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甘草汤(《伤寒论》) 【组成】炙甘草20g 桂枝15g (去皮)人参10g 生姜15g 大枣30枚 生地黄80g 阿胶10g 麦冬40g 麻子仁10g 【用法】加酒60g,和水煎药,汤成,去渣,内胶烊化,分3次,温服,1日量。 【主治】脉结代,心动悸。 【证析】脉有暂停现象,称为结脉;停有定期,称为代脉。出现这种脉象,是因心病日久不治,血气虚衰,脉气不能相续,脉管时呈痉挛所致。心动悸是指心慌难受,动悸不安,也是阳气不足,不能鼓动血行,营血亏损,不能充养心体所致。综上所述,此证的基本病理是气血阴阳虚损,脉管时呈挛急。前者是基础物质病变,后者是组织结构病变。西医称为传导阻滞,属于心脉连接处的窦房结、窦室结、房室束病变。 【病机】阴阳两虚,脉呈挛急。 【治法】阴阳双补,甘以缓急法。 【方义】治疗此证,法当补益阴血以养心体,温补阳气以复心用,舒缓经脉以解挛急,才能兼顾阴阳两虛与经脉挛急的病理改变。此方养血滋阴药物较多,其中生地黄用量又超出诸药数倍,似乎君药非此莫属,其实不然,甘草才是当之无愧的主药。甘草,既无补血功效,益气力量亦远逊于人参,怎能作此方主药?这是因为甘草有“通经脉,利血气”(《名医别录》)的作用。如再深究能通经脉与利血气之理,则与此药能够舒缓经脉有关。《素问・调经论说:“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脉呈结代,是心功能异常,脉隧不能正常传导,血气不能正常流通使然。 用大量甘味的甘草、大枣以缓其急,使心功恢复正常,脉隧不呈抽掣,气血运行自然无碍,故是恢复脉律的关键药物。复用桂枝、清酒振奋心阳,畅旺内荣之血;生姜辛温而散,通调卫外之气;人参大补元气,治其心气之虚;生地黄、阿胶滋补营血,疗其营血之损;麦冬、麻子仁生津润燥,补其阴津之耗,呈为补虚与通脉并用的配伍形式。令心体得养,心用得宣,气血通调,脉道舒和,则脉结心悸可渐恢复正常。此方又名复脉汤,说明纠正脉律是其欲达目的。 学习此方,应该注意四点: 1.此方滋阴药物甚多,用量超出益气温阳药物一倍,吴鞠通加减复脉汤及一甲复脉等方均由此方减去阳药而成,是滋补心阴方之鼻祖,开滋补心阴法之先河。 2.虚证每多夹滞,古人配方注意补中寓通,方中桂枝、生姜、清酒之用,即补中寓通之法。 3.五脏经隧是由肝系筋膜构成,筋膜为病,不外挛急、松弛、破损、硬化几种病理改变,其中挛急最为常见。治疗筋膜挛急多用甘药,故《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仲景治疗筋脉挛急,常遵经旨而用甘药缓其挛急。如橘皮竹茹汤治哕逆,甘草用至六两,是缓胃腑之急;芍药甘草汤治两脚拘空,甘草用至四两,是缓筋脉之急;甘草泻心汤治日下利数十行,腹中雷鸣、干呕,甘草用至四两,是缓胃肠之急;甘草干姜汤治烦躁吐逆,甘草用至四两,是缓胃肠之急;桂枝人参汤治协热下利,甘草用至四两,是缓肠道之急;此方治脉结代、心动悸,也用甘草四两,是缓心脉之急。仲景之方,大枣多用十二枚,此方用至三十枚,也是甘以缓急之意。本方所用甘草,伤寒注家均以补益心气解释,其实并未揭示此药真正用途。如果只补心气,不如重用人参,何必重用甘草。 4.脉结代,心动悸,是慢性病,服用此方至少需要10剂以上始能见功,少服则无效。盖冰冻三尺,已非一日之寒,不似新病易于见效故也。此方重用生地黄、麦冬,益阴增液,似乎尚有稀释血液浓度,以利血行,恢复心脏传导作用。 【应用】凡见气血俱虚的脉结代,心动悸,可用此方。 余姐继美,年逾古稀,1990年患心脏病住省医院治疗,因其肾功损害亦较严重,医院已下病危通知,余往视之,心律不齐,每分钟脉停37次,遂书此方付之,服至10剂,心律即已完全正常。 李某,年逾花甲,时感心悸难受,求治于余,脉律不齐,每分钟停24次,书此方付之,连服8剂而心律正常。 【歌括】 炙甘草汤姜桂参,枣胶麦地大麻仁, 加酒和煎共十味,脉结心悸效堪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