,看似简单的人生,灵魂却被万贯黄金所丰富。导演和编剧评价“它传达电影的意象真的很准确”。 法版海报:致敬了法国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萧红神态清冷淡然氤氲,烟雾环绕的她仿佛置身屡屡愁思之中。 日本版海报:强调了电影中的爱情主题,水墨画风的天地间,萧红与萧军两人将爱情诉说的别具一格。 韩国版的海报:萧红双眼含着泪水深情凝视着镜头,表现出凄美又坚强的形象。 随着海报的制作越来越多,黄海也在不断扩展这自己的设计风格。比如《捉妖记》、《大鱼海棠》、《白蛇:缘起》、《影》,透露着浓浓中国风。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系列海报:以6件国宝级珍贵文物为背景,分别是:明代宋代“汝窑天青釉弦纹三足樽”、明代“边景昭竹鹤图轴”、明代“锡红水仙花纹图盘”、清代“黑色绸绣菊花双蝶图竹柄团扇”、清晚期“掐丝珐琅万寿无疆中碗”、明代“自在观音像”。 国外引进的电影频繁被热搜刷屏。 《千与千寻》“守·望”:海报一经面世便刷上热送,除了画面精美,也展现了寓意。 BBC和好莱坞曾评价黄海为“中国设计生在崛起的海报设计大师”,甚至很多地方都称呼他为“中国最贵的海报设计师”。曾有人说过,黄海以一己之力将中国电影海报拉到了世界顶级水平,华语电影的海报几乎大部分都被他一个人承包了。然而,他对自己的介绍永远都是云淡风轻:“我是黄海,一名中国电影海报设计师而已。” 第52届台湾金马奖设计主视觉海报 出品人│王波 主编│刘爱萍 首席执行│王恩泽 首席记者│乐水 编辑│穆逸龙 李小树 曹欣宇 李佳遥 视觉总监│杜放 视频监制│李小姣 设计│刘垚 李心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