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晚清名臣郭嵩焘「斯人独醒·睁眼看世界」

 老王abcd 2020-07-17

中国历史上首位驻外使节、晚清名臣郭嵩焘,曾用12字归纳晚清外交:「一味蠢,一味蛮,一味诈,一味怕」……因为愚蠢而行蛮,行蛮不成则使诈,使诈失败,则跪地求和。

郭嵩焘还说把当时大清对西方强盛的原因归结于船坚炮利的西洋技术是错的,他以为大清如果单纯学习西方技术以求自强,恐只是皮毛之学,只有学习西方的社会制度和经济自主化才是正道,“通商贾之气,以立循用西方之基”。郭嵩焘后来还在《养知书屋文集》进一步说“虽使尧舜生于今日,必急取西之法度推而行之,不能一日缓也。”尧舜活过来,第一件事也是推行这个法度,一天都不能耽误,很急迫。

寂寞的先行者,晚清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郭嵩焘(来源:尔朱大魔王/江淳编辑)

正文部分: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正月初一,湖南湘阴,中国第一位驻外使节此时被守旧派排挤正赋闲在家,多年来,不管身处何地,他都保持着大年初一写一首纪年诗的习惯。这天早晨,望着镜中苍颜衰老的自己,心中怅然若失,于是在笔记上写下:“眼前万事随云变,镜里衰颜借酒温。身世苍茫成感喟,盛衰反复与谁论?”

诗中萦绕着自己这些年在外奔波却依然无法挽回败局的丧气之感,是啊,活得越明白就担负的越多,望着日益衰弱的朝廷在与列强的博弈中处处属于下风,自己看得再清楚又有什么用呢?是年,郭嵩焘65岁,距离卸任首位驻外使节已经4年,而距离他去世的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也不过就8年的时间了。

如果不是因为造化弄人,云南马嘉理案发,郭嵩焘被派往英国谢罪,他仍将被世人所推崇,随曾国藩灭太平天国,在朝中奔波洋务,不出意外,待功成名就也能平步青云,共得中兴大臣之名,然而正是这次驻外,毁了他的余生的顺境仕途。

正是之前在攻打太平天国时的一些经历使他接触到了外国的一些政治经济情况,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发展中国的工商业,而不是单纯的学习富国强兵的兵学“末技”,这种言论在当时引起了巨大反响,甚至被顽固派认为是大逆不道。此时朝中大臣还停留在“闻洋人之长便怒、闻洋人之短则喜”的外交认识水平,自然不愿做出使道歉这种差事,后来郭嵩焘担起了这个重任,守旧派便开始大肆攻击,他的湖南同乡以此为辱,想要毁掉他的老宅,更有文人编了一副对联讽刺郭嵩焘:“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郭嵩焘开始了他开眼看世界的艰难历程。

郭嵩焘著《使西纪程》

在英期间,郭嵩焘遍览群书,不仅关注西方的政治经济,还积极关注西方的哲学科学理论,当然他得到的最重要的还是在英国政治体制方面的认识,作为一个从小读圣贤书出仕的士大夫,敢于积极肯定西方的的先进政治制度,“天朝”观念的崩塌带来的是对国人仍然落后迂腐思想的痛心,于是,诞生的这种想法必然必然不为世人所容。他的副使刘锡鸿罗织罪名指责郭嵩焘,包括穿外国衣服,见国王站起来,听音乐拿音乐单,这些合乎国际礼仪的所谓“罪状”在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从朝廷到地方一片责骂之声,于是,郭嵩焘只能称病卸任回国。

郭嵩焘故居

归国后的郭嵩焘颇为凄凉,不仅到死都未能摆脱“汉奸”的骂名,而且朝廷为了安抚守旧派,拒绝了官员为他赐谥号、立传记的请求,1891年,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却被认为是“汉奸”的郭嵩焘郁郁而终,思想上的先驱总是孤独而又不容改变的,这是他们的固执所在,也是照亮那片历史天空最耀眼的光。

江淳按:郭嵩焘(1818-1891),湖南湘阴人。生活在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五代,官至广东巡抚、领兵部侍郎衔。身处清帝国末世,正值太平天国起事引起的空前危机和西方强国入侵造成的“几千年未有之变局”。面对危机和变局,他思维锐敏,敢为天下先,成为我国最早一批思想启蒙家中的佼佼者。他是国家派往西方的第一位常驻公使,成为代表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先行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