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UC头条:《道德经》: 真正有智慧的人, 不是智商有多高, 而是懂得这个道理

 清风斋 2020-07-17

说起为人处事的经典之作,很多人第一时间都会想到那本书——《道德经》,而《道德经》作为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包罗万象。这当中,除了最基本的为人处事,它还论述了治国、用兵、养生之道,一方面引导统治者和普通民众修圣人之德,同时又强调要实行王道,堪称古人智慧的一大结晶。除了丰富的内涵,《道德经》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是无可挑剔。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曾经做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点击加载图片

众所周知,《道德经》的作者是老子,老子自幼安静好学,对知识有着极高的热情。稍稍长成之后,老子便因为丰富的知识储备被推荐到周王室的官方图书馆里任职。后来,老子目睹周王室日渐衰弱,决定归隐山林,等他到了函谷关的时候,恰好守关将领尹喜是他的忠实粉丝,尹喜说:您将归隐,一定要著书立说,于是老子洋洋洒洒,写下五千余字后潇洒告辞,从此世人不知所踪,真称得上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啊!而这篇五千余字的大作,便是老子以自己的广播见闻为基础,在丰富的思考之上,老子以王朝的兴衰成败、百姓的生死祸福为题,著上、下两篇,即后世广为流传的《道德经》。

点击加载图片

(一)何为德

做事先学做人,这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的一致认同。时过境迁,现在“德”在大多数人的眼中便理所当然成为了道德的化身,可它真正的含义却已经漫漫淡化了。那么真正的德,在老子眼中是怎样的呢?翻开《道德经》,我们可以看到:德并不是我们现在以为的道德,而是个人修身养性(即修道)所应具备的特殊世界观以及为人处世的人生智慧,简单来说就是修身养性所需的处世守则

点击加载图片

(二)万物之源

说起《道德经》,最为人们熟悉的莫过于这一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合。”这句话以相当凝练的语言,概括了整个宇宙的形成过程。大意是: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天下万物便在这种状态中产生。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由阴阳二期的互相激荡二成新的和谐体。

在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老子对于和谐状态的推崇,而他所阐述的道理,也非常符合现代科学的道理,生命之所以产生,离不开众多物质在合适的状态之下搭配调和,从而产生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便是终极的生命之道。那么,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能想到什么呢?

读到这儿,我们想,既然每一个人都是集体里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那我们还有必要因为生活中的一点小摩擦而不快吗?就好比我之所以是我,即便我的脸长得不好看,但它依然是我这个人的特质,如果每个人都抛去自己的缺点,去追求完美的话,那这个世界岂不是太千篇一律了吗?如果一个集体中只有你看好的人,这样的集体还有什么意思呢?所以说,在和他人交往时,分歧和一时的不快并不一定是坏事儿,反而应当成为生活的常态,这样的生活才有足够的味道,日后回忆起来不会是一团混沌。

不知是不是孔子当初曾在洛阳请教老子的缘故,导致儒家和道家的人生道理存在相通之处,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大意是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一些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苟同于人。像《道德经》里其他的智慧一样,这个道理存在于生活的每一个每一个角落,只有真正理解道,并接受它,才能和世界和睦共处。

点击加载图片

(三)以身凌人,难得善果

以上的内容是老子对于宇宙本源的概括,可以说是相当经典了。但这一篇中接下来的内容很多人就未必知道了——“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毂,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乍一看去,这句话非常难懂,但一句话的难懂程度和它的内涵时长是呈正比的。这句话的大意是:人们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毂”,可那些王公却用这些字来称呼自己。所以世上的事物,如果减损它有时反而会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反而会得到减损。别人这样教导我,我也这样去教导别人。自逞强暴的人死无其所,我把这句话当作施教的主旨。

正如老子所说,对于那些将个人利益置于集体利益之上的独裁者,百姓一直是没什么好感的,这些人一向被视为独夫、民贼,尤其是那些滥用民力,还不吝生死的统治者,更是难逃身败名裂的下场。夏桀、商纣如此,楚霸王和隋炀帝亦是如此。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一些人读到这便会感叹人性的阴暗。可我不这么认为,身在集体之中,当然应该优先考虑集体的利益,否则即使个人能力再强,也难以在集体中长存。更何况一两次压过别人可以接受,但大多数人无法接受自己永远的屈居人下,所以自傲的人,不仅难以得到他人的理解,还会为人所憎恨。

世上的事物,如果减损它有时反而会增加;如果增加它有时反而会减损。乍一听来,这句话似乎难以理解。但细细想来,这句话难道不是对事与愿违的完美概括吗?就好比古时候两军对垒之时,一方为了占得先机而主动发起进攻,但敌方技高一筹,不仅免遭削弱,还通过吸收俘虏壮大了自身的力量。

又好比前一阵子大火的历史权谋剧——《大军师司马懿之虎啸龙吟》,剧中,司马懿身为朝廷栋梁,以卓绝的智慧与诸葛亮相抗衡,但魏明帝曹睿对于他这样的股肱之臣,是既用且防的,曹睿一方面要用他防备诸葛亮,一方面又要防他坐大,真可以说是左右两难了。想想后来西汉那些开国功臣的下场,我们就可以相见司马懿的处境,更何况司马懿的机变权谋,在当时的魏国可以说是无人能及。剧中,曹睿想尽办法削弱司马懿的声势,却总是事与愿违,等到曹睿驾崩之时,司马懿因多年征战的功劳,和推行新政的缘故,门生故旧遍及朝野,声势反而达到了顶峰,并为子孙日后代魏建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难道不是减损它有时反而会得到增加的完美例证嘛?

点击加载图片

至于增加它有时反而会得到减损,这让笔者想到了《史记·范雎蔡泽列传》里的一句至理名言——“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天地之常数也。”这句话的大意是:太阳升到顶点就要逐渐偏斜,月亮圆满以后就要开始亏缺。事物发展到鼎盛就会走向衰败,这是天地万物的常理。多,并不意味着好;少,意味着还有增长的机会。秦相范雎正是因为采纳了蔡泽的建议,于名声鼎赫之时及时退隐,才得了善终。而为他出谋划策的蔡泽,虽代之为秦相,但他深谙道家“德”之要旨,有人恶语中伤后,便立即辞归相印,退出了权力的漩涡中心。在此之后,蔡泽在秦国还居住了十几年,先后历侍秦昭王、秦孝王、庄襄王和秦始皇,可以说是功德圆满了。

一样的道理,《康熙王朝》里,康熙皇帝和魏东亭从小一同长大,可以说除了皇祖母孝庄,康熙最信任的就是他,而忠心耿耿的魏东亭在擒鳌拜等重大活动中,也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康熙深知月满则亏的道理,他对待魏东亭,可以说是明降暗升,表面上严厉苛责,实际上却颇为器重。他曾和魏东亭有过一番交心之论:“朕有意要锻炼你一下,如果封你一个官职,只是朕一句话就可以了,但这样不能培养你成材。所以朕对你是严格了一些,将来你的前途,肯定在明珠、索额图之上,但要好好历练......”剧中,明珠和索额图的最终结局都非常凄凉,而魏东亭,不仅得以善终,还在死前得以封王,实在令同时期文臣所艳羡。

点击加载图片

总而言之,道家从来都不是仅仅教人明哲保身的学问;以本篇为例,它不仅告诉我们天下万物之始源,劝导我们接受分歧,寻求和谐共处;还循循善诱,告诉我们怎样的行为容易为他人所怨,所以得有同理心,站在他人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最后,还应掌握适度原则,学会将事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如此,方可在成事之余,得心安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