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阳特刊 | 九九重阳思乡曲

 茉语清澜 2020-07-17
茉语清澜
每晚八点  与你相约

  

九九重阳思乡曲


      ——读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丨吴喜彬    主播丨梦 飞

倘若你负命远行,为排遣江面的孤独而翻开一部诗书;倘若你浪迹天涯,漂泊他乡偶有登高,感怀吟咏;倘若你在冷风凄凄、秋雨淅沥的深夜,把卷夜读。你翻开的,吟咏的,夜读的,假如刚好就是这首思乡曲,那么,你一定会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一种无以名状的思潮,萦绕于脑际,心灵深处油然升起的一缕乡愁,就会从朦胧的世界里珊珊走来。于是,一段久已淡化了的还未曾忘却的往事,一种情意绵绵的思念,一种若隐若现的渴望,一种望穿秋水的企盼都会从遥远的世界飘然归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写作这首诗的时候,王维才十七岁,当时正在长安游历,谋取功名。繁华的都市对于一个雄心勃勃、热衷于仕途的翩翩少年来说该有多么大的诱惑力啊!然而在历经沧海之后,面对茫茫人海,一时难耐的孤独和寂寞倍受着煎熬,正值佳节之际,故乡的怀念无不牵动着游子的一颗心。诗句开始就用了一个“独”字,强烈抒发了这种情感。接下去,同一个句子用了两个“异”字,进一步突出了自己的处境和“独”的程度。

每逢佳节倍思亲。“倍”字的使用使语言更加凝练,使内容更加丰满,使意境更加深远。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诗人想象中的情境。遥知,这个词像一条纽带把相隔千里的两地亲切而自然地联系到一起。按照一般的构思格式,作品的后半部分,应该接续前文的格调继续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而诗人的高妙之处,却偏偏不承接上句之意,反而讲述了家乡的亲人如何如何想念自己。兄弟思我之情可见,自己的相思之苦也便呼之欲出了。这种构思的技巧曾被很多敏感的文学家所捕获。请看同代诗人罗邺的《雁》:“暮天新雁起汀洲,红蓼花开水国秋。想得故园今夜月,几人相忆在江楼?”

古往今来,游子思乡的作品汗牛充栋,是文学作品长久不衰的主题。独在他乡思念亲人的感受可谓人皆有之,但王维之前却没人用这样朴素凝练的语言成功地表达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一经王维写出,就不胫而走,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如果没有王维当年在长安游历,没有王维思乡的丰富情怀,诗的历史上便少了一首好诗,人类的这种微妙、丰富的情感思维就没有人来一语道破。

是啊,久在异乡他国,一旦重返故国家园,鞠饮一口家乡水,爽彻心扉;捎走一抔故乡土,格外芬芳。睹物思乡,触景生情,会产生彻骨的心痛。故乡故国永恒的魅力,曾经激起多少游子为之心潮激荡,又使多少身处逆境的人们愁思难平,从而写下了千古绝唱。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久别故国家园,实在承受不住这种感情的重荷摧残,不免潸然泪下,毅然停烛伏案,手把彩笺兼尺素,倾吐衷情。

九月九,爬山登高饮菊酒。戴上茱萸避邪恶,秋日秋风忆故友。红叶飘,黄叶瘦。一江秋水,日夜东流。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公众号转载须联系授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