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肝理脾汤(陈幼之方) 【组成】川芎10g 当归15g 白芍30g 白术15g 茯苓20g 泽泻15g 木香10g 枳壳12g 郁金15g 山楂15g 偏热,加牡丹皮12g,大黄(酒炒)10g ; 偏寒,加桂枝15g,吴茱萸10g ; 偏虚,加人参10g。 【用法】水煎服。1日1剂,连服数十剂。 【主治】 1.肝脏肿大或一般肝病,胁下疼痛。 2.肝脾不和而呈胁腹疼痛,舌体淡胖,脉濡缓。 【证析】肝脏肿大,胁腹疼痛,是本方主证;肝虚血滞,脾虚湿滞,是此证病机;肝大是血郁现象,舌胖是湿阻证象,肝大、舌胖是血瘀湿阻的辨证依据。多因外感六淫之邪,内伤七情之变,以致肝系疏泄失职,气血郁滞呈为胁痛,肝木侮土呈为腹痛。若肝气郁结不舒,营血运行不畅,水津凝聚为湿,胆液流通受阻,郁积于肝,即呈肿大。 【病机】肝虚血滞,脾虚湿滞。 【治法】调肝活血,理脾渗湿法。 【方义】肝脏肿大与气血津液流通受阻有关,治宜疏其气机,畅其血行,利其水湿,通其胆液,使气血津液通利,肿大可以渐消。此方由《金匮要略》当归芍药散加行气药而成。所加枳壳、木香、郁金擅长调畅气机,疏利胆道,三药兼顾气液流通;山楂、川芎、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祛瘀行血;白术、茯苓、泽泻健运脾胃,除湿行津,七药兼顾津血流通。诸药合用,能呈行气、活血、行津、补虚功效。此方山楂、川芎与当归、白芍同用,是活血之中寓有补血之法;茯苓、泽泻与白术同用,是渗湿之中寓有健脾之意,成为活血而不伤血,补血而不滞血,健脾而不碍湿,渗湿而不伤脾,补泻兼行结构。该方性和平,可以久服,是其优点。若见舌质微红,病性偏热,加人牡丹皮、大黄,逐瘀力量可以大为增强,但久服恐损阳气,只可间断加入。若见舌质淡胖,病性偏寒,加入吴茱萸、桂枝一走气分,一走血分,可以温阳散寒,通调气血;若加附子、生姜即成当归芍药散与真武汤合用的配伍形式。若舌淡偏虚,加入人参尤其对证。 【应用】 1.此方乃余伯父遗方,治疗肝脏肿大,余曾用过几例,一般须服三四十剂,才能恢复正常。 2.早期肝硬化,可于本方加入水蛭、桃仁、红花增强活血力量;并配鳖甲、牡蛎之属软坚散结。 3.胁下胀痛使用此方调气活血,疗效亦佳。加柴胡、甘草即四逆散与本方合用,疗效尤佳。 4.腹痛喜按,属肠道挛急而痛,审其苔腻湿重,建中不可妄投者,投此可谓对证。本方与当归芍药散相较,仅多一组理气药物,兼气滞者宜此方。 【歌括】 调肝理脾归芍芎,白术泽泻山楂从, 郁金香枳疏肝胆,气血津液一齐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