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作者丨李普才 主播丨乡 音 我爱家乡的小河,也许是因为有了杨柳的缘故,我时常走下河堤,偎倚在岸边的垂柳下陶醉—— 对杨柳的钟情,几乎是从孩提开始的。小时候何曾考虑柳的感受,肆意地将柳条截成段段,用手一拧,抽了芯就成“叫儿叫儿”了,含在口里品味着春的味道,吹出了中、高、低音万物的生机。 稍大一些时,孩子们被“哗哗”的溪流引向了村外,引向了河边,追逐在绿草如茵的草地,嬉戏在清澈见底的水中。清新的空气,优雅的环境,总少不了红男绿女欢声笑语的加入,谈情说爱是大哥哥,大姐姐们的事,孩子们不懂得什么情意绵绵,更不理解什么“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浪漫,也许就在“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情景中,一个猛儿子接着一个猛子地往河水里扎,只嫉妒那根植在河水中垂柳的水性。 随着年级的升高,课本里出现了“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优美的诗句,朗读着、背诵着,仿佛那情境就是家乡河边的垂柳,我兴致勃勃地跑到河边刻意地观察,对照着,感悟着,觉得那诗句更美了!因了我达到了透彻的理解,课堂上得到了老师的表扬,自豪中更渴望见到“四面桃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好景象。 上了中学,对柳又有了新的认识,柳不再是单纯的木本植物,已经人格化了。古往今来,柳一直是女性的偶像,是女人们所追求的美的标志,女人们无不用“柳叶弯眉”、“杨柳细腰”来衡量自己,打造自己,为了达到极致,不惜忍受修眉之痛,经历减肥瘦身之苦,可想而知,柳的魅力所在。 步入社会,对柳的认识又有了升华——她何止是美的化身,柳枝是编筐卧篓的材料,其枝干用处更为广泛,是农具把柄的首选,是厨房最佳的菜墩,板材做家具不可或缺,铺地板无可比拟。无论用在何处,无不是取其木质的坚韧保形,天然的水线花纹,持久的耐腐特质。更值得赞美的是它那“惟尺断而能植,虽尺断而逾滋”的顽强生命力。 柳,风平浪静时是景,江河泛滥时是堤,一排排堤柳就是英勇的卫士,使堤坝固若金汤。千百年来,堤柳不知为人类排除了多少水患,挽救了多少生命?然而,它们是那样的默默无闻,是那样的甘于奉献。 柳是环境的天使,柳是街巷的奇葩,即使是“小桥流水人家”,缺少了柳的点缀,无疑也是一种缺憾,它不仅调解着空气,还给人们创造着绿意,带来了生机,总能使人们在休闲漫步中体验着“沾衣不湿杏花雨,迎面不含杨柳风”的惬意。 望着柳,我仿佛是在穿越中,穿越到童年,穿越到远古······我站起身来,离开了天地之镜,离开了美丽的画卷,我依依不舍地退到岸上,柳枝仍在随风摆动,那姿态似乎在向我作别,而我不想挥手,更不想说“再见”,我转了身,柳的形象更高大了,姿态更美丽了,那高大,那美丽,仿佛就在我的眼前,不,是在我的心中,永远——永远! 作者:李普才, 黑龙江省肇源县人,小学高级教师,自幼喜爱文学,2000年开始文学创作,并著有《族迹》一书。积极参与社会文化活动,为弘扬地域经济、家乡面貌,笔耕不辍。曾有多篇散文、小说在本地赛事中获奖。现为黑龙江省诗词协会会员、大庆作家协会会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