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为什么不讲逻辑不讲理?(二)

 道藏研究 2020-07-17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说明白三个理论:

1 不同的人种,第一思考器官是不同的

2 中国人第一思考器官是心,不是脑

3 中国人最讲情,讲情胜于讲理

不同人种的第一思考器官是不同的

 人们往往以为思维活动全部都是用脑子完成的,其实未必。从生物学的角度讲,人体各器官都具有思考功能。越是反应灵敏的器官,越是聪明的,也越是神经细胞较发达的。

  就人类而言,主体思考器官是大脑。因为大脑神经细胞最发达,越是大脑发达的人种,逻辑思维能力越强。

  但主体思维器官,并不意味着是第一思维器官。如同战场上,打头阵的不一定是主力,一个道理。现象学研究发现,虽然所有的人种主体思考器官都是大脑,但不同的人种,第一思维器官是有区别的。

黑人,第一思维器官是肢体。同等条件下,黑人的肢体反应最快最强,黑人运动员在人类运动史上总是那么出色,基因是主要原因,并不是他们的训练条件有多优越,训练方法有多先进。

白人,第一思维器官是大脑。同等条件下,白人的逻辑思维能力相对强,白人IQ不一定很高,头脑思维简单,但逻辑能力总是缜密无间,所以处理程序化操作的能力特别强。西方社会科技发达,除了社会环境外,与白人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强也有直接关系。

     黄人,特别是中国人,第一思考器官不是脑子,也不是肢体,而是心。中国人认为头脑简单、四肢发达都不能算是聪明的,更谈不上智慧。相反,脑子聪明的人一般会被说成“小聪明”,很难成大器。在中国人的认知里,只有心才有智慧,所以叫“心智”,或叫有“慧心”。而民间判断一个人IQ高低最直观的方法,看脑袋的比例。我们有一个颠簸不破的逻辑是:脑袋比例大的比较聪明。所以中国人判断一个人是否聪明都是先看脑门儿,认为脑门儿比例大的人都很聪明。据说,有人算过,马云的脑门占整个脸的比例比常人要高出三分之一,超过地球人的比例,被大家戏称是中国最聪明的商人。于是经常有人拿他和外星人ET相提并论,连他自己也拿自己长得像ET说事儿。

而在中国人的传统概念中,聪明让人羡慕,并不一定让人佩服。只有智慧的人,才值得去尊敬,有心量有情怀才是大智慧的体现。所以,中国文化中最崇高的器官礼赞,不是脑子,而是心。我们甚至还把思维能力细分为智商和情商,大脑的发达程度叫智商,而心的发达程度叫情商。在所有的民族中,中国人是最重视情商培养的民族。一个人不管智商几何,只要有一颗真诚良善的心,处处感人,就前途无量,未来可期。在中国生存,情商比智商要来得重要。

2 中国人首先用心思考

    中国人的“心文化”远远领先于“脑文化”。表达最真实的想法叫说心里话,而不是说脑里话;思虑开始叫“起心动念”而不是“起脑动念”;表达礼敬,说这是我的心意,而不是这是我的脑意;要说一个人怎么坏,一般说“坏心眼儿”或居心叵测,而不是“坏脑眼儿”或居脑叵测;情感崩溃叫“心碎了”而不是“脑碎了”;思虑过度叫“心事重重”而不是“脑事重重”;特别宝贝的人叫“心头肉”而不是“脑头肉”;表达愉快之情,用开心表达,不用开脑;激动时说心潮澎湃,而不是脑潮澎湃;对一件事或一个人热切思念或追求叫“上心”,不说“上脑”;最大的悲哀是“心死”而不是“脑死”;最诚的表达叫“手捧明月心,来到你门前”,而不是提头来见...这都是因为,心才是中国人的第一思维器官,用心的事总是靠谱的,拍脑门儿的决策总有点不安全。中国人对心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大脑。

西方哲学区别中国哲学最大的特点,就是逻辑在其中,推理严谨。逻辑学是西方哲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他们在教育中也更注重逻辑思维的培养。逻辑推理靠的是固定程序,这不需要太多的智商和知识积累,只要会推理方法,一切可以推导出来。于是越推导他们的大脑越得到训练,就形成了西方严谨科学的思维基础。

中国人第一思考器官是心。由于用心思考,所以中国人的思维特点就是,不重逻辑,不喜欢讲理。

    为什么中国人不重逻辑呢?因为不需要。中国人用心思考,心的反应是最快的,完全跳跃式的,形而上的,逻辑推理跟不上,也即是,大脑的思维速度跟不上心的切换速度。相对于逻辑推理,中国人更注重心的感知。从医学角度上讲,心处于身体的中心位置,向全身各器官传递指令是最快捷的,大脑要向全身传递指令要经过颈椎那个狭窄的通道,所以,颈椎不好的人,思维相对就会慢些,就是因为颈椎处的卡堵。不仅是信息传输慢,各种营养也输送不上去。颈椎病严重点的人,较容易会引起脑梗,因为血液供不上去,大脑里缺氧,从而导致瞬间昏迷。脑昏迷、脑瘫甚至是脑死亡的人都还可以生存,但心死了就立即结束生命。

关于心的“超能”思维,道家哲学家庄子讲了一个故事最能说明这一点:

    夔怜蚿,蚿怜蛇,蛇怜风,风怜目,目怜心。(《庄子 秋水篇》)。

    大意是,有一个独脚的动物夔,很羡慕百足虫蚿,因为蚿比它脚多走得快;蚿却羡慕蛇,因为蛇没有脚,却走得更快;蛇又羡慕风,因为风连形体都没有,风吹动起来更快;风羡慕眼睛,因为目光所及,尽收眼底,风都来不及到达;眼睛却羡慕心,因为目光不能到达的地方,心可以到达,一念天南,一念地北;一念眼前,一念千古,游离难测人跟一个人在一起,心可以跟另一个人在一起。心可以不受任何限制穿越时空。所以,王阳明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王阳明,《传习录》)人的心是最快的,也是最难驾驭的。所以,中国传统学术中,各家的修行,都以修心为要。

中国哲学的显著特点就是心性直达特征,省略逻辑推理过程。这在学术上也有反应。西方学术讲究实证研究,假设、推理、验证,步步紧扣,少一环都不行。而中国古代到近代学术,一般都是思辩学术,虽然也有义理假设和考据证明,但细想来,那些当作证据的材料,又有多少是经过实证后的观点?

从先秦诸子,到宋明理学,都讲心统性情。中国各家哲学特别是儒道两家,都对感而遂通进行了较深的思辨研究,而总的哲学根基还是在《易经》:

 “《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易经  系辞传上》)

心学、理学与情学,是中国哲学中最发达的分支。理学家中程朱学派和陆学派争执的重点,就是在于是否心外无物?心学认为心外无物,所以心外无理,心即理,这个理就是良知,是一个主观的判断标准;理学则认为理是客观存在的。新儒家针对这个问题,已争论了几百年。上世纪哲学大师冯友兰先是照着讲,然后接着讲理在哪里?他以理学正统接续,给他的书命名为《新理学》,层层递进的分析到底在哪里。然而,对中国人来说,讲理还是停留在哲学家的形而上思辩层面,而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中,幸福生活还是不讲理的,凡是讲理的事,都是不愉快的,闹矛盾了才去讲理。

而中国哲学的另一个组成部分---禅宗,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形而上,最是主张“明心见性”,或“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一个广为流传的禅宗公案是:

当年禅宗二祖慧可向初祖达摩求安心法。慧可问:“我心未宁,乞师与安。”达摩祖师说:“将心来与汝安。”慧可沉默良久,然后才说:“觅心了不可得。”达摩祖师说:“我与汝安心竟。”慧可当下觉悟。

前几天写了首诗,其中一句是我研习佛道两家哲学最深切的体悟:

学佛究竟随心性,悟道终归顺自然。

而道家主张,自然即是天道,天心即我心。中国人深信终究天人合一。

   宋朝心学家陆九渊就提出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的观点。中国思考问题的角度是自我为中心,唯心唯我。只要你让我不开心,你说得再有逻辑,再有理,都不好办。只要你让我开心,一切好商量。跟老板相处、老婆相处的人都知道这其中的玄机。你的话让老板不开心,你的工作方案再完美,都难以顺利通过评审,你的工作效率会大大降低,甚至白忙活。你把老婆惹着了,接下来的沟通成本有多高,男人们都清楚。中国人不讲逻辑不讲理,在女人身上尤其明显。那些试图把女人的行为进行逻辑推理,或总是跟女人讲理的男人,基本上都是不懂女人的,也是沟通成本最高的。

3 中国人最讲情

不讲理,那讲什么呢?当然是,讲情。这是一个讲情的民族,也是重情的民族。无论是感情、性情、或是国情民情。

   对情学研究最有深度的是道家,而道家精华的艺术表达叫“道情”。

    “惟圣人究道之情,唯道之法,公政以明。”(《鹖冠子》)

道家认为要顺其自然即可以保持人内心的本然真情。庄子说:“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也”,只听说任天下人自由自在地生活可以保持其本真的性情,没听说通过治理而让民众保持本真性情的,所以他认为“无为也,而后安其性命之情”(《庄子 在宥》)要不违反人性地横加干涉,让百姓能宽松安适,就可以让人们各安其本真性情地生活。(摘自杨子《中国形而上》)

    中国人判断是非的标准,永远是合情在前,合理在后,叫合情合理。如果一件事于情说不通,于理就意义不大了。因为我们相信“通情”才能“达理”。管理的前提也是通“民情”。

    所以苏东坡说:

    天下治乱,出于下情之通塞。---听政之初,当以通下情、除壅蔽为急务。---古之圣人将有为也,必先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则万物之情,毕陈于前。”(《宋史》《苏轼列传》第九十七

人们追求的幸福状态,都是讲情的局面。这就是“人情”社会的文化根源。

如果把人际关系分为上、中、下三等,那么:

上等关系,讲情;

中等关系,讲理;

下等关系,讲法。

一般到了讲法的地步,就不好收拾了。在社会上如此,在家里尤其如此。

  家,是一个讲情的地方,不是说理的地方。一个家里如果开始评理论理了,就麻烦了,你有理我有理,论来论去,不开心了。理多情必寡。如果情在,谁有理谁没理无所谓,让着你,一切安好快乐;如果情没了,谁有理谁没理,也无所谓了,讲来讲去,都是你的理,就是不理你。在家里,应记得一句话:我没理,因为我爱你。等到一家人开始讲法了,那就面临破裂了。夫妻俩如果开始按婚姻法处理问题,那家就不能称为家了,那是法庭。

而对心与情的关系定位,朱熹的定位是比较合适的。朱熹认为情是发动之后的心,但发出就不能再称为心,只能称为情。他说:

心本善,发于思虑则有善有不善。若既发则可谓之情,不可谓之心。譬如水,只可以谓之水。至如流而为派,或行东或行于西,却谓之流也。(朱熹,《近思录》)

朱熹认为心如水,动起来后为流,不能再称为水。心不动时为心,心动之后发出的意念就称为情,就不能再称为心。这是情较清晰的定位。

  所以,中国人先是重“心”,然后就是重“情”,于是我们就格外的在乎“心情”的好坏。

最大的智慧,莫过于让自己有个好心情;最大的善举,就是让别人有个好心情。

    餐餐好味口,时时好心情!

杨子 2017.6

(注:本文文献中所指的“情”是从形而上讨论的,含义外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