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日一星|陆汝钤:人工智能领域的开拓者

 老沈阅览 2020-07-17
0:00 / 06:23

图:季菊梅 支俊

翻开中国科学院院士陆汝钤的履历,我们可以看到一位科学家,闪亮又踏实的足迹。

1935年出生于上海,祖籍苏州。1959年,24岁,毕业于德国耶拿大学数学系。1972年,37岁,转战计算机科学领域。1999年,64岁,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3年,68岁,荣获第六届华罗庚数学奖。2018年,83岁,获得首个吴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奖。

在北京的中科院黄庄小区,陆汝钤正在参与一批博士的论文答辩,受疫情影响,今年陆汝钤带的这批博士生都是通过互联网进行答辩。戴上耳机、连上耳麦,85岁的陆汝钤开始了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不过,相较于大多数人网上“冲浪”的快感,他更享受与年轻人之间的头脑风暴。有学生在论文完成后,向他请教未来的研究方向。头发花白的陆汝钤,思维敏捷、倾囊相授。面对年轻学子,他常常会送上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对一个人来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1952年,陆汝钤高中毕业,第二年受国家派遣赴德国留学,1959年毕业于耶拿大学数学系,回国后就被分配到中科院数学研究所工作,一切看起来顺遂又自然。然而20世纪70年代初,陆汝钤决定,转战计算机科学领域,很快,所里迎来第一台国产晶体管计算机。

陆汝钤的女儿孔晓军回忆说,那时候父亲的生活就是工作,待在机房里头,两个窝头就是一顿饭。

那时的计算机,还是不折不扣的前沿领域。陆汝钤负责维护这台电子计算机的编译程序,他边摸索边学习,也是在这一过程中,陆汝钤渐渐摸透了计算机的“脾气”,也接触到了一个更新的词语——人工智能。1981年,他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人工智能文章;针对当时国内外知识工程语言和开发工具存在的短板,设计并主持研制大型专家系统开发环境《天马》,应用在20多个领域。

陆院士解释说,这个系统就是输入一个童话故事,由计算机自动转换,最后就可以得到一个动画片。

让计算机自己当导演,是陆汝钤充满“私心”的一次试水。因为喜欢看动画片,他在思考,人工智能能不能做出动画片?

陆汝钤院士介绍,当时他了解到,做一部动画片的成本很高,此外当时中国的动画片市场基本上被外国的动画片占领。人工智能到底能够做到什么地步呢?他决定拿到动画片领域来试一试。

这部如今看来略显粗糙的《后羿射日》,就是通过陆汝钤主持研发的软件制作而成。

从1990年开始,陆汝钤带领团队花了5年时间,研发出了一款叫做“天鹅”的软件,它能在动画知识库支持下,理解以受限自然语言写的中文童话故事,并把它全过程自动转换成为动画片。

陆汝钤院士认为,如果一个人没有想象力的话,就只能跟着别人后面走。应该想别人没想过的事情,走别人没有走过的道路。

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陆汝钤的学生张松懋介绍,后来他们把技术应用到古建领域,实际上是用软件来搭房子,就是用户大概说一下想要什么类型的房子,他们就用这个技术最终生成一个动画片。这个动画片可以反映木架结构,木头是怎么一根一根地搭起来的。

永葆童心,也永葆一颗对科研始终如一的赤子之心,这是家人和学生对陆汝钤的共同印象。几十年来,阅读最新文献、思考研究问题、指导学生几乎构成了他生活的全部。作为我国最早开展人工智能理论与技术研究的学者之一,此前陆汝钤还在家乡苏州获得了首个吴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奖。当年,他以开拓者的姿态走进这一稍显冷清的领域,而现在,这个领域已热闹非凡。

陆汝钤的女儿孔晓军评价自己的父亲说,他为科学付出最大的热情,在耄耋之年也能够以饱满的精力激励着他去探索,在他的精神世界中畅游。

采访结束的时候,85岁的中国科学院陆汝钤院士欣然落笔,鼓励年轻的科研工作者:

致投身科学的年轻勇士们

敢为人先 百折不回

探索未知 创造未来

乐以青春换明天

埋头一生终不悔

科学虽无垠

潇洒走一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