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文化里蕴意深 宋庆法 不管是朋友聚会还是家有喜事,是少不了用酒助兴,以至于有“无酒不成席”的说法。酒有好孬之分,这要看摆酒场人家的殷实程度,以及招待的客人身份不同,有些人家即使家境不怎么宽快,招待客人时“朋友来了有好酒”,有的宽裕人家过日子煞实,一分钱也要攥出水来,招待客人时就不那么大方了。 生活紧张的年代,叫花子唱戏穷欢乐,有的人逢场必到,有酒必喝,喝酒必醉,酒过三巡之后必然吆五喝六、猜拳行令,惹得鸡飞狗跳,主人家尤其是女人,即使有一万个不乐意,喝酒的人脸皮厚,看不出眉眼高低,只管自己喝到“狗熊不认铁瓢”方才罢休。 喝酒少不了用猜拳行令来“伴奏”,每个地方猜拳行令的方式方法有别,基本可归为两大类:响拳和哑拳。不论是响拳哑拳,目的只有一个,输了的人喝酒。划拳虽说是一种游戏,也考验着人的智力,有的人以谋取胜,有的人靠眼疾手快取胜,至于喝到醉眼朦胧,达到“叫你喝你就喝”的程度,那就纯粹是上坟烧报纸——糊弄鬼了。 中国酒文化博大精深,与酒文化相关的记载,据说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年代。目前已发现大约四千多个甲骨文单字,从已识别的约两千个单字中,“酒”这个字频繁出现,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从某种意义上揣度,可以说 “酒”的出现必然要早于甲骨文。 后来的古文献,更是不厌其烦的拿酒说事,《易·困》:“困于酒食,朱绂方来。” 《周礼·天官·酒正》明确了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曰昔酒,三曰淸酒。事酒,有事而饮也。昔酒,无事而饮也。淸酒,祭祀之酒。 饮酒占据着中华文明的重要部分,“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特别是当酒成为祭祀的必用品之后,逐渐形成了一系列以周礼为规矩的文化,尽管曾经礼崩乐坏,影响了后世 “五齐”、“三酒”一整套酒理论。 从影视作品上可以看得出来,古人饮酒多是有地位有身份的人,酒令作为饮酒时的助兴手段,在士大夫中特别风行,后汉贾逵因此撰写了《酒令》一书,来记录和规范酒令的种种行为。时下流行的酒令,大多数都是从唐汉时期流传下来的。在唐王朝时期,诗歌盛行,与酒相关的诗歌更是不胜枚举。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白居易“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当酒筹。”红楼梦中大观园里公子小姐们的“酒文会”,也有下人仆从的划拳行令,反正是怎么开心怎么来。 王羲之的《兰亭序》算是一场高雅的酒事:“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荒村野夫、寻常百姓,更喜欢采用划拳这样的方式来饮酒作乐,毕竟,赋诗拽文是一道很高的门槛,不是谁张开嘴都能来得了的。划拳就不一样了,只要想学就能学会,七八岁的小孩子,也懂得哑拳的输赢。更重要的是,划拳行令比拽诗文更为热闹,更为有趣,如果把有身份地位的人行酒令比作是高雅的,则其余可列入俗的行列,俗行列里的人占得比重,比起雅的来要多得多。 我们经常听到的,几乎是“俗”的行酒令,如“一条龙、哥俩好、三匹马、四喜财、五魁首、六六六……”;“一心静、二郎山、三环三、四季花、五魁首、六华联……”;“一心敬、两相好、三结义、四鸿禧、五魁首、六大顺……”;“螃蟹一,夹八个,两头尖来这么大的壳……”。酒令的句子都很好懂,其中的“五魁首、六六六”,十之八九却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 不信咱说出来听听:五魁首是指《诗》、《书》、《易》、《礼》、《春秋》五种经籍著作,寓意登科高中;六六六则是:“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此数者谓之六顺也。” 所以,划拳语句是教人们知书达理,不是酒后乱性。说到这些,猜拳行令者没有几个去详细推敲其中的含义,一门心思只有输赢之分,特别是酒精的作用下,脑袋里嗡嗡作响,一醉方休就达到了目的。 咱们这个地区,博山的酒文化道业最深,酒量再大经不住老人孩子齐上阵敬酒,不了解的一定会遭遇“滑铁卢”。现在的饮酒人,除个别场合为了活跃气氛外,基本都抛弃了这种猜拳行令的方式,主要是在酒场上太浪费时间,再说猜拳行令的喧嚣叫人烦躁不安,喝酒的人文明程度在提高,也基本上看不到先前那些流浪街头的醉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